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9岁男孩铁头的诗歌在网络上走红,其部分作品引起了广泛的争议。昨天,铁头的妈妈回应网友的质疑,称诗歌是少数人的共鸣,孩子的创作则是情感与情绪的出口。8岁的铁头完成了《爱情》,今年8月份,铁头已出版了个人诗集《柳树是个臭小子》,收录了150多首诗作。(10月29日《京华时报》)
九岁诗人,听起来确实有些别扭。然而,我国自古以来就不乏天才儿童,如骆宾王的《咏鹅》,至今仍被传唱。铁头之所以引起如此大的争议,有两个原因:一是他写的东西究竟是诗还是段子;二是一些词语或意象,本不应是一个孩子能够想到的,这难免让人产生炒作的怀疑。
是诗也好,是段子也好,是炒作也好,这些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我们应该看到一个孩子对诗歌的热爱和写作的热情。网友们无需过分苛责。中国新诗兴起不过百余年,胡适作为中国新诗的鼻祖,曾写过一首诗:“两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如果不告知作者,你是否会认为这是小孩的涂鸦之作?
事物都有一个萌芽、发展、成熟的过程。胡适的新诗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客观上造就了民国新诗的兴盛,涌现出了徐志摩、戴望舒、穆旦等大诗人。一个九岁的小孩,正处于萌芽阶段,他对写诗的兴趣难能可贵,我们真的不必过分苛责。他并非身居高位者,写的一手顺口溜去参加某个奖项的评选。
同时,提醒铁头的妈妈,虽然诗歌是少数人的共鸣,是情感与情绪的出口,但《爱情》中提到的意象,并不适合一个九岁小男孩。请不要让他刻意去营造成人的意象,否则他的诗歌不仅失去了自身的闪光点,还可能造成拔苗助长的危害。
西班牙大诗人洛尔加在《哑孩子》中写道:“在一滴水中/孩子在找寻他的声音。”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我们应该为铁头这样的九岁小男孩在“找寻他的声音”而感到高兴,应该给予包容,不要将成人的严厉强加给孩子。否则,我们可能会多了一个俗人,少了一个诗人。
铁头的诗歌,或许稚嫩,或许不完美,但它们是这个九岁孩子纯真心灵的表达。他的诗歌世界,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观察,对情感的探索。这些都是成年人所羡慕的,因为我们已经失去了那份纯真和好奇。
我们应当鼓励孩子们去梦想,去创作,哪怕他们的作品还不成熟。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学会了思考,学会了表达,学会了创造。这些都是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铁头的诗歌不仅仅是一系列文字的组合,它们是孩子内心世界的映射,是对这个世界的初次尝试。我们应该用欣赏和鼓励的目光去看待它们,而不是用成人的标准去评判。
让我们守护每一个孩子的诗人梦,让他们在梦想的翅膀下自由飞翔。铁头的诗歌之旅或许才刚刚开始,但愿他的诗笔能够继续书写,愿他的诗歌之路越走越宽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