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1:有效规划学习时间
有些同学忙一阵子数学,烦了再看语文,累了就看一会电视,一晚上下来,什么东西也没学到。也有些同学认为晚上学习效率高,熬夜到三更半夜,导致白天疲惫,精神不集中,脑子反应迟钝。这些做法都是不可取的。而如果学会了合理有效规划学习时间,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
首先,要充分利用白天的学习时间,因为白天精神状态好,记忆力强,思维活跃,白天一小时的学习效率相当于夜晚的一个半小时。同学们每天上课前在头脑中做一个简单的学习计划,给自己订一个小目标,防止无目的的听课。课前把学习用品准备好,对所学知识作一下简单预习,上课有重点的听课。还有,不要只注重整段时间,不把零碎的时间放在眼里。“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抓紧零碎的一两分钟,长期积累下来会有惊人的效果。灵活利用挤出来的时间,如课前、课后、乘车时间来记几个英语单词,背一些英语句子,完成一些学习上的小任务,可以把大块的时间留给课外的提高练习。
其次,要统筹安排课外学习时间,分清各项学习任务的轻重缓急,防止“捡了芝麻,丢了了西瓜。”可采用“ABC”时间分类法,将学习任务按轻重缓急分为A(重要)、B(次要)、C(一般)三类。重要的事情要先做,如当天的作业和课堂知识的复习与巩固;次要的事情,包括课外阅读或预习等,可随后处理;一般的事情,如超前自学新的课文,可以按照所剩时间的多少来灵活处理。如基础很差,就不必急于去加做什么课外补充练习了,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巩固所学知识和弄懂课本内容上。但如果课下作业很轻松就完成了,就该多做一些提高能力、发散思维、拓展延伸的课外题。做作业时要调整自己的状态,尽量使大脑、体力、情绪处于最佳状态,这样才会有效率。要尽量避开情绪低落、无精打采的不利时间,在头脑最清醒、记忆力最好的时段,安排记单词、背课文或做一些有代表性的数学题;在情绪低落、记忆力减退和精神不集中的时段,就要安排难度不大且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如听听英文歌曲、看一些小故事等,或者干脆闭目养神,休息一下,等精力旺盛的时候,再坐下认真学习。
另外,在学习时间安排上,有一个著名的公式:8-1>8,意思是从8小时中拿出1个小时进行体育运动、娱乐或休息,表面上只学习了7个小时,但由于精力充沛,其效率远大于连续不断地学习8个小时。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学习要注意“劳逸结合”。在学习感到大脑乏力,精力不集中,有厌倦情绪时,就要停下来,休息一下,做一些文体活动,这样才能使自己头脑保持清醒,以充沛的精力做下一件事。
篇2:有效规划学习时间
1、订个计划
今天要看几页书,做几道题,背多少单词,都要订个计划。而且,这个计划一定要写下来!不是记在手机备忘录里,也不是记在脑子里,而是写在纸上。拿出一支笔,一张纸,前一天晚上或是每一天早上,都要一条一条地写下来。
人都是喜欢自欺欺人的物种,惟有白纸黑字无从抵赖。即使计划没有做完,也好有个凭据,督促明天的自己。当然,这个过程少不了孩子的自我鞭策和家长的严格监督。
2、时间番茄法
以25分钟为单位,强迫自己至少保持25分钟高度集中注意力,中途不允许做任何与学习无关的事,之后休息五分钟。番茄时间就是一个训练,从25分钟的专注做起,逐渐可以保持一小时,一上午的专注,这样复习才会更有效率。
3、选择合适的时间背诵记忆
英语、语文这样的学科是需要大量的背诵记忆的,而背诵是有技巧的,死记硬背行不通。在人脑记忆的三个黄金时段,即早上6-7点、下午18点和晚上9点左右进行背诵,效果会事半功倍。
4、注意劳逸结合
家长要督促孩子按时睡觉,即使没完成任务,也要强制孩子休息,不能开夜车。最好能保证6-7小时的晚间睡眠时间和30分钟-1小时的午休时间。
同时还要注意孩子的饮食,并不需要提供特殊的营养,只需多提供一些水果、蔬菜、鱼类、肉类,少吃生冷食品,保持饮食健康即可。
篇3:有效规划学习时间
1.掌握记忆的生物节律高潮时间
大脑的活动具有节律。以大约24小时为周期的高低波动称为昼夜节律,这种生理机制是以太阳的运行为基本条件的。人本来是在有光亮的白天活动,在黑暗的夜间休息。正如同植物在白天舒展开叶子一样,在这段时间里人脑处于兴奋状态;而在植物叶子闭合的夜晚,大脑的活动也变得迟钝。本来,任何生物的生命活动都遵循这一基本节律运行,但能够“思考”的人从某个时期开始,变得在夜间也能进行活动了。
通常人所说的“早晨型”、“夜晚型”即“百灵鸟型”与“猫头鹰型”是由于要把人脑活动进行分类而创造出来的术语。的确,每个人大脑的活动时间都有固定的周期,有的人白天兴奋,也有的人晚上兴奋,当要记忆时,应该确认自己属于哪种类型,然后在昼夜节律的巅峰期进行学习,这样就能事半功倍。
人体主要是靠大脑的松果体通过眼睛接受光,然后由交感神经调节荷尔蒙的分泌。既然这种节律是以光的摄取为基础的,那么“早晨型”的人更符合这一节律特点。如果“早晨型”的人熬夜,在电灯下度过夜晚,这一节律就会出现紊乱。这种昼夜节律紊乱的典型例子就是“时差反应”。越过子午线后就会出现比之原来生活圈的时间快或慢的“时差”,因此,人的身体连体温、脉搏都会失常,大脑当然也会受到时差的影响,出现一时的“糊涂”状态。在这段时间里,无论想要记住什么都是徒劳的。为了克服这种紊乱,有的人继续按原来的时间生活,也有人借助兴奋剂、催眠剂等等。
昼夜节律出现紊乱,会给大脑带来很大影响。因此,要想高效率地记忆,必须首先准确地掌握自己的生物节律,在高峰进行记忆活动。
2.避开“魔鬼时间带”
人在午夜2点至4点这段时间里,体温下降,这就是所谓的昼夜节律跌落现象。在这段时间里,人的生理活性减弱。据统计,分娩和脉搏停跳,以及各种各样的事故在这一时间带里最容易发生。可以说,昼夜节律低谷对于人来说是“魔鬼时间带”。
在这段时间里,大脑活动迟钝。翻开书本,只见一行行字从眼前闪过,却根本记不住具体内容。同时,强烈的睡意也会袭扰而来,结果学习毫无收效。
为了不陷入这种困境,即使有许多工作、学习任务,至少也必须在2点至4点这段时间睡眠。通过睡眠,避开这段“魔鬼时间带”。尽管睡眠并不能保持记忆,但不睡眠会使记忆不断减退。
3.选最佳时间提取记忆内容
考试的前一天一直学习到深夜,然后倒头大睡,直到考试的时间马上要到了,才匆匆忙忙闯进教室——不少人有这样的经历。以这种姿态迎接考试,尽管拼命用功直到深夜,但成绩往往并不理想。
为了有效地进行记忆,睡眠胜过熬夜。但是,从睡眠中醒来后,大脑并不能立即进入兴奋状态开始工作。刚一醒来就参加考试,成绩当然不会理想,这从脑生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是显而易见的。
人的睡眠分为快波睡眠和慢波睡眠。这两种状态在一个晚上交替出现,所谓慢波睡眠,即熟睡状态,此时大脑完全停止了活动。相反,快波睡眠是大脑半睡半醒的状态,睡觉时会出现眼皮眨动等现象。
早晨醒来时,人们大多是处于快波睡眠状态。人处于半睡半醒状态,大脑要投入正常工作,至少还需两小时时间。所以,考试时应当早一点起床,让大脑从半睡半醒状态中完全清醒过来之后再进入考场。
4.积极休息与记忆节奏
美国一位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他把弥尔顿的著名长诗《失乐园》每50行一段分为9段,背诵每段间隙给一定的休息时间,以此调查人们全部背诵下来这首诗要用多少时间。结果,间隙休息一小时,要用140分钟;间隙休息一天,要用60分钟;间隙休息七天,只用46分钟。
这个实验结果告诉人们:为了有效地记忆,间隔休息时间越长效果越好。
在记忆活动中插入适当的休息,能够提高记忆的效果。为了从生理学角度对此加以证明,人们还进行了其他实验。例如,从同大脑温度的关联上进行解释,试图证明长时间集中使用大脑会使脑温上升,大脑活动变得迟钝。所以,有必要用一定的间隔休息使大脑冷却。然而,人脑的温度几乎是没有变化的。人们常说“冷静点”,但实际上大脑温度并没有上升。
尽管从生理学的角度还未能证明记忆需要休息,但休息本身不仅使大脑得到放松,并且给大脑活动带来有益的节奏。在大脑活动本身并没有节奏的情况下,应当人为地使它具有一种调剂节奏。在繁忙的工作中,哪怕只休息二三分钟,也能使紧张的大脑稍稍松弛一下,这对记忆活动大有好处。这种节奏要自己掌握和调节,喝杯茶,吃顿饭,聊聊天,舒展一下身体,这些活动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给记忆带来轻松愉快的感觉。
篇4:有效规划学习时间
古语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就是说,凡事都要有个计划,学习当然也概莫能外。那么,如何帮助孩子怎样合理地制订学习计划呢?
●制订可行的计划。
学习计划要求不宜过高,因为要求过高不仅难以执行,而且容易引起心里没数和自卑感。有的孩子虽然订了学习计划但没有执行,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计划订得过于理想;二是本人缺乏执行的毅力;三是周围条件不允许。当然,无论属于哪种情况,都可以依靠他本人的努力和身边人们的协助而加以解决。
●考虑全部生活的平衡。
制订学习计划不能只考虑学习而不顾其他。其实,学习只是一天生活中的一个方面,其他活动对学习都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在制订学习计划时,必须全面考虑。既要使学习在一天中占首位,又要使学习同其他活动协调起来。换言之,在一天的作息时间表里既要有吃饭、睡眠、上课、课外活动的时间,也要有休息、娱乐的闲暇时间,还要留出同同学、朋友、家人聊天、听广播、看电视等时间。总之,一天的活动要多样化,各种活动都应该适时且协调地进行。有规律而充实的生活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基本条件。
●要有一定的灵活性。
计划不应绝对不变,根据实际情况和执行计划中的体会应允许有些变动。例如,某天孩子因参加运动会觉得身体非常疲倦,那就应该及时改变计划早早休息。如果单纯为了执行计划,你硬要孩子一边打盹儿一边坚持在规定的时间里学习,或是不解完十道题目就不睡觉,那就无异于削足适履了。
学习计划既要有灵活性,又必须以基本不变为原则,这样才有利于养成良好的习惯。倘若把什么情况都看成是例外,随便变更计划,就难以养成好习惯。所以,在一开始制订计划时就要考虑留有余地,计划一旦订好之后,就尽可能不要变动。坚持这一原则十分重要。
●有具体的学习目标。
这个目标要根据孩子自己学习的目标、以往的学习情况、学科进度、喜恶学科等情况来决定。
A.计划要适合孩子个人的能力和特点,不要从个人的喜恶出发,更不要照抄别人的计划,必须考虑自己孩子的体力、智力、学力、性格、志趣等是否与实现学习目的和采用的方法相适应。此外,还要注意家庭环境、经济状况、近邻关系等条件。
B.要把一天中的全部活动都纳入到计划中来。要使学习在一天的生活中占有适当位置并与其他活动协调起来。
C.要根据时期的不同来制订不同的计划。一般可分为学年计划、学期计划和一周作息时间表等三种。在制订作息时间表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a.自学时间集中使用不如分散使用效果好,尤其是前后内容联贯性不强的功课。
b.为了能长时间持续学习下去,要注意中途休息五六分钟左右。可利用这段时间进行简单的体育活动,如做体操之类。
c.预习和复习的时间要分开进行。复习时间尽可能在当天课后进行,预习则尽可能在课前进行。无论预习或复习,都是距离讲课的时间越近越好。
d.要充分利用上课时的空闲时间和自学时间,特别是整理笔记要尽可能在课后较近的时间里进行,“趁热打铁”。
e.娱乐时间的安排要适当,使精神能从紧张的学习状态中解放出来。在学习时间分配上应适当考虑运动、娱乐、社交等活动。
f.变化学习科目的时间不应定得过死,要根据学习的进度来决定。
g.所学科目的时间分配顺利,要考虑内容近似的科目尽可能不要连续学,以免互相干扰影响学习效果。
篇5:有效规划学习时间
●适当浏览书本,最好在10天的时间内,闭目思索一下各科的知识网络,把重点内容像看电影一样想象一下,把时间重点放在已经做过的模拟题和错题本上。
●不要轻信什么重要信息,安慰自己那是误导!要相信你的老师也许就是命题者的师兄弟或师姐妹,老师们的"临门一脚"已能足够应付考试。
注意调节身体状况,防病治病
●合理安排运动,要避免参加大运动量的项目和进行长时间的运动。
●继续调整生物钟。在考前10天,应继续按自己所参加考试科目的时间适当调整学习时间,让自己的最佳思维状态与考试时间同步。
●合理安排饮食品种,多补充一些易消化的富含蛋白质的食品,适当地吃一些蔬菜和水果,生食水果要注意卫生。注意预防感冒、中暑、腹泻、外伤等突发疾病。有病的哪怕是小病亦不要讳疾忌医,要尽快治好,以免影响考试的精神状态。
●女同学已在医生的指导下调节月经期的,要注意预防不良反应或可能的影响。考试前10天有月经的,要注意劳逸结合,不要游泳或洗冷水澡,避免痛经。
物质准备与熟悉考场
●备齐考试用品。考试前3天必须检查交通工具的行驶状况,如果坐公共汽车应把意外情况考虑在内;考试前2天仔细检查必备的用品,如计时表、钢笔、铅笔、三角尺、半圆仪、圆规、橡皮等,如有问题应及时解决;在考前把所有应试用品(含准考证)装在一个透明而结实的小塑料袋里。
篇6:有效规划学习时间
防止大脑疲劳的,合理安排读书时间,相继研究领域不同、难度各异的几个问题,使大脑不老是纠缠在一个问题上,从而得到调节和休息。 坚持体育锻炼,生活有规律,睡眠有保证。
一、早睡早起,自我减压。尽量利用白天学习,提高单位时间的学习效率,不要贪黑熬夜,累得头脑昏昏沉沉而一整天打不起精神。同时,别把考试成绩看得太重,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相信自己只要平日作出努力了,必然会有好的回报。这样,学习时就能心里轻松、心情愉快,注意力就容易集中了。
二、明确目标,用好方法。从大的方面说,我们要认识到,今天努力学习是为了创造美好的明天,成为对家庭对社会有用的人。从小的方面说,这一年,这一学期甚至这一天,我应该完成哪些学习任务。目标明确了,学习的动力就足了,注意力就不易分散了。诚然,我们要注意用一些较好的方法来训练自己集中注意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1.放松训练法。舒适地坐在椅子上或躺在床上,向身体的各个部位传递休息的信息。从左脚开始,使腿部肌肉绷紧,然后松弛,同时暗示它休息,然后,从右脚到躯干,再从左右手放松到躯干。这时,再从躯干到颈部、头部、脸部全部放松。只需短短的几分钟,你就能进入轻松、平和的状态。
2 .难易适度法。对于那些已能熟练解答的习题不要一遍又一遍地去演算,要找一些这方面经典性的题目去攻克。对于难度大的题目,先是独立思考,再求助老师、同学或家长。对于不感兴趣难度又比较大的内容,自己首先订好计划,限定时间去学习,就不会松懈拖沓。拿下学习中的一个“山头”,就给自己一个奖赏,让成就感来激励自己,从而集中注意力。
3.感官同用法。调动多种运动器官来协同活动,在大脑皮层形成一个较强的兴奋中心。如耳听录音带,嘴里读单词,眼睛看课本,手在纸上写单词。这样,注意力就当不了“逃兵”了。
4.排除干扰法。先在没有任何干扰的情况下背诵一段200-400字的文章看需要多少时间,然后在旁边有干扰时背这段文章,看需要多长时间,直到在两种环境中时间相同为止。
篇7:有效规划学习时间
第一,安排时间注意三个“能不能”:
①能不能取消它?即,认真区分“必须做的事”与“可做可不做”的事,只做有价值、值得去做的事,不做不必要的事,从而节约时间。
②能不能合并它?即视情况,把两件以上的事合并为一件去做,把需要两次或多次去做的事合并为一次去做,比如排队的时候看报纸;上午出门看朋友与下午出门办事合并为一次办完;学会同时干两三件事,等等。
③能不能代替它?如用打电话、写信代替跑路,以节省时间。
第二,使用时间注意三个“快不快”:
①节奏快不快?调节频率,加快节奏,可以节省时间,提高效益。比如一件事做完后再做另一件事,中间的转换可能要用20分钟,但如果安排紧凑,就可能节省这20分钟。各项事件之间、活动之中的节奏,都可以设法加快。
②动作快不快?动作的快慢决定着所用时间的长短。一个动作拖沓的人要花半天一天才能办完的事,一个动作迅速的人可能只用10分钟、20分钟就能办完。
③进展快不快?加快所做事情的进度,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办尽可能多的事。学习时保持精力集中,不想人非非,是提高效率、加快进度的基本保证。同时还要在方法上和其他方面随时注意。
第三,珍借时间注意三个“多不多”:
①无计划的时间多不多?如果学习、生活、工作安排得杂乱无章,毫无计划,随心所欲,就意味着无休止地浪费时间.即使在小的方面也是如此,比如,找东西很浪费时间和精力,你应当在学习之前就把圆规、尺子、参考书等需用物品提前准备好,而不要用时才东翻西找。
②无节制的时间多不多?一个人娱乐游戏要有节制,否则就会浪费大量时间.比如看电视,如果坐下一看,从头看到尾没个完,几个小时不动窝,无疑会消磨掉许多宝贵的时间。
③无意义的时间多不多?有些时间的消耗是无意义的,比如闲聊神侃、逛街成癖等等,这不但会把大好时光虚度,而且还会耽误真正急需要办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