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宁波洪塘中学的901班教室里,一场特殊的科学期中考正在进行。与往常不同,这场考试不仅仅是对学生的考验,更是对教师的一次挑战。36名学生与7名科学老师共同面对着同一份试卷,老师们放下手中的教鞭,与学生们一起成为了考生。
这场“师生同场竞技”的考试中,老师们不仅要像学生一样答题,还要接受学生的监督。如果学生发现老师有作弊行为,可以直接指出。这种开放透明的考试模式,不仅让学生们感到新鲜,也让老师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应樟燕老师是这次考试中的一员,她在阅读到一道关于电水壶的题目时,不禁犹豫起来。题目中涉及到的电能转化问题,让她在答题时显得有些迟疑。在思考的过程中,她不自觉地看向了身后的同事陈凯迪,却被身边的学生章宁发现。这一举动让她感到尴尬,但也让她深刻体会到了学生考试时的不易。
考试结束后,应老师坦言自己并不确定能拿满分,估计成绩最多在145分左右。这次经历让她认识到了教学中的不足,也为她未来的教学工作指明了新的方向。
洪塘中学校长杨云生表示,这是学校首次尝试“师生同考”。全校共有35名不同科目的老师和学生一起参加了期中考试,占据了教师团队的一半左右。这种做法的目的是让老师们通过考试更好地把握教学的尺度,通过集体讨论找到并弥补教学中的漏洞,探索更好的教学方法。
对于学生来说,与老师共同考试,不仅是一种激励,也是一种挑战。初三学生王杨表示,与老师同场竞技让他感到既紧张又兴奋,他希望能通过考试与老师一较高下,以此来提高自己的学习信心。

家长们对这种新颖的考试形式大多表示赞同,认为这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同时也有助于促进老师的教学改进。然而,也有家长担忧这种做法可能会导致学生过分追求分数,从而忽视了综合素质的培养。
宁波市教育局的工作人员对此表示,“师生同考”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它有望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老师的教育能力。但教育局并不会大规模推广这种措施,因为每个学校都有其独特性,这种做法可能适合某些学校的发展,但不一定适用于所有学校。
宁波大学教育学教授张世波指出,学校不应将老师的考试成绩等同于其教学能力,考试成绩好的老师不一定教学能力强,但考试成绩差则可能反映出教学上的问题。真正的意义在于,通过考试,老师能够获得启示,探索和发掘更好的命题形式及教学方式。

这场特殊的考试,不仅是对师生的一次检验,更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一种挑战。它展现了教育实践的新篇章,鼓励师生共同进步,共同探索教育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