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1:有效制定并遵循学习计划的好习惯
学习是场持久战,是场马拉松,是从一砖一石开始的,累积起知识的高楼大厦。战争要有整体的战略方案,长跑要平均分配体力,盖楼要先有蓝图。同样,学习也离不开合理的计划。
亲子沟通
案例分析
可能很多学生和家长会问过自己:为什么出力不讨好?付出了很多时间、精力,效果却不理想。新新在学习上非常刻苦,成绩却一直上不去。他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计划,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像没头苍蝇一样,学习的效果,自然也跟狗熊掰苞米一样,捡了这个,丢了那个。
人对于知识的掌握和记忆,都是有一定规律的,一次记忆不了太多的内容。而新新一忙起来,就搞临时突击,恨不得一个晚上把整本书都通学一遍,力没少出,效果却只能是浮皮蹭痒,搔不着痛处,越看越觉得自己什么都会,一考试就发现什么都不会。他平常学习,不注意对知识的积累和巩固。一到考前就着急起来,临时抱佛脚,完全是凭临时加深的印象来应付考试,一考完就忘得一干二净。时间一长,学得多,忘得也多,临时突击的作用就越来越小,真碰上大考,成绩一下就下来了。
不爱做计划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心里对自己没底,看什么都觉得眼生,自信心越来越差,临场发挥也总是没有状态。拿新新来说,因为平时学习没有系统,只知道抓知识点,最终头脑里还是没有把知识全连结起来,没有形成一幅活的知识结构图,考前就总是觉得自己有漏洞。这是一种典型的被动式学习,根本不知道要在自己的心里建立知识库,好像是在为了别人学,效果当然就差,无论学了多少,都会很快忘掉。
新新很努力还是学习不好,渐渐就觉得自己比别人笨,也不相信自己的成绩能赶上别的同学。结果,就因为学习方法上的问题,耽误了他自己的前途,并且这种自卑感,将跟随他一生,为他带来无数的挫折。
我们要说:好的计划是成功的一半。例如小笛,她的成绩非常好,而且看上去,学得一点也不吃力。她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学习应该是快乐的事,学习是为了增加快乐,而不是让快乐越来越少。实际上,在班里她也是最爱笑的人,时不时还来点小小的恶作剧。一到课堂上,她的眼睛就放光,举手最多的就是她。别的同学看她学得这么轻松,简直羡慕死了,纷纷向她请教。她则拿出了一张计划表,说:“我全是靠它”。她的计划和别的同学不一样,每天都用荧光笔标出了大大的“休息”和“玩”的字样,她说:“为了保证自己的自由活动和玩的时间,我必须提高学习的效率,学得越快,玩的时间越多。”
在学习的部分,她从来不写学习的时间,写的是效果,最多的是“理解”、“运用”和“熟练掌握”的字样。别人每天回家先写作业,她则先复习课上做的笔记,对照书里的例题,看明白了再写作业,就能非常轻松而且很快地做完了。每天写完作业,她只用十分钟的时间,把新的和旧的知识点都画到一张结构图上,是完全不看书画下来的,画的时候就等于把以前的知识温习了一遍,同时把新知识和旧知识有机地联系了起来。
在计划表上,每天还留出了半个小时的时间,用来补漏洞。她把所有测验和作业中错过的题,都单独抄到一个本子上,每天补漏洞的时候,就从里面挑题目做,故意挑那些看起来比较生、印象不是很深的题,做对一次打一个勾,做错一次打一个叉,当一道题目能连续得到三个勾,她就认为自己彻底掌握就再也不会去碰它了。
为了让孩子学得轻松有趣,效果还好。家长就要注意培养孩子在学习方面的计划性。我们的建议是:
学习计划应该由孩子自己来制定。计划是需要自己来遵守的,一定要由孩子自己来定,家长可以一起参加讨论,但最终的决定权一定要交给孩子。让孩子觉得,这不是家长强迫自己在学,这是自己对父母许下的承诺,一定要努力完成,才能不让父母失望。
学习计划要重视效果。很多学生的计划总是重视学习时间,不重视学习的效果,结果就是容易有数量没有质量。家长可以要求孩子,做学习计划要强调达到什么效果,要设定可以检验的目标,家长定期检查。这样,孩子就能摆脱读死书的怪圈。
计划的安排要注意劳逸结合。过长时间的集中注意力,会导致学习的效果下降。因此,学习计划中要留出休息的时间,适当的放松才能保证学习的质量。作为家长,在孩子放松的时候,可以陪他共同娱乐,即使每天只有十分钟或半个小时,也能很好地调节情绪,给孩子带来新的学习动力。
完成计划要给予奖励。如果孩子能够完成计划,家长可以适当给予奖励。奖励的内容最好征求孩子本人的意见,可以在周末陪孩子去游乐园,可以陪孩子吃一次麦当劳,也可以在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给孩子买一件他喜欢的礼物。奖励是一种父母为孩子庆祝的方式,一定要让孩子体会到父母的欢乐。
学习计划要注重新旧知识的衔接。为了避免学了新知识、忘了旧知识,学习计划要特别强调,把新学到的知识和已经掌握的知识联系起来,画知识结构图是一个好办法,家长可以要求孩子对自己讲解,图上各种知识点之间的关系。
学习计划是为了帮孩子加强自信。家长一定要注意,学习计划不是为了给孩子加压力、增加负担,而是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减少负担、增强自信心。一定要把学习计划看成是鼓励孩子的手段,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要用尽一切办法鼓励孩子。
篇2:有效制定并遵循学习计划的好习惯
案例分析
这是一个学生的真实经历,因为计划不知变通,惹出了麻烦:
那天是周六,我依然早上6点起床,等洗漱穿衣完毕,便像往常一样收拾好书包,坐到妈妈己经准备好了的饭桌前。早餐基本是固定的样式:一杯牛奶,一个煮鸡蛋,两块面包。可是那天我“出奇”地发现了一个问题:每天由妈妈完成的一道工序,这天不知怎么被忽略了——鸡蛋壳竟然没有剥好。于是我便大惊小怪地叫起来:“妈妈,这让人怎么吃呀快来快来!”
妈妈正在忙着给外出的爸爸找衣服之类的东西,被我这么一叫,便赶紧从里屋往小餐厅走。“啥事?”妈妈的神色显得很紧张地问我。我像老爷似的伸伸脖子,冲着桌面上的东西说:“你看,鸡蛋壳还没有剥呢!”妈妈突然感到自己像做错了什么事似的,嘴里连声说着:“哟,我咋把这事忘了!”说着就动起手剥蛋皮。妈妈的手动了几下就又忽然停了下来,怒发冲冠地对着我大喝一声:“你死人啊?这么大的人怎么连个鸡蛋壳都不知道自己剥一剥呀?”我呢,死心眼一个,眼睛瞅着墙上的那只挂钟,嘴里却不自觉地吐出了这句不该说的话:“我是死人吗?你没看时间多过了五分钟呀!我要迟到了你知道不知道?”这时,只见妈妈一下像泄了气似的瘫倒在地,双手拍打着自己的双腿,悲切地哭嚎起来:“我这是作的什么孽呀!你这个臭小子,我我要是死了你怎么办呀?呜呜呜……”
妈妈的哭声把我唤醒了:是啊,我都18岁了,难道为了上大学而变成一个连鸡蛋壳都不会剥的寄生虫了?假如是这样,我上大学又有什么用呢?对得起辛勤的父亲和善良的母亲吗?我仿佛自己一下从多年养成的恶习中醒悟,抖着双手将瘫坐在地的妈妈扶起,并对她说:“妈,是我不对,以后我自己剥鸡蛋壳。”妈妈一听,愣了半晌,然后破涕为笑,说:“不怪你,是妈耽误了你的时间。”说着又站起身麻利地为我剥着鸡蛋壳。看此情景,我的眼泪忍不住哗哗落下,“哇”地一声扑在了妈的怀里……
小岩的学习计划,也受到了意外的干扰,他的处理方法就不一样了。他是在一次滑冰的时候,不小心把脚扭了,在家里躺了一个礼拜。那是在初二,学习非常紧张,谁都知道,耽误一周的课程,是非常大的损失。他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怎样能在病好后跟上课程的进度,不要越落越远。他躺在床上非常着急,原来的学习计划肯定不能继续了,他一咬牙,下决心,拼了!他决定自学,把教材、参考书和习题集摆在床边,一门一门攻,先读教材,再看参考书,最后做题。他想,上课学习的目的,也不过是为了做题,只要能把题做会了,在家里自己学也一样。
结果,他的这种自学方式,比在学校听讲的效率还高。在学校,老师要照顾到水平不同的同学,讲得进度就不会太快,有时候对他明白的问题,老师会翻来覆去讲,有时候对他没听懂的,老师反而一笔带过。自学就不一样,注意力更集中,学习的兴趣更浓,效率更高,时间当然也就更充足了。结果,他不光把习题集的相关题目都做了一遍,对那些做错的题目,还能从头再做一遍,直到做会为止。对于实在想不通的问题,他会记下来,晚上给同学打电话请教。
病好以后,别的同学要帮他补课,他摇摇手说不用,我已经都学了。到测验时看,他的名次不但没有下降,反而上升了。老师让他介绍经验,他说:“非常感谢这次生病,让我学会了自学,我才知道,学习能有这么多的乐趣。”
家长如何教育孩子学会变通,适时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呢?我们的建议是:
在计划中留出机动安排的时间。在每天的学习计划中,应该至少留出半个小时,作为机动安排。这主要是用来回顾与复习,把前一段时间学到的知识点串起来,整理成一个系统,以加深印象,更牢固地掌握,把基础打得更坚实。
根据各科成绩,合理调整时间安排。学习过程中,孩子经常会出现个别科目拖后腿的现象,这时,就需要在计划安排上有所侧重,在成绩差的科目上多花一些时间。最好是在不影响正常计划的前提下,把机动时间用来查漏洞,每天至少要解决一个问题。
计划的修改要由家长和孩子共同讨论。当临时的弥补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需要修改计划。这最好能由家长和孩子一起讨论,重新调整各科目的时间安排,在保持好科目成绩不退步的前提下,尽量多分些时间给不好的科目。
每个学期要对学习计划的执行情况做一次总结。学期结束,根据考试成绩,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原来的学习计划是否得到了很好的执行,有什么具体的问题,在新的学期应该怎样调整。切忌粗暴干涉,一定要在讲明白道理的前提下,双方协商决定。
根据突发事件,及时调整学习计划。当孩子出现生病等突发情况,家长应立即和孩子协商讨论,共同制定出新的学习计划,在最短时间内把落下的课程补上。原则上是不要被突发事件打乱学习进度,如条件许可,生病期间家长应该多抽些时间,陪孩子共同学习。
篇3:有效制定并遵循学习计划的好习惯
计划总是不能执行?没有了作业的压迫,如果假期的计划仍然不能执行的话,那么说明最大的问题就是自己的毅力。
建议
1.假期伊始,先来仔细想想,这个假期最想在哪方面有收获?是单词量的突飞猛进,还是语文素材的积累,还是数学基础的巩固?选一个你最想要的目标,然后进行分解。
2.给自己些小奖励。当天的计划若能执行,不妨在下周的计划表里给自己安排看一场电影。
周计划能执行,和爸爸妈妈一起商量一个奖励措施吧,选你最喜欢的。
3.遇到变动时怎么办?写下每天最重要的六件事。重要者先行。
篇4:有效制定并遵循学习计划的好习惯
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计划;
1、培养学生会读书的习惯,在读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边读边想,把难点、疑点圈点勾划出来,使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的听课,这样是学生明白怎样问问题,老师也好作出解答。
2、培养学生愿说的习惯,这对学生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施以良好的影响,促进数学思维的形成和发展。
3、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学生专心听讲能力的培养是学法指导中最基本的环节,也是学生提高教学效率最有效的途径。
4、培养学生勤思的习惯,要教育学生养成处处思考、时时思考、寻根究底的良好习惯。
5、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
6、 注意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习惯,手工制作、小实验等,既是刺激大脑、开发智力的途径。

篇5:有效制定并遵循学习计划的好习惯 学校要求要掌握,家庭教育不误点!
家长们,咱们来聊聊怎么帮孩子养成好习惯,对学习那可是大有好处哦!首先,别忘了家长会,那是学校给咱们的教育小贴士,一定要认真听,别光顾着聊天或者打瞌睡。把学校说的那些学习要求和活动安排都记下来,这样咱们回家就能给孩子提要求,既符合他们的实际情况,又跟学校教育保持一致。
这样,孩子在学校和家里都能得到一样的指导,学习习惯自然就养成了。
两张表,让孩子的时间不混乱!
想让孩子学习和生活有条理?那就得靠两张表来帮忙啦!一个是“一周活动表”,把学校的规定时间和家里的活动都写上去,这样就不会忘事儿了。另一个是“每日作息表”,把每天的活动都安排得明明白白,几点起床、几点学习、几点玩,一目了然。坚持这样做,孩子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都会越来越好。
假期生活不荒废,学习娱乐两不误!
假期是培养孩子个性的好时机,咱们得好好利用。活动安排要动静结合,别让孩子整天坐着学习,也要让他们动起来,比如跳跳绳、打打球,这样学习效率更高。同时,手脑也要结合,让孩子动手做些手工,动脑思考问题,全面发展。
户外活动也不能少,带孩子去公园走走,看看大自然,或者去亲戚朋友家串个门,这样孩子的心情会更开朗,学习起来也更有劲头。
还有,别忘了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如果他们喜欢画画、唱歌或者跳舞,那就给他们创造条件,让他们发展自己的特长。
别忘了让孩子参加一些群体活动,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这样不仅能培养他们的社交能力,还能让他们学会合作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