过度保护孩子的负面影响与平衡方法

  • 家教心得
  • 2024-08-10
篇1:过度保护孩子的负面影响与平衡方法

  旦登是个十岁的蒙古族孩子,他以草原小歌星的身份参加某综艺节目,高亢嘹亮的嗓音带来了大草原的气息。看着小旦登坚毅的神情、深情的肢体语言,我微笑起来,这颗小明星多有草原男儿的本色啊。

  唱完歌后,主持人问旦登:“平时要放羊吗?”“要的。”“放羊时会遇到狼吗?”一个十岁的孩子面对凶残的狼时能怎样呢?“遇到狼时绝对不能跑,一跑狼就会追来,会很被动;我爸爸说要去追狼,这样狼就会逃跑,变成了人追狼,人才会处于主动地位。”

  我从心底对旦登生出一丝崇敬来。反过来想想我的女儿,真是温室里的花朵,稍加对比就显得娇弱。难道旦登的父亲不知道放羊是件很危险的事吗?当然知道,但是他并不将儿子藏到自己的身后,而是让他面对危险和困难,并且教他不能退缩,只能冲锋,要取得主动权。

  节目结束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如今的孩子都是独生宝贝,我们在他们出生的那天起,就为他们选好道路,并为他们披荆斩棘,生怕他们受了一点委屈。久而久之,孩子们就愈加娇气,一有困难就退缩,并且认为遇到困难找父母帮忙是很正常的。

  我们常责怪孩子竞争力太差,却没反思一下自己的教育方式。过度保护并不能让孩子成为真正的雄鹰,没有接受风雨的洗礼,翅膀怎会硬起来?只有放手任他们飞翔,经历一次次疼痛摔打,有朝一日他们才能搏击长空,尽显风采。

 

篇2:过度保护孩子的负面影响与平衡方法

  家长过度保护孩子的负面影响与平衡方法引起的危害如下;

  一、难以独立:独生子女时代,父母对子女格外关心也无可厚非,但过度的疼爱,这样也不许做,那样也不许做,天长日久,会给子女养成不做家务的习惯,今后走向社会,就难以独立,做些简单的家务又未尝不可。这是很多父母亲值得引起重视的问题。

  二、难以合群:从小就娇生惯养,父母亲不许自己的孩子和这个小朋友玩,不许和那个小朋友玩,这样一来容易对自己的孩子养成孤僻的心理,一旦和其他小朋友一起交流,就难以合群。其实,从小不能抹杀孩子们的灵气和童真,更不能把他们的心灵关闭起来。

  三、难以成才:如果父母亲,一味地把自己的孩子保护着,这样也怕,那样也怕,干这样也不行,干那样也不许。不允许到外面闯荡一番,连走出家门半步都要管着看着,如此一来,怎样才能让子女长大成人,怎样才能让他们脱离父母亲的怀抱,怎样才能成气候,怎样才能独当一面地去成才。

  四、难以发展:如果经常被父母亲捆绑着,哪里都不能去,到哪里,做任何事,都认为是一种冒险和风险,对自己孩子的前途和前程,确实是不可抵挡的阻碍。就是走向社会,也难以发展。这样的捆绑式溺爱要不得使不得。

  五、易啃老族:凡是凡事都是父母亲一手操办,很容易养成啃老族,不但自己的生活不能独立,还要拖累父母亲一辈子。

  六、易生性胆小:从小就保护着,很容易使孩子的胆子变小,性格内向,在成长过程中,家长不允许孩子们半点的冒险,如此一来,使孩子们做事更加小心谨慎,不敢出错,这样的培养方式要不得。

  七、易自卑:看到其他的小孩在有说有笑,玩的开开心心,而由于父母的管束,无法去和其他孩子们一起交流,该交什么朋友,该说什么话,都被家长管着,看他们的脸色行事,这样就使孩子不敢主动和别人交流,更容易滋生自卑的心理。

  八、婚恋难:像这样保护成长起来的孩子,一旦长大成人,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父母亲更是喜欢插手,用自己的观点和眼光来物色对象,这样往往适得其反,使自己的儿女不敢踏入婚恋半步,怕被父母亲责怪。由此导致婚恋难也不足为怪。

  九、难以断奶:父母对孩子的保护是一种天性,他们往往怕孩子吃亏、受人欺负,因此把孩子包裹起来,并不断满足孩子的需求。要给孩子一定独立空间,学会放手。处在父母过度保护下的孩子,往往具有矛盾心理,最终会导致焦虑、敏感等症状,没法独立做出决定,更欠缺人际交往的能力。及时断奶是孩子成长的必然。

  十、难以经营人生:父母应该更关注自己的中老年生活,展示积极自强的一面给儿女,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他们,而不是那种保护方式。保护是天下父母对儿女的必然,但过度保护,就适得其反。现在你舍不得放手,将来他一生都不会松手。要让自己的子女学会经营人生,这才是最好的保护。

篇3:过度保护孩子的负面影响与平衡方法

  家长作为孩子身体和精神成长的第一责任人,对儿女的影响是很大的。真正爱孩子的父母,应该给予孩子独立生活的机会,而不是对孩子过度保护。娇宠溺爱难以使孩子自强自立,更不会自觉主动地去学习。

  家长作为孩子身体和精神成长的第一责任者,对儿女的影响是很大的。

  对孩子是害而不是爱

  一个人,自身常常带有损害性和贪婪性的因素。如果这些消极的因素,在一个母亲身上体现得比较多,那么,这个母亲,就是一个给了孩子生命,同时又剥夺了孩子生存能力的母亲。

  因为她这样做,会把孩子变成过分依赖的人。使自己的孩子,从婴儿时期就依赖她,就像一个从来就没有断过母乳的人。在生活中,他需要别人像母亲一样保护他,对他慈爱,给他温暖和关怀。无条件地给他爱,给他一种能够满足他的“幼小”无能的爱。

  孩子对母亲的依赖和依恋,是一种严重的病态。这样的孩子,即使长大了,也在潜意识中,希望回到母亲的保护伞下,回到哺育他的乳房前,甚至回到温暖的子宫里去。

  现在有很多母亲,她们仍以一种不具有伤害性的控制和支配权,以一种独占与损害的方式,把自己和孩子结合在一起。她们通常以爱的名义,,以母亲应尽职责和义务的名义,把孩子置于自己的保护之下。这种做法使孩子从儿童长成大人,整个过程都十分依赖母亲。

  不仅依赖,而且效仿。他通过母亲,去看现实生活。他按照母亲为他提供的模式生存。这种依赖,严重影响着他的长大和自立,使他对自身的生活很难把握。譬如他在爱情中,常常表现得浮华而肤浅。因为他只会被人爱,却不会去爱别人。

  这样的人永远不能自立,他永远只能算是“半个”人。

  这样的母亲,虽然给予孩子的是“无与伦比”的爱,同时也没有谁比她更伤害了孩子。

  在这样的母亲娇宠下长大的孩子,特别是男孩子,一般都不会成为真正的男子汉。他们在友爱中,虽然会显得温情脉脉,但当周围的人不能满足他们对爱的需求时,他们就变得恼怒。所以,在生活中,他会经常受到挫败。

  但他通常会把大多数的失败,都看成是现实对他不公正的待遇。因为他总觉得自己了不起。这种自以为是的思维模式,使他总抱怨别人忘恩负义,而不去检视自己是否缺少对他人的关心。

  在家长宠护下长大的孩子,多数在生活中都是弱者,在学习中很少有主动性。因此,真正爱孩子的父母,应该走出这种爱的误区,给予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而不是赐给他生活中的一切。

  编者按:

  是雄鹰就要去展翅翱翔,是海燕就要去搏击海浪。父母不能呵护孩子的一生,只有让孩子自己去自立自强,他才能勇敢地战胜人生路上的坎坷。

篇4:过度保护孩子的负面影响与平衡方法

篇4:过度保护孩子的负面影响与平衡方法

  针对当前越来越多的未成年的孩子依赖父母、成年了的孩子依然“啃老”的现象,近日在天津举行的“贯彻《未成年人保护法》学校与家庭责任”学术论坛上,有关专家表示,父母对孩子的过度保护是孩子成长中的障碍,是对发展中的孩子的一种莫大伤害。

  天津市家庭教育研究会秘书长关颖说,时下,年轻人不愿工作,闲散在家,经济上则完全依赖父母,被称为“啃老族”。一些大学毕业的孩子也加入了“啃老”的行列。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些孩子从小被父母“捧着”“抱着”,养成了不爱劳动、不能独立生活、责任心差的习惯。一旦走上社会,他们往往不能客观地面对困难和问题,没有能力靠自身的力量去解决,只能重新回到父母的怀抱,继续依靠父母生活。

  事实上,如果站在保护未成年人权利的立场上分析,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对孩子的事包办过多,所掩盖的是父母们对孩子权利的剥夺。在一些父母的潜意识中,亲子是一体的,自觉自愿地包揽了本应孩子自己做而父母可能为孩子做的一切,把自己的付出作为孩子成长的一部分而不是为孩子自身的成长创造条件。孩子在家里没有机会、或者很少有机会动手做事,使得孩子在生活实践中充分发展其全部体能、智能和社会性参与的权利受到限制。

  关颖认为,孩子由从小在家庭中缺乏独立的机会开始,逐渐发展为缺少独立成长的内在动力和勇气,弱化了在现实社会生存与发展的能力,甚至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自立于社会的人,这是家庭教育的最大失败。

 

篇5:过度保护孩子的负面影响与平衡方法

篇5:过度保护孩子的负面影响与平衡方法

  孩子心理脆弱怎么办?

  父母可以和孩子多参加调整类亲子活动,在活动中父母应该多鼓励孩子接受挑战,让孩子敢于面对困难。

  除此之外孩子遇到困难时,父母应该以旁观者身份给孩子建议,但是千万不能帮孩子克服困难。

  父母在平时生活中可以给孩子设计一些难度较小的困难,让孩子喜欢上克服困难。时间久了孩子心理脆弱问题就自动消失了。

  后来吴女士采纳老师意见后,每周末都会全家都会参加有关挑战类亲子活动,不但加强亲子间互动,儿子心理也逐渐变得坚强了。

  生活中吴女士也时不时的给儿子制作麻烦,儿子也敢于接受,勇于克服。经过一个月的努力,儿子改变还是非常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