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的实践能力

  • 家教心得
  • 2024-07-28
篇1:培养孩子的实践能力

  许多孩子的创造力强、智力比较高,这是因为他们的家长不仅让孩子学习书本知识,而且还注意培养孩子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强的孩子更容易适应未来的社会,走上成才的道路。爱迪生、达尔文等科学家在孩提时期,就爱帮助拆装钟表;小牛顿喜欢做风车;画家张乐平小时候喜欢学剪纸。这些都证明了这一点。

  1.家长要善于培养孩子的实践能力

  怎样才能培养孩子的实践能力呢?家长要因势利导。孩子的好奇心很强,他们愿意自己动手拆卸、组装东西。看到剪刀、小刀、锯子他能很快地切断纸布、木头,他会想:为什么刀能把纸剪成两半?为什么锯子来来去去就可以把木头锯断呢?为什么小刀能把苹果皮削下来呢?他们不但会提出问题而且会想尽一切办法在大人不注意的时候自己动手试上一试。例如,有的孩子看到小刀可以削掉苹果皮,就会用小刀子削梨子,或者用小尺子去试着削苹果,想看看能不能削下来。这一举动,就是孩子进行尝试性的创造活动。

  动手能力与创造性活动是密不可分的,当孩子想动手干些事情的时候,家长就可以给孩子讲一下简单的道理,并做一些示范,然后,再让孩子进行模仿。例如,让孩子剪一个三角形、正方形、五角星,等等。经过几次动手练习之后,孩子就会剪出比例合适,角度正确的图形。这时,孩子就会产生一种成功的喜悦,激发起更大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欲。

  但是,孩子有时候会不小心把手弄破,把衣服弄脏。这时,有的家长就会阻止孩子的活动,不让孩子动手操作。这实际上是一种因噎废食的做法。家长应先告诉孩子可能出现的危险,并做好预防措施,再让孩子动手。这样,一方面锻炼了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又不会出现危险。换句话说,即使衣服脏了点,家长动手洗一下就行了,如果孩子的动手能力差从而影响了孩子的智力水平的提高,哪个更得不偿失,不是很清楚的吗?

  2.随时培养孩子的实践能力

  家长应随时随地培养孩子的实践能力。学习电子琴、钢琴、打字等都可以灵活锻炼手指,促进眼、耳、脑、手的配合,既开发了孩子的智力又掌握了一定的技能,我们何乐而不为呢?对于生活不是很富有的工薪阶层,家长可以让孩子练习团纸、折纸、玩橡皮泥。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也还可以让孩子自己动手剥鸡蛋,让他先磕一下,再一点点地把鸡蛋皮剥下来,皮上还要尽量不带蛋白。经过多次练习,孩子就会熟练地自己剥鸡蛋了。这对灵活运动孩子的手指、腕部关节,提高动手能力是十分有益的,同时,还能培养孩子的耐心。因此,培养动手能力并不一定需要花很多钱,用家里平常的东西,只要家长肯于动脑,照样能培养出心灵手巧的孩子。

  3.给孩子准备一个工具箱

  有的家长眼光远大,很善于教育孩子。他给孩子准备了一只工具箱,里面放上尺子、小螺丝刀、小剪刀、针线等工具,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修补工作,如旧玩具,如与家长一起修理自行车、煤气灶、钟表之类的家具。这样,一方面可以培养孩子的实践能力,掌握一定的技能,同时,也可以培养孩子勤俭节约的意识,使孩子体会到家长劳动的艰苦性,从而增进了孩子与家长之间的感情。

  培养孩子的实践能力十分重要,也并不困难。广大家长要从孩子小时候抓起。这样,孩子长大之后,就会具有较高的智力,创造力,手巧心灵,避免高分低能的现象出现。

 

篇2:培养孩子的实践能力

  关注我们

  从小培养儿童的动手能力,对于儿童的智力发展、劳动习惯和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勤于动手能发展儿童的智慧。儿童的聪明才智与大脑的发育分不开。而脑的发育,除了先天遗传因素、后天营养条件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后天的训练,那培养儿童的动手能力有什么好处呢?

  第一,经常动手可以促进大脑运动中枢的发展。手的操作、语言的发展在人类意识形成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有思维,而思维的发展与劳动、语言的促进是分不开的。在人的大脑顶部有一个很突出的中央前回,是躯体运动中枢,在这皮层部位,定位的大小是同躯体各部分的动作发展和灵巧程度成比例的。而这一部位定位面积最大的是人的手,其中拇指和手腕占有更大的比例。手的动作可以促进大脑相应部位的发展,而大脑运动区的发展又促进手的灵活程度,二者互相促进。因此,如果儿童从小就经常动手操作,就会锻炼得聪明、灵巧。

  第二,从小动作灵活,可为长大掌握各种知识技能提供有利条件。掌握知识是要动脑又动手的。写字、画图、体育动作、演奏技巧、生物、理化实验、各种实习等等,无不需要手的操作。而从小勤于动手,就会变得灵巧,这样掌握各种知识技能都会得心应手。

  第三,手的动作,可促进记忆和思维能力的发展。人的记忆有形象记忆、逻辑记忆、动作记忆、情绪记忆等分类。在这几种记忆中最不易遗忘的是动作记忆。所以民间有“眼看十遍,不如手过一遍”的说法。同样,抽象逻辑思维也是以形象思维和动作思维为依托和支柱的。所以动手能力可促进记忆和思维的发展。

  第四,经常动手可以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意志是确立目标、支配行动、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克服困难不能光靠动口支使别人,而要亲自动手解决问题。平时动手操作的过程,就是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过程。它可以培养人的坚韧性、自制力等意志品质。从小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连自己的生活都不能自理的人,决不会成长为意志坚强、能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的勇士。

  又到周末了,和孩子一起动动手吧,

  以爱与青春为名,陪你一路成长

  不失初心,不忘初衷

篇3:培养孩子的实践能力

  动手能力对一个人以后的生存、生活、和工作有着重大的影响,俗话说,心灵手巧,培养孩子的实践能力,不仅能能让孩子获得一双巧手,更能促进其大脑的发育成熟。那么作为父母应该怎样培养孩子动手能力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1、让孩子自己动手

  中国父母喜欢规划孩子,为孩子的每件事,都设定目标,所以,孩子在成长的经历中,总是觉得是为父母在活,而唯独没有为自己活过;孩子表现的叛逆,实际上是他内心的挣扎。

  从出生开始,孩子就喜欢模仿、学习,除了睡觉,他看什么、听什么、做什么、思索什么,都是在学习,从来没有停止过。当孩子开始产生想要学习的状态时,大人就要学会放手,让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进度,来完成学习。

  2、让孩子做手工

  手工是锻炼孩子动手能力的最好的方法,我们一定要多让孩子做一些手工,包括涂色,绘画,折纸等等,通过这种模仿训练,可以让孩子动手能力大大提高。

  例如教孩子学折纸,或剪贴纸。先开始教孩子拿剪刀,先学剪纸条,后学剪图形,可以用纸条贴成链条或方纸贴成花篮等。家长可帮助孩子做多种手工以发展手的技巧。

  3、让孩子学会自理

  孩子学会走路之后,活动范围明显扩大了许多,这时的孩子非常愿意做些事情。但是他们手、脚的协调能力还不完善,做起事来常常“笨手笨脚”,但是家长千万因为这样而不给孩子学习劳动的机会,家长可以耐心地、反复给孩子做示范,让孩子跟着模仿,慢慢地就会从不熟练到熟练,最后运用自如了。

  例如教孩子整理玩具、打扫房间、洗小物品。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刻意培养孩子自己倒水喝,用筷子吃饭,学习擦桌子扫地,自己整理玩具,洗手绢等。既培养了手的技巧,也锻炼了孩子的自理能力。

  4、要善于称赞孩子

  当孩子动手了,努力去做了,尤其是做得很好时,家长要立即予以称赞和鼓励,以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增强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如果孩子的动手能力不强,也不要经常去挖苦孩子,更加不要批评孩子,而是多鼓励孩子,多夸奖孩子,这样才能让孩子积极性得到提高,从而不断提高动手能力。

  5、帮孩子挑选好玩具

  想教育好孩子,就要从孩子的心理出发,投其所好,游戏是孩子最喜欢的方式,而好的玩具可以帮助孩子提高动手能力,寓教于乐。

  所以,我们如果想让孩子的动手能力得到提高,可以选一些操作性比较强一点的玩具,比如积木,拼图、剪纸等。孩子在动手时学会了技巧和专心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一些需用时较长的游戏中,既能培养孩子的专注,也培养了他独立工作的能力。

  实践出真知,动手能力的培养,需要通过不断的锻炼才能增强,所以我们应该从小注意培养孩子的实践能力,并且要使用正确的方式。

  喜欢小编的关注一下吧!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希望这篇文章对大家有帮助,如果喜欢这篇文章的话就在下面评论,评论说说你对这篇文章的看法。

篇4:培养孩子的实践能力

篇4:培养孩子的实践能力

  很多家长对孩子智力和特长的培养越来越重视,但却忽视了对孩子生存所需的,最基本的动手能力的培养。

  微课讲师 / 雅致人生RTC个人天赋特质解读师 姚杰

  01

  良好的阅读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是要长期坚持培养的。

  如果有一个爱看书的爸爸妈妈,孩子也会爱上阅读,并会从阅读中受益无穷,获得乐趣。

  孩子上小学、中学以后,家长和孩子可以一个月读1-2本自己感兴趣的书,每半个月定个时间,家人和同学一起聊一聊自己读书的话题,可以是复述内容,也可以分享精彩的片段,谈读后感。

  对于有些文学类的作品,也可以说说写作背景,人物分析,甚至分析作家的写作手法等等,这样去阅读,孩子就会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02

  其次,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

  动手能力,通俗的说就是实践能力。很多家长为了省事,对孩子的一切大包大揽,孩子在家要什么给什么?养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不良习惯。

  生活缺乏治理能力,你只管学习,其他都不用管。这句话是不是很熟悉?

  可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但教不出好的孩子,实际上是剥夺了孩子在生活中学习锻炼和成长的机会,还特别容易让孩子丧失责任心。

  其实孩子完全可以在家干一些擦桌子、扫地、整理自己房间等生活小事儿,家长不必事事包办、代替。

  俗话说得好,心灵手巧,培养动手能力,还有利于促进孩子的智力发展。

  哈佛大学用做跟踪,发现做家务和不做家务的孩子,成年后的就业率为15:1,犯罪率为1:10。

  当父母在给予孩子遮风挡雨般的呵护时,也挡住了阳光雨露对孩子的滋润。那么怎样培养孩子动手能力呢?

  03

  暑假期间,舅妈在家带刚刚上小学的孙子丁丁。她说,丁丁在家的时候我做饭很不方便,老是拉着他陪着玩积木。我告诉他,只要不碰刀,火,就让丁丁在厨房,让他学习帮帮忙没关系的,没想到舅妈真的这么做了,而且还把录制的视频发给我看。

  最让人开心的事从来不吃芹菜的丁丁,因为芹菜是自己洗的,而且还帮忙炒了的,所以主动要求吃了不少。

  丁丁的妈妈跟我说,她现在尝到了在孩子面前适当示弱的甜头,总是会使唤丁丁:唉呦,妈妈口渴了,帮我倒杯水;这个盒子我打不开,你来帮妈妈;今天要拿好多的包裹,我拿不动,丁丁,来帮我拿吧;丁丁非但不会不高兴,还屁颠屁颠的听妈妈的指挥,在小区里碰到他帮忙拿包裹,不少妈妈还当众夸奖他动手能力强,丁丁可为他男子汉的身份感到骄傲了。

  从这个小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家长的积极示弱可以显著地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和自信心,跟你搭建近乎有益的亲子关系。

  你说,“多亏你的帮忙,妈妈才能把这个盒子打开,谢谢亲爱的宝贝”,就足够击中他那颗小小的自信心了。

  04

  当然也有孩子不愿意做家务的情况。

  在7月19日播出的综艺节目《少年说》中,来自吉大附中实验学校七年级的一名学生向妈妈提出来不想做家务的要求,被妈妈睿智的怼回去。

  小付同学在节目中控诉自己的妈妈,学校要求每人每月必须做八小时的社会实践,逼迫自己包揽家中的家务活,每天写完作业还不能休息,因为还有一堆锅碗瓢盆等着自己,小付同学愤慨地表示,在妈妈的胁迫下,自己还得学会烧饭。他说,妈妈,你看看,我也还只是个孩子啊。

  妈妈告诉小付同学,家务是生活的一部分,儿子已经长大,应该开始学习承担家庭生活的责任,儿子却还在顽强的抵抗。

  “你说的不对,我还没成年,”小何同学最后搬出了学生应该将重心放在学习上为由,试图突围妈妈的重重封锁。

  妈妈继续语重心长的跟小付同学讲道理,希望儿子以后能像爸爸一样,成为一个对家长、对社会都负有责任的男子汉。这也是妈妈逼着小付同学学做各种家务的初衷。

  此时此刻的小付同学已经对妈妈一连串的话无言以对。这位教儿子做家务学担当,期盼儿子成为顶天立地纯爷们的妈妈,也实力圈粉,被广大网友赠与宇宙最佳婆婆的称号。

  培养孩子的实践能力,家长在生活上不能大包大揽,还要适当示弱,使唤孩子做事,每天给孩子一定的活动时间,让孩子做做小家务,如洗碗扫地等,玩玩小游戏,动手做些小玩意儿,或搞些小实验。

  比如用铁丝和皮筋做个小小弹射炮,用铁丝一号电池小灯泡做个小手电筒等等。通过培养孩子的实践能力,不仅不会耽误学习书本知识,还可以使孩子学以致用,提高学习效率,增强责任心,具备独立生存的能力和自信心。

  05

  最后,依据孩子的兴趣培养特长。

  人的兴趣是多种多样的,很多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除了学习好以外,还要有一项特长,所以每到寒暑假,孩子们既要上语数外的培优班,还要上美术班舞蹈班等等。

  最近一期的综艺节目《少年说》中,一个中学生吐槽说,因为自己的舅舅开了一个拳击训练馆,所以妈妈还要他去练拳击,并且要与比自己大五岁的哥哥对练,因为年龄差异,经常被妈妈说不行,过了一段时间妈妈又要他与成年人对练,他没有从中得到半点乐趣,而是感到自己很受挫。

  他向妈妈喊话,自己不想再练拳击了。

  妈妈问他为什么?他鼓起勇气说,因为我没有从中得到任何乐趣。妈妈问他想学什么?他说我想学街舞,得到台下同学们的热烈掌声。

  由此可见,在孩子的特长培养上,不能只按家长的意见去替孩子决定,家长既要引导帮助孩子选择,也要考虑其兴趣爱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否则强扭的瓜不甜。

  每个孩子的先天素质不同,性格气质、志气和爱好均有不同,特别是孩子到一定的年龄,会表现出智力和才能的某些倾向。

  有的喜静,有的好动,热爱体育活动,有的在抽象思维数学方面表现出一定的才能,有的语言发展比较快,有的则喜爱音乐或舞蹈绘画等等。这时候如果家长在既不忽视对孩子的全面培养,又能因此根据孩子的具体特长,着重发展孩子某方面的天赋才能,这对孩子的快乐成长无疑是有利的。

  如果不顾孩子本身的特点和兴趣,应要根据父母自己的好恶和主归主观愿望,对孩子进行定向培养,甚至不惜采用强制手段。这样往往达不到培养孩子成长的目的。

  俗话说,种花须知百花开,育人要懂百人心,每一个孩子有不同的特点,要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每个孩子都有不一样的路,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愿我们做智慧的家长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一是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二是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三是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四是依据孩子的兴趣培养特长,和孩子一起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