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1:语文核心复习要点
多年来,上海的语文高考试卷一直体现着高考改革的主要精神,即变传统的知识立意为能力立意,更加注意考查考生进入高校继续学习的潜能;不过分强调学科知识内容的覆盖率,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等等。因而我们在高三的复习之初,就要对高考试卷可能涉及的各种语文能力作宏观的鸟瞰,然后订出详细的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更有针对性的复习。
在高三的复习之初,就要对高考试卷可能涉及的各种语文能力作宏观的鸟瞰,然后订出详细的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更有针对性的复习。
识记能力:痛下功夫死去活来
语文高考中的识记能力包括机械性识记题和理解性识记题两种。前者是最为简单的对应,如给出上句,默写下句,又如指出某位作家的国别或朝代等等。后者则需要作一定的判断,如默写某篇文章的主题句,又如默写古人歌咏月亮的名句等。
识记能力的考察包括以下内容:①识记中国古代重要作家的字、号、别名、时代、文集名、代表作和风格特点。②识记中国现当代重要作家的代表作。③识记外国重要作家的国别及代表作。④识记著名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或相关的词语典故知识。⑤识记有重大影响的文学流派、文学团体和文学运动。⑥识记文学体裁常识。⑦识记重要的官名、地名、科学名、传统节日等文化常识。⑧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等。
理解能力:深刻理解灵活应用
语文高考中的理解能力测试包括词语理解题和语句理解题。
词语理解题包括以下内容:①理解词语在现代文中的指代义、多重义和临时义。②能从范围、程度、搭配、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等方面区别近义词的差异。③理解常见实词在文言文中的含义。理解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偏义复词、通假字等文言实词的基本知识。④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⑤理解名词作状语、使动、意动等古代汉语词类的活用的基本知识。
语句理解题包括以下内容:①理解现代文中的关键语句与疑难语句,主要是观点句、中心句、结构句、举例句等。②理解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等四种古代汉语的特殊句式。③理解并翻译文言文中的句子。
分析综合:重视语境把握实质
文章阅读进行分析或综合时,一定要注意具体语言环境的限制,在把握文章实质的基础上重视整体理解,切忌在细枝末节上纠缠不休。
语文高考中的分析综合测试一般有以下内容:①辨别和筛选文中重要的信息。②分析归纳文章内容要点,能够概括具体的内容,阐发抽象的内容,解说含蓄的内容,能够准确地概括中心思想。③梳理文章的线索,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分析文章的顺序安排,明了材料详略处理的意图。④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理论观点和感情态度。⑤从语言运用、材料处置、谋篇布局、表达方式等角度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⑥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合理的推断和想像。
鉴赏评价:掌握方法巧妙迁移
鉴赏评价类的题目一般用于文学作品的测试。例如从选材剪裁、谋篇布局、结构安排、表现手法、写景状物、形神关系等角度分析鉴赏散文;从抒情主体、意象意境、象征意义、语言品味、表现手法等角度分析鉴赏诗歌;从人物、情节、环境等小说的三要素来分析鉴赏小说;从人物形象、戏剧冲突、戏剧语言等角度分析鉴赏戏剧。
表达应用:形成套路努力创新
词语选用题、句式选用题、扩展压缩题、句式仿写题、句式变换题一直是全国卷的常见考题,近年来上海卷对它有所借鉴,有心的同学不妨关注一下全国卷此类题目的具体样式和经典答问。
虽然偶尔也有续写一类的样式出现,高考写作题更多地采用命题作文、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这三种样式。学生可在老师的指点之下,形成自己较为固定的写作套路。写作提倡创新,但我们必须明白,创新是对原有模式的突破,如果没有坚实的基础,创新将成空中楼阁,一切无从谈起。
篇2:语文核心复习要点
1.课文中的现代文
课文中的现代文阅读,包含了语文期末考试会考察的基础知识和阅读能力。
(1)课文出现的生字词、成语的读音、字形以及运用,都属于期末考试基础知识考察的范围,应认真复习,做到每字、每词过关。另外,老师在课堂上拓展的字词,也属于复习之列,大家也要根据课堂笔记复习一下。
(2)课文中相关的文学常识,如作者风格,代表作品,也是考试中最容易考察的点之一。特别是大文学家,高分小编提醒高一生更要留意他们的朝代、国籍,这些是出题老师喜欢考察的点。
(3)在考试中,一般会考察现代文阅读题,通常不会直接选择课文的文段,而是选择课文的一些文学作品。这个时候主要是考察高一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在复习的时候,高分网小编建议大家对照课本,仔细回忆一下老师在课堂上是怎样分析课文的,总结期中的阅读现代文分析方法,提高理解文章的能力。对于具体分析课文句段的笔记,则不作为复习重点,但表现手法的分析及作用仍需要记住套话,可能会在现代文阅读题中有用。
2.课文中的诗歌
课文中的诗歌,除了生字词、成语与文学常识需要认真复习,另外还需注意:
(1)课后要求背诵的诗词,一定要认真背诵及默写。有的同学背得很溜,但一写出来就错字百出。要知道,写错一个字,这一句都没有分数了。所以可以试着默写,再对照课本自我打分,筛查错别字。
(2)课后没有要求背诵的诗词,也要尽量读熟,短的篇目可以直接背诵。即使名句默写用不到,也可以找机会用在作文之中。
(3)老师在课堂上对诗歌的分析,重点复习表现手法(即表达技巧)
3.课文中的文言文
文言文的考察一般会比较细,除了上面说到的文学常识,还可能考察到实词、虚词、通假字这些,所以复习要更为细致。
(1)文学常识:作家名、字、号、别号,所在朝代及生平、风格,作品集及代表作品,都应一一落实,这些是出题频率特别高的一类题。
(2)每篇文言文课本都要完全过关,这个完全过关包括了实词、虚词、通假字的古汉语知识,还有一些注释里面给出的内容,也不要放过。如果老师在课堂上总结了此类知识,便是复习的重点。如果老师没有进行总结,那么重点把课本的注释弄熟,基本上出题都是那些范围。
(3)在期末考试的文言文阅读之中,有可能选一篇课内文章,因此对课文的分析理解也必须认真复习。
(4)背诵篇目也要做到每个字都不写错,并灵活用于作文之中。
除了课堂笔记之外,平时单元测验、月考的试卷,当然还有你们的期中考试试卷也属于复习范围,重点复习自己曾经做错的题目,以及老师评讲试卷时的拓展知识。
最后祝愿大家考个好成绩!
篇3:语文核心复习要点
目前,高三考生正在进行第一轮的复习,重庆高考手机报围绕语文学科复习要点,特邀重庆一中史瑞老师提出建议,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语文复习:要注重六个重点环节
自重庆回归全国卷后,近两年感觉高考语文的难度不断增大,高三语文的复习效率和效果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都面临着挑战,也对第一轮复习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们需要明确的是,对于语文这个学科,第一轮复习只是一个时间概念。这个时间阶段距离高考尚有些时日,所以对考生而言最重要的是着眼于全局,在此期间建立和形成自己对各个考试板块的有效复习模式,并完成所有知识层面的积累和梳理,为后期的训练打下基础。有鉴于此,现提出如下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将“作文”进行到底
把作文写在第一点,是由作文训练的周期决定的。我市考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提笔少”“下笔难”“怕动笔”。三者的关系是因“提笔少”,渐渐的“下笔难”,最后“怕动笔”。许多考生提起写作文便头痛,更不要说写好作文了。所以,第一轮复习的各个阶段,都要坚持作文训练,集少为多,迎难而上。
在训练频率上,建议每周一文或三周两文;在训练方向上,初期以议论文章法训练为主,入格后对论证思维慢慢修正;在训练内容上,考题应多涉及热点话题或核心向度;在训练侧重上,建议以长期素材的整理和积累为要务。最关键是,坚持不懈,也不可因其周期长而有所忽怠。
将“散点”铺散开去
所谓“散点”,即命题点集中,但知识点零散的几个板块。如词语板块,集中复习会有效果,但并不能实现其全面、深入;如文化常识和默写板块,学校往往不会安排集中复习,会将其规划在各次考试的范围中分阶段解决;如文言文的实词板块,集中复习只是解决了理解问题,“应用”依然是个长期的过程。
所以,各位考生就需要将其铺散开去。所谓铺散,就是把它们纳入每天的复习安排里,日日打磨,直至解决问题。在完成常规复习任务的前提下,每日三词二识一段,一段为文言翻译小段,计划时间差不多一刻钟,最多不过二十分钟,周期贯穿第一轮复习,成果可期。
古文复习应回归教材
教材,是最好的参考书。回归教材,且以实词、句法和文学常识为重点梳理教材,应是古文复习最能够落到实处的方式。高考文言文的考点大多是由教材内容继承或变化得来,落实了教材,不仅可以提升自信心,还可以温故知新,在重复中夯实语感。并且在回归教材之余,考生可以将教材中可用的素材归类整理,以备作文之需。
而且,事实是,大多数考生对教材中的古文极其陌生,这些考生考下来,每每感叹于高考命题之偏僻,如全国2卷文言翻译中的“雁矢”一词,“矢”字的通假意,其实在《廉颇蔺相如列传》和选修教材中《狱中杂记》里都有提及,不过是随文迁移罢了。
思维训练以归纳为基础
在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复习中,许多考生做题无数,但依然心里不安稳,准确性不稳定,归根结底是解题思维没有跟上命题思维。这个问题很难解决,十数年如一日根深蒂固的习惯很难就一场复习而变更。这就需要从最基础的能力训练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平时训练时,有意识的对论述类文本的各个段落进行归纳概括,并形成思维导图,我认为这是最接地气最有效的训练方式。这种方式对实用类文本阅读也会有所助益。
树立正确的阅读观念
要树立“理解为主、套路为辅”的阅读观念。近几年高考的文学类文本阅读,尤其是诗歌阅读都呈现了重理解、整体评价,轻技法、套路化的倾向。然而很多考生不是凭感觉做印象化阅读,就是沿用初中带来的诸多模式,对阅读题做套路化的分解,往往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故而,针对文学类文本要注重理解阅读:散文应侧重于语言风格及主旨的把握,小说应侧重于人物分析训练;针对诗歌鉴赏,应侧重于不同题材的典型文本的翻译训练。
要注重“书写”细节
练字不是写书法,是可以在短期内取得效果的。这个周期最短可以缩减到两个月,之后就可以为你的卷面赢得一定分数。所以,语文因其存在大量的主观题,部分考生应该训练书写,而且在这个过程里还可以调剂紧张而焦虑的情绪。
以上六点,考生们可以根据自己所在学校的特点及自身存在的个体差异取舍,希望能够有所助益。
篇4:语文核心复习要点
语文高考是一个特殊的语文实践活动。高考成绩的高低和同学们在语文复习实践过程中,你们实践的质量的好坏是直接相关的。
建议:就是借助40篇提升古诗文阅读鉴赏能力的水平和能力。
所谓40篇每一个同学都很清楚,这就是北京《考试说明》里,所要求背诵默写10篇古文和30首古诗。对于这40篇,可以有三个层面的要求。
最基础的要求,就是能够滚瓜烂熟背诵默写,一字不错,给上句写下句,不出差错这是最基础的要求,这个要求是对着默写7分去的。在这个层面之上,我觉得同学们可以把这40篇作者、时代背景、作者写作的意图,文章诗歌基本内容,以及所使用的主要的表达方法技巧认真梳理一下。
第二个层面,可以除了巩固这七分的默写外,对十分的诗歌鉴赏有很大的帮助,对作文写作60分也有很大的帮助,所以这是一举多得的事情。
当然还要对那些学习水平比较高,对古诗文兴趣比较浓厚的同学还有第三个层面的要求,就是希望他们以40篇为核心,适度向外扩展。
另外对文言文阅读的15分的考题有直接的帮助,因为10篇古文可以增加你的文言文的语感。因为平常很少说文言,通过加强背诵,这10篇必须要背得滚瓜烂熟,可以使你的文言语感进一步增强,这是给大家在古诗文复习方面提出一个具体的建议。
篇5:语文核心复习要点
一、强化语言基础和语言运用技巧的训练。对于字音、别字、实词、成语、句子的训练,一定要着眼于基础,局限于常见常用常错的,对于常用字常用词,特别是报刊上高中生的作文里经常出现的一些问题要引起足够重视。至于语言运用技巧类的练习,也要不断反思、感悟,明白其中的运用道理与方法,使自己能够逐步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
二、强化阅读写作能力训练。
阅读写作能力的考查是高考语文试题中所占比重最大的部分。阅读写作能力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日积月累、滴水穿石的功夫,但这并不是说在这一阶段我们就可以忽略这一部分。同学们应对若干年的阅读写作进行感悟、反思和理性思考,就会产生一些顿悟,明白一些道理,也就会清楚自己阅读写作中的长短得失。现代文阅读要分为整体把握、文体把握和立体品味来进行分层训练,用心去思去悟,收获就会越来越大。古诗文阅读要注意理清梗概(人物关系、事情经过),把握主旨(人物形象、作者憎恶)。对文言诗词的古今异义词及一词多义能据语境进行正确运用。对典型的文言虚词能据语境猜读和使用方法的理性归纳。阅读部分的材料最好是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作文就是用笔与阅卷者进行对话与交流,因此,写作要提醒自己有真情实感,即感情是真切的、感悟是真实的,以真情打动阅卷者。800字左右的篇幅,要学会集中笔力阐述道理、叙述事情。话题作文要体现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充分利用试题所给的条件(如自拟题目、自定主题、自选文体)展示自己的写作水平,并从实际出发,在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两个层面上进行磨砺提升。
三、强化名句名篇的记忆,尽可能不丢分。
记忆名句名篇不应成为负担,而应充满乐趣,应懂得它们在文化积淀上对自己的正面影响,理解其深邃的哲理和精彩的描述。要牢记《语文教学大纲》中规定的背诵篇目,适当外延,力争不丢分。
四、强化组织与书写答案能力训练。
语文考试实际上就是调动已有的积累来回答命题者问题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善于回忆,更需要懂得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组织答案。答案不是要求回答的越多越好,而是越准确越好。答案的书写也不是写的字越多分数越高,而是越精要越好。因此,应该多思、深思、精写,决不要想的不够写来凑。言多易失,是训练时应当注意的原则,少用绝对化的句子。卷面的书写必须清楚,文字符号必须准确,不论时间多么紧张,也必须保证字迹清楚,易于辨认,绝对不能出现字迹上的歧义。试卷上绝对不能留有空白。也就是说,要求答案精要,字迹清楚,书写快捷。
希望大家在最后冲刺阶段调整好心态,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努力提高语文成绩,为考入自己理想大学努力拼搏。祝愿大家心想事成
篇6:语文核心复习要点
全面考虑,分段推进,突出重点,训练结合,注重效率。这里,我们重点谈谈前两点。
高考语文复习在总体规划上要全面考虑,切忌猜题、押题。在制定总体规划的时候,一定要紧扣考纲,对考纲做出明确要求的知识点、能力点,均不能忽略,必须在总体规划中根据实际情况给以恰当的位置。在这个问题上,切戒猜题押题。
分段推进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一个原则,但如何分段,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认为,高考语文复习应按下列顺序推进:文言文阅读、论述类文章阅读、古代诗歌鉴赏、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语言文字运用、查漏补缺、模拟训练、有效提分策略和提分领域强化训练,作文贯穿于上述复习过程。
我们的这个安排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一是将阅读复习安排在前边,而且在阅读复习中,文言文复习排在了第一位;
二是作文复习贯穿于复习的整个过程;
三是在第一轮复习中将语言文字运用的复习安排在最后;
四是有效提分策略和提分领域强化训练的安排;
五是尽可能地交叉前进,力避单调、枯燥、乏味。
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呢?
将阅读复习安排在前边,是基于对阅读能力的形成特点和在高考中所占比重的考虑。谁都知道,阅读能力的形成需要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非一朝一夕就能奏效。所以,将阅读复习安排在前边,一来可以为阅读复习赢得一个比较充裕的时间,有利于阅读能力的扎实锤炼,符合阅读能力形成的特点和规律;二来可以在不同阶段的月考中将阅读安排进去,既有利于阅读能力的训练,又有利于阅读复习的检测。阅读在高考试卷中所占的比重可以从高考语文试卷的赋分上看出。这里,我们以宁夏卷为例。赋分情况是: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古代诗文阅读35分,文学类文本阅读或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阅读总计赋分69分,占全卷的46%。因此,从这个角度看,将阅读复习安排在前头也是应该的。
文言文阅读之所以排在阅读复习的首位,是因为文言文阅读除了上边已经谈到的阅读复习共有的特点和规律外,文言文阅读还有一个不同于现代文阅读的独特之处:文言文阅读需要考生记忆相当数量的相关的基础知识。这些基础知识大体可分为语法知识和文化常识两类。语法知识主要包括:120个实词,18个虚词,常见的文言句式。文化常识比较复杂,粗略的梳理一下,主要有:古人的名字号的知识、避讳的知识、官职变动的知识、相关的历法知识等。考生在这两类知识的积累和记忆上达不到考纲规定的基本要求或实际阅读所需要的基本要求的话,阅读文言文是非常吃力的。因此,文言文阅读复习宜早不宜迟;迟则有些问题很难复习到位。
同阅读能力的形成一样,作文能力的形成也非一日之功。它突击不成,取巧不得。它只能靠平时扎扎实实的一点一滴的努力,因此,作文复习一开始就要做打持久战的准备,总体规划,长期坚持,将其贯穿到整个语文复习的全过程中去。只有这样,作文复习才有可能取得实效,学生的作文应试能力才有可能得到提升。那种平时不管作文,临考时只给学生传授几招所谓的“得分秘诀”的做法完全是违背作文教学的规律的,是自欺欺人的,是不可能给学生作文带来好成绩的。
语言文字运用之所以安排在第一轮复习的末尾,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因为语言文字运用这一块的根基是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只要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在前边的复习中练扎实了,到了这一块上,要解决的只是个题型问题、形式问题;二是语言文字运用这一块需要记忆的东西比较多,复习得过早,学生遗忘得也快,临考前,还得再做复习,这样,从经济的角度来讲,很不划算。
有效提分策略和提分领域强化训练是整个复习的收尾。有效提分策略主要指答题方面的一些简捷、直观、易掌握且有效的答题技巧,这些技巧学生在先前的复习中可能接触过,但到了考场上又很容易忽略,这个时候,教师再就这个问题系统地给学生梳理一下并有针对性的练一练,无疑会给学生的得分增加一个筹码。不论从理论的角度来看,还是从经验的角度来看,临考前再经过强化复习,考生还有可能提分的领域有两块:作文和语言表达题中的新题。作文经过复习阶段的训练,绝大部分学生基本上都能过关,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再就临考前考生必须注意的问题系统地给学生讲一讲,练一练,这对提高学生的作文得分很有益处。语言表达题被称为是高考语文试题中的“试验田”,在这类题目上,高考年年有新题出现,因此,在临考前,教师精心收集、整理、编辑一些这类题目,让学生练一练,对提高学生在这一块上的得分还是有明显的作用。
力避复习的单调、枯燥、乏味是高考复习始终要努力的的一个方向。就高考复习内容的安排上来讲,我们要尽可能地做到交叉安排,交互推进,尽可能地使学生在这个方面少一些苦涩、多一份喜悦。上述分段推进的安排就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之下努力的一个结果。这种安排是否十分科学,我们觉着还有待于实践的进一步检验。
篇7:语文核心复习要点
阅读题“答案都藏在原文中”
杭州高级中学高三语文备课组
语用题
仔细审题,明确要求。题干中每句话都是解题的限制要求,同时也是重要提示。要仔细解读题干,细化要点,注意思维的严密性。抓住关键,整合信息。阅读题文,思考并理清段与段,以及段内各部分的内在事理关系即逻辑关系是整合信息的关键所在。代入检验。为确保拟制的答案的信服力,答案要点须有理有据,可用代入检验的方法,按照题目要求、题文本身乃至于后面附录的注释,对答案正确与否、全面与否作仔细检验。
现代文阅读
(一)深刻领会文本,避免猜读。读懂文本才是顺利完成阅读任务的关键,此类阅读考查的核心问题,归纳起来大致是文本的内容、表达技巧以及写作意图。学生须树立“答案都藏在原文中”的意识,读懂隐藏在文本背后的内在价值判断,为正确答题奠定基础。(二)分步阅读,忌急躁落笔。初读,把握文本大意,筛选重要信息。再读,整合信息,梳理结构脉络或线索。三读,针对问题确定阅读范围进行精读,核对相关信息,确定采分点,做出完整清晰的书面表达。(三)重视规范答题。养成仔细审题的习惯,掌握必要的术语,运用与问题相应的答题模式,分条作答。
文言文阅读
文言字词和翻译:可采用灵活迁移法、合情推理法、树形目录回顾法、词性排除法、回填验证法、位置归纳法等。两道翻译题,在拎主干、补残缺、消倒装、扣关键的同时,也不妨灵活结合上述方法。文言理解:可从文中特定词句信息、某一层次或事件信息、选文观点和论据、作者在文中的某些情感、选文写作手法和艺术风格、文中若干方面的对应关系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断句:可在借鉴上述方法基础上,从锁定目标语句的语气词、动词谓语、语句主干、语句的语序结构、语句的逻辑、语句的成分对应关系等方面入手,多管齐下,确保断句题高得分率。诗词阅读:务必关注各种诗歌题模型,如诗歌的比较阅读鉴赏、结合诗文名家的观点谈自己的体会等。在答案组织上,力求有点有层次。
作文
“醒目”是增分的重要因素,主要包括书写工整,结构清晰,内容独特,思想精辟,语言精彩这几个方面。而其中书写与语言这两条是考生平时素养,欠缺者一时难有提高。建议考生多在结构、内容的准备上下工夫。结构上,重新检视自己高中的习作,从中总结出两到三种自己比较擅长的文章结构,在接下来的复习中简练揣摩,以期自己的文章能够起承转合眉目清楚。内容上,重读自己的文章,从中提炼一些属于自己的有“温度”的生活经历,进一步从这些经历中体悟出有深度的认识。
1B选修
对于大多数的考生,不必另花过多的时间进行专门的复习,而应该与必考试卷中的相关欣赏与鉴赏的考试点的复习结合起来,重视文本阅读,梳理清楚相关的赏析知识,突出鉴赏重点,掌握常规赏析方法以及解题套路。在此基础之上,针对模块部分更强调的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要求,进行相应的个性评价的表达训练。
《论语》题对孔子要有自己的认识和观点
程继伍(浙江大学附属中学特级教师)
第一类“熟悉题型”按“常规”备考。
“熟悉题型”主要有:①“语言文字运用”中的字音、字形、词语运用、语病(第1-4题)。②现代文实用类或论述类阅读第8、9题(选择题)③文学类非探究性试题(至少有4题)④文言文阅读(实词的解释、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内容的赏析和翻译)⑤古诗阅读(第22、23 题)。
“常规”备考贵在抓好“三落实”,即相关知识要落实,解题方法要落实,应试心理要落实。这类题型主要靠平时常抓不懈。
第二类“变化题型”按“样题”备考。
“变化题型”主要有:①“语言文字运用”中的第5-7题。②实用类或论述类文字表述题(第10、11 题)。③文学类现代文阅读其中可能出现的一道探究题(位置不固定)。④文言文阅读断句题(第20题)。⑤《论语》阅读第24题(可能分设两个小题)。⑥名言名句默写第25题。⑦自选模块:现代诗文鉴赏评价、古代诗文鉴赏评价。
按“样题”备考,指的是高考中可能出现的新题参照当年《考试说明》中参考卷的“样题”备考。做到深入研究“样题”,有的放矢备考。这部分题型的备考定位在:明考点重心、知题型变化、学答题方式。考试说明中的“参考试卷”重要作用有“三定”,即定特点风格、定结构分值、定试题难易。不能代表选材和所有题型的一成不变。当然,跟上年比,出现重大变化的题型,如今年将两道选择题转换成文字表述题,当引起足够重视。
第三类热点题型按“重点”备考。
热点题型指形式比较新颖、分数相对集中、较能引人注目并成为焦点的题型,主要有:
(一)关于探究性题型。1.题型特点:①具有开放性。答案往往不唯一,可以一题多解。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敢于思考,要充分施展自己的思维能力。 ②具有综合性。答案涉及多方面,是一种多元组合。答题者要善于思考,学会辩证分析问题的方法。③具有拓展性。答案体现由此及彼的过程,答题者既要眼观四路,又要盯紧眼前(文本)。2.试题类型:①提供考生答题相反或相对的选择(经典提问:你是否赞成……)。②单向答题却需多角度思维(经典提问:联系全文,探究……的涵义)。3.答题要领:①自己的观点和理由要明晰;②结合文本内容要紧密;③充分体现论证性;④逐条逐点表述要清楚。
(二)关于《论语》阅读题。1.备考要点提示。《论语》阅读题侧重于思想文化层面的考查,备考的重点应体现三个方面:①了解《论语》课文内容,掌握孔子思想的基本内涵;②对孔子学说和其为人有自己的认识,并能有条理地阐发自己的观点;③自己的认识,要合理合情,要言之有据、言之有序。2.考场误区警示。①不看清题目要求,没有联系题中提供的原材料作答,或者泛泛而论,不着边际。②要求发表看法的题没有观点,不知所云,或者观点模棱两可。③要求评析的题直接以翻译代替评论。④要求联系实际的题没有切身体会,套话连篇,架空作答。⑤要求观点提炼的题语言繁复、啰嗦,不知所云。
第四类“写作题型”按“多样”备考。
考场作文命题趋势:①鼎立不再,格局大变。从全国18套高考试卷看,命题作文和炼意作文(新材料作文)呈瓜分局面。话题作文有从考场暂时退隐的趋势。但我们不能凭这一点彻底放弃话题作文的备考。作文的三大样式仍然值得大家关注。当然,炼意作文是近几年的“新宠”,审题相对显得繁杂,多作指导和训练,当在情理之中。②“审题”上,应注重三种能力:筛选提炼能力,分析概括能力,联想感悟能力。③“深刻”上,更强调揭示事物产生的因果联系;④“创新”上,更注重有个性色彩。
阅读分析首先要搞清楚文体样式
姚庭然(杭州第四中学)
一、注意语言表达题的变化。
高考试卷中的语言表达题作为考查学生能力的实验田,呈现出与时代同行的特征。一般说来,语言表达题有轮考的倾向。浙江卷考了语言的连贯,图片解说词,语言得体。就应注意语段的压缩,语句的仿写等。
二、加强阅读与写作的文体意识
无论是文学类文本的阅读鉴赏,还是实用类、论述类文本的阅读分析,如果连起码的文体样式都搞不清楚,应对题目所问,误答、乱答也就在所难免。应重点训练文化内涵比较丰富散文的阅读。阅读与解题都应重视散文的基本特征。根据卒章显志的特点把握散文主旨,从形散神聚特点出发理解散文的选材,根据以小见大、虚实结合特点鉴赏散文的表达。
高考作文文体可以自选,“选”是有范围和标准的。“文体与目的相连”的基本原则是不可动摇的。记叙文就要强化故事性,突出细节的描写;议论文就要突出哲理性,摆事实,讲道理。
三、强化古代散文阅读的断句能力
去年和今年的考试说明在“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里都有“古文断句题”,去年高考没有考到,而其他省市多有考查的,因此需要做一些训练,以提高文言文断句能力。
四、重视古诗鉴赏的比较阅读。
比较阅读是鉴赏阅读的主要方法。高考诗歌鉴赏题以比较阅读的形式出现,就是要通过这种方法,更准确地考查学生的古典诗歌鉴赏能力。命题者要求考生对几首诗,从“创作背景”、“ 意象选择”、“情感基调”、“遣词炼字”、“表达技巧”、“意境营造”等角度进行比较,异中求同或同中辨异。
五、提高材料作文的审题能力。
由话题作文回归到材料作文已是近年来高考作文命题的新趋势。材料作文既能避免命题作文猜题押宝的弊端,又能避免话题作文泛泛而写的不足,它具有综合考察读写能力的优势,因而再一次受到了命题者的重视。然而由于审题立意难度的增加,对考生的要求也就更高了。
要准确把握材料中心,审题时必须辨明四种关系。一是辨明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二是辨明现象与本质的关系,三是辨明发散和集中的关系,四是辨明点与面的关系。根据材料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概括材料主旨。叙述性材料抓议论句,议论性材料抓中心句;具体的材料抽象化,抽象的材料具体化;单则材料分不同角度,多则材料找共同点。
篇8:语文核心复习要点
高三语文名校重点班高考语文总复习讲解
[考点分析]
《语文考试说明》中规定:能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同时指出:语音的考查只要求识记字音而不要求拼写。即侧重于考查识记、辨别、确定汉字字音的能力,准确地判断其正确与否。能力层次为A级,一般占3分。
考查现代汉语中的常见常用字音,一般以《现代汉语常用字表》及《普通话异读词审查表》为命题依据。常用字共2500个,次常用字1000个。近几年语音试题主要考查多音字和容易读错的字,采用的题型是选择题,类型有:①选择字音全部正确的;②选择字音有错误的;③选择字音全部相同的。试题题面可出现也可不出现汉语拼音。
语音的复习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积累生字、疑难字。
除了掌握3500个常用字以外,还应积累在高中语文课本中出现且编者已注音、释义的生字以及一些疑难字。做到在阅读时不放过任何一个拿不准的难读字,如“盥”guàn、“龋”qǔ。另外不能受地方音的影响而产生误读,如“普遍”的“遍”,不读“piàn”,而读“biàn”。
②注意多音多义字。
(1)词性不同而读音不同。如“号”读 hào(名词)“号召”,读háo(动词)“号叫”。
(2)词义不同而读音不同。如“恶”,读“ě”,作“恶心”讲,读“è”,作“凶恶”讲。
(3)口语和书面语不同而读音不同。如“薄”,书面语读“bó”,薄弱,口语读“báo”,厚薄。
(4)一般词语与专用词语不同而读音不同。如“巷”,一般读“xiàng”, (小巷、街谈巷议、万人空巷),但在与采矿业有关的“巷道”中就读“hàng”了。
③留心形近异音字。
汉字中绝大多数是形声字,在形声字中有一部分字虽然字形相近,但是它们的读音却不同。如“莠”与“秀”字形相近,但读“yǒu”,如果读成了“xiù”,则错了。在语音识记中,一定要克服“识字认半边”的现象。
语音复习,要弄清错读的原因,养成正确识记普通话字音的良好习惯,可采用平时点滴积累,考前强化识记的方法。答题时,要审清题干,认真分析,运用比较筛选的方法,结合字义,辨识字音。
更多关于高考语文复习的信息:
名师指导高考作文:高考作文的阅卷流程与作用标准
语文一模测试考场技巧——考试答题三部曲
高三名师解读语文大纲 重视思维做到知己知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