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一年级的课堂上,冬冬总是那个让老师头疼的学生。他坐在教室的角落,小手不断地摸着桌子,脚也不停地晃着。老师讲得津津有味,但他似乎听不见,眼睛四处张望,心思早飞到了教室外。下课时,同学们都兴奋地讨论着新学的知识,冬冬却一个人在角落里摆弄着玩具,仿佛与世隔绝。
冬冬的妈妈也很苦恼。她记得儿子小时候就特别活跃,还没学会走稳就迫不及待地想跑,家里总是被他翻得乱七八糟。冬冬的要求很高,如果妈妈没有立刻满足他,他就会又哭又闹,直到得到为止。现在,冬冬的这些行为在学校里变得更加明显,妈妈开始担心,这会不会是所谓的“多动症”?
儿童多动症,又称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行为障碍综合征。它不仅仅是指孩子活泼好动,而是指孩子在行为和注意力方面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多动症儿童可能表现出过度活跃、冲动行为和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国内外的研究表明,多动症的发病率在3%到5%之间,且男孩比女孩更容易受到影响。
那么,家长如何区分孩子的行为是天性活泼好动还是多动症的表现呢?专家指出,关键在于观察孩子在特定活动中的注意力集中情况。正常活泼好动的孩子在观看动画片、听故事或玩游戏时,通常能够集中注意力,持续一段时间。例如,5岁的孩子通常能够集中注意力20分钟左右。
而多动症儿童则难以长时间专注于任何一件事,他们的注意力持续时间往往比同龄孩子短。
多动症儿童通常表现出以下行为:他们在课堂上坐不住,小动作频繁,无法静下心来学习或玩耍,容易被外界的无关刺激分散注意力,经常招惹同学。这种行为不仅影响他们的学习,还会对他们的社交和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董主任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儿童心理专家,她指出,多动症通常在儿童的学前期和学龄期表现出来。在这个时期,孩子因为多动症的行为问题,常常给父母带来麻烦,不听话,因此经常受到父母的训斥。
上幼儿园或上学后,由于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不佳,以及经常与同学发生冲突,他们又会受到老师的批评和同学们的排斥,这对孩子的自尊心造成了极大的伤害。而这个时期正是孩子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多动症的影响不容忽视。
董主任建议,如果家长怀疑孩子有多动症,应该及早带孩子到专业的医疗机构进行检查,以便明确问题的本质,避免延误治疗。她列出了多动症儿童在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和学龄期的常见表现,帮助家长识别孩子的症状。

此外,专家也提醒家长,不要轻易给孩子贴上“多动症”的标签。对于孩子的多动表现,家长和老师应该耐心地教育和引导,并观察一段时间。如果问题持续存在,建议寻求医生的专业诊断。一旦确诊为多动症,可以采用药物治疗,并结合感觉统合训练、音乐疗法、兴趣活动引导等方法,帮助孩子集中注意力,稳定情绪。
通过药物治疗和教育措施的恰当结合,大部分患儿可以在短期内取得显著改善。
家长和老师应该给予多动症儿童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创造一个包容和鼓励的环境,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