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 经验畅谈
  • 2024-08-16
篇1: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新时期,我该怎样做母亲》一文中母亲所遇到的烦恼和困惑可能是许多家长都曾经历过的。文中那位父母说女儿“极爱撒谎”。其实,这位母亲以及所有的家长朋友都应该静下心来想一想,孩子为什么会撒谎?显然,孩子只有在做了错事时才有可能对父母撒谎。为什么呢?因为孩子怕受到伤害啊!面对父母声色俱厉的责问,步步紧逼的态势,他(她)只能选择隐瞒真相,以此来逃避惩罚,这种惩罚不仅仅是肉体上的,还可能是父母的言语给孩子的心灵带来的伤害。面对孩子犯下的错误,训斥和责难只会成为孩子撒谎的催化剂。

  孩子是一本书,从童年到少年,从少年到青年,父母都在一页页往后翻,但要真正读懂它却十分不容易。为人父母者往往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孩子越大,就越不了解他(她)。是呀,孩子小的时候,你处处以一个长者的身份指挥着孩子的一言一行,并不曾真正体会孩子的感受。当孩子渐渐长大,你将会和孩子越走越远,代沟也随之产生,从而难以把正确的思想和经验传递给孩子,导致教育的失败。但如果父母从一开始就能做到和孩子一起成长,用孩子的眼光看孩子,时刻保持一颗童心,那么,随着孩子的成长,你会发现,在孩子慢慢读懂这个世界的同时,你也慢慢地读懂了孩子这本书,走进了孩子的心灵世界。这时,你距离成功的父母也就越来越近了。

  童心表现本真的人性,正确的教育,无不基于对人性的准确理解和把握。然而,当我们做了父母,以为自己成熟了,并用一双成熟的眼睛看孩子时,总觉得孩子太天真幼稚。殊不知,用世故的眼光看孩子,除了发现孩子的缺陷外,很难理解童心之真、鉴赏人性之美。父母必须能以孩子的眼光看待孩子,这是为人父母最重要的原则之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首先要站在孩子的立场上,设身处地体验孩子的真实感受,多一分对孩子的理解,少一分对孩子的训斥,只有这样,才能加强亲子之间的沟通,创造孩子成长的宽松氛围。

  如果你依然拥有一颗童心,一种孩童的眼光,我为你高兴。如果你已经丢失了它,请努力把它找回来。童心的失而复得是一种人生的新境界。只有在这种境界里,你才可能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成为孩子的心灵导师。

 

篇2: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孩子天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发现这个世界充满新奇的事物,于是不停地问“为什么”。父母此时应该重视孩子提出的为什么,不厌其烦地耐心解答。因为这是孩子探求了解外部世界的表现,也是向孩子灌输知识的好机会。

  父母都能对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认真对待,却很少有反过来问孩子一句“为什么”,对孩子表现出的不合常规的行为往往不够耐心,不够关心,不去探求造成这一行为的深层原因,只以简单粗暴的方式去干涉。其实作为父母,更应该保持一颗童真般的好奇心,对孩子莫名其妙的举动表现出足够的好奇,常问孩子一句“为什么”,这远比孩子问一句“为什么”显得更为重要。如果没有回答孩子的一句为什么,孩子最多是迟知道一点知识,但如果我们没有多问一句为什么,有可能伤害到孩子的心灵,那将是无法弥补的损失。

  台湾作家张晓风写过一篇优美的小文《那夜的烛光》,可以作为有益的启示带给我们思考。

  临睡以前,女儿赤脚站在我面前说:

  “妈妈,我最喜欢的就是台风。”

  我有点生气。这小捣蛋,简直不知人间疾苦,每刮一次台风,有多少屋顶被掀跑,有多少地方会淹水,铁路被冲断,家庭主妇望着几元钱一斤的小白菜生气……而小女孩却说,她喜欢台风。

  “为什么?”尽力压住性子。

  “因为有一次台风的时候停电……”

  “你是说,你喜欢停电?”

  “停电的时候,我就去找蜡烛。”

  “蜡烛有什么特别的?”我的心渐渐柔和下来。

  “我拿着蜡烛在屋里走来走去,你说我看起来像天使……”

  那是许多年前的事了吧。我终于在惊讶中静穆下来,她一直记得我的一句话,而且因为喜欢自己在烛光中像天使的那份感觉,她竟附带的也喜欢了台风之夜。一句不经意的赞赏,竟使时光和周围情境都变得值得追忆起来。那夜,有个小女孩相信自己像天使;那夜,有个母亲在淡淡的称许中,制造了一个天使。

  相信很多读者读后都会有一丝庆幸,庆幸这位母亲压住性子多问了一句“为什么”,于是一个天使诞生了;如果这位母亲不够耐心,没有去问为什么,而是不由分说地压制下孩子的话,就将扼杀掉一个天使。

  孩子无论做出什么让大人匪夷所思的举动,对孩子来说,都会有他们简单的理由和单纯的想法,我们不能站在成人的角度和高度来看待和分析,而应该蹲下身子站在孩子的视角去观察和思考,孩子所想要表达的是什么,耐心探究孩子心灵深处的东西。

  比如,父母经常会遇到生病不愿打针的孩子,如果我们多问一声为什么,有些答案可能不会是“怕疼”那么简单,父母很少陪伴的孩子可能会说,不想治好病,因为生病的时候父母都可以陪着他;挑食的孩子不愿吃某种蔬菜,很可能是因为这种蔬菜给过他什么触动;到睡觉时间还不上床的孩子,可能是等着送你一件他亲手做的礼物……这些都是需要通过我们多问一声为什么来获得的,如果没有那一声耐着性子的为什么,而是简单粗暴地去喝斥,去纠偏,我们很可能就失去了生活中的一些感动和童真。

  多问孩子一句为什么,认真倾听从他们心里发出的童真的声音,我们的生活中就会多一些出其不意的感动。

篇3: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我去学校接女儿放学,她正在和同学大谈昨天晚上的动画片。于是,我喊道:“快点快点,等下赶不上车了。”走出校门,她又不肯走了,指着一台机子,喊:“妈,快给我硬币,我要玩一下这个再走。”这机子的样子真像老虎机,该不是隐蔽在学校附近用来赌博的吧。我心里一阵紧张,赶紧问她这是什么玩意儿。她做了个夸张的表情,不满地朝我撅撅嘴嚷道:“扭蛋机啊,你连这个也不知道啊,真是太OUT啦。”女儿的话,让我既生气又无奈。

  回家后,我忍不住向她爸抱怨:“你瞧这孩子,整天说我OUT了OUT了,都把这句话当成口头禅了,搞得好像我这个当妈妈的有多失败多无知一样。”

  老公听完乐了,反问道:“那为什么女儿觉得你OUT了啊?”“因为妈妈不关心我嘛。”女儿调皮地接过了老公的话。我更生气了,整天伺候她穿伺候她吃还天天帮她复习功课,竟然说我不关心她。想到这儿,我突然意识到,自从女儿上学后,我除了一个劲地盯紧她的功课外,似乎真的再也没有好好关心过她学习外的生活,她新交了什么朋友,她最近爱看什么电视,她学会了哪些游戏……似乎在我的眼里,只有学习才是她的一切。

  望着女儿调皮的笑脸,我不知道,当她对我说“你OUT了”的时候,是不是也是在暗示着我已经很久没有陪她玩陪她闹,很久没有走进她的小世界了。那些我觉得很不屑的,那些让女儿觉得我OUT了的东西,比如某个特定时期他们的爱好,比如正在流行的网络语言,也许正是孩子成长道路上必经的风景线。可是,我却忘了试着放下自己的身段,去了解一下他们的世界。

  与其让孩子有小小的不满,不如时常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里,陪着他们一起成长,不在他们的心里OUT。盛国英

篇4: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篇4: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夜幕降临,美好的一天即将结束,孩子们开始打瞌睡,准备就寝。对孩子来说,睡前的这段时间美好而珍贵。

  然而,因各国文化和国情不同,孩子们睡觉的条件也存在很大的差异,这引起了威尼斯摄影师詹姆斯·莫里森(James Mollison)的注意。

  他以"各国孩子的卧室"为主题拍摄了一组照片,用镜头记录下不同种族、不同阶级、不同文化背景下孩子们不同的生活状态,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思考。这组照片已拍摄七年,但热度和影响力从未削减。

  下面大家就跟着小帮帮去看看吧~

  在日本东京,6岁的加雅是家里的小公主,她有着每个小女孩都梦想的卧室。卧室里布满了各种洋娃娃、玩具和公仔,衣橱里挂着她漂亮的公主裙、外套。

  在罗马,4岁男孩的床就只是一张露天的床垫,对他来说,只要有一块空地就可以睡觉。

  7岁的英迪拉来自尼泊尔加德满都,从小就跟随父母以采石为生。他们一家人挤在一个帐篷里,屋顶随时都有坍塌的可能。

  在美国纽约,9岁男孩吉米的卧室整洁而舒适,这是属于他一个人的空间。卧室里,床、写字台、床头柜等家具整齐地摆放着,他可以在这里安心地学习、休息、弹吉他。

  在里约热内卢,9岁小男孩睡觉的地方就是一张废弃的沙发。沙发放在室外,周围没有任何遮挡物。

  9岁的兹维卡来自以色列,他和其他三个孩子挤在一间房子里。为了防止其他人"越界",床从低到高依次堆起,他只能睡在其中的一张床铺上,对于身材有点微胖的他来说,翻个身都很困难。

  在肯尼亚凯苏特沙漠,部落生活仍然存在。14岁的孩子易柯那是部落中的一员,他以打猎为生,以地为床,就地而卧。

  13岁男孩瑞恩来自宾夕法尼亚州,他的体型偏胖,然而他的床宽不到一米,而且是一个上下铺。屋子里,除了一张床和一个柜子,再无其他陈列,衣服、鞋被胡乱仍在地上。

  在尼泊尔的首都加德满都·,14岁的普雷纳住在一间楼梯拐角处狭小的空间里,在这里,没有多余的摆设,甚至连一扇封闭的门也没有。

  —END—

  作者:Jacqueline Howard

  翻译:小蕊

  一起培养面向未来的孩子。本文系家长帮独家翻译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篇5: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篇5: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俗话说,至乐无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当孩子一出生,我的脑子里第一个问提就是:我该怎么教育他。我已经被耽误了前半生,可不能再耽误我孩子的一生。带着这个问提,一直苦苦的搜寻着。谈论对孩子教育的心得,经验。从正反两面的例子,从传统教育到现代教育。。。。。。真的是心想事成,我如获至宝,欣喜若狂!

  确实,首先要与孩子成为朋友,走进他的内心世界,不要用父母现在的年龄,经验,来评判孩子的是非标准,而是要让自己回到孩子的年龄阶段,重新伴随着他一起成长,在这个过程中,对他教育,引导,这样才会有传统意义上的父子关系,而非当今社会的父子关系。

  第二,是对孩子的尊重。现在的孩子是打不服的,只有无限的关心,呵护,引发他的善心,孝心,才会顺顺利利,茁壮成长。最主要,不要将父母的价值观,梦想,强加给孩子。

  第三,孩子的生存能力最重要。学会经济。学会当家。面对竟争。学会独立。面对人生低谷,挫折。面对社会中的种种陷井,都要能从容面对,培养生存能力至关重要。

  第四,信任孩子。信任他,他就能做到,就会无话不说,真正走进他的内心世界。这样,家庭责任,社会责任,都培养起来了。早恋,不听话,等一切问提都有办法解决,一句话,慈爱入骨,孝心会让孩子坚守原则,坚守道德底线。

  最后是成长的氛围,古有孟母三迁,昔有范仲淹的母亲,面对人生的挫折,仍教范仲淹发达后要照顾受难的人,今有美梦老师与诸位家长的殷勤奉献。母亲教育孩子这是天下安定最重要的力量,唯有好的母亲,好的太太才能出圣贤人,出君子,造福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