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导孩子情绪的技巧与策略

  • 家庭礼仪
  • 2024-08-16
篇1:疏导孩子情绪的技巧与策略

  怎么疏导孩子的情绪,减少压力?

  1、适当减少孩子的压力源,比如:严格的教育方式,过多的作业和要求。

  我们在视频里看到老师教妈妈是如何做的:

  第一步:要拉住孩子的手(要有身体接触),对着孩子的眼睛说话,确保孩子认真在听。

  第二步:认真告诉孩子,对他的要求是什么,要确保孩子明白自己做到哪一步就可以了。

  第三步:中间要鼓励孩子,以及给予孩子适当的帮助。

  第四步:完成后,要表扬鼓励孩子,给孩子一个拥抱。

  2、增加孩子自我放松的时间:5-7岁,每天半个小时专属时间。7-12岁,每天一个小时专属时间。这个时间属于孩子玩的时候,他可以自己玩,也可以和家人一起玩。

  增加亲子互动时间。在一天的空隙中抽出3到5分钟就可以进行减压了。推荐几个小活动。

  减压活动一:动物大战。视频中的动物大战,用柔软的玩具或者枕头,在规定的房间或空间里进行,从计时开始,进行互相“攻击”。也可以变成枕头大战。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要引导孩子对自己进行“攻击”,当然,只限于在规则范围内的攻击手段。

  减压活动二:笑铃。准备一个会响的闹钟,家里谁要是按下了这个闹钟,在闹钟响的时候,听到的人都要大笑或者大声叫喊。再次按下这个铃的时候,随着闹钟声音停止,大家要立刻停止大笑或大喊。

  4、户外减压时间:带孩子出去进行户外活动也是很好的减压计划。

  爸爸妈妈一起来实践吧!一定要增加我们的育儿手段,真正“掌控”孩子的生活!

篇2:疏导孩子情绪的技巧与策略

  在平常里,不难见到一个最常见的问题,那就是孩子一遇到困难就退缩、逃避,这让很多家长极其苦恼,因为这样不仅会影响到孩子的生活、学习,甚至还会影响到未来的发展。作为家长,当孩子遇到困难而产生畏难情绪时,应该如何正确看待?怎样疏导才能帮助孩子克服畏难情绪?

  在遇到困难时,选择退缩或依赖他人,我们将这样的心理称为“畏难”。对于孩子而言,产生畏难情绪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家长自己的“想当然”,总认为“孩子是我的,就得听我的。”要么对孩子的要求过高,使孩子无论怎么努力,也达不到父母的要求,从而失去自信心;要么给孩子的任务太难,使孩子常常形成挫败感,导致孩子一遇到困难就退缩,甚至怀疑自己的能力;要么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强迫孩子做一些不感兴趣的事情,由于缺乏主动性,故遇难而退;还有些家长常常指责、训斥孩子“太笨了、懒……”,孩子年龄小,自我评价能力欠缺,往往会因为成人的“这几句话”认为:自己就是这样的孩子。久而久之,甚至连本来擅长的事情也不如原来了,更不会主动尝试解决未知的难题。

  二是家长的“过度溺爱”,总觉得“孩子还小,能做什么?”平时从生活上包办代替,事无巨细,使孩子缺乏锻炼的机会;心理上事事都替孩子安排妥当,不让孩子“为难”,从而养成孩子心理上的依赖感。慢慢的,孩子就会变得懒惰,缺乏主动性,事事都习惯于依赖家长替他解决,丧失了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是孩子自身做事谨慎,性格胆小,常常缺乏主见,也容易产生畏难情绪。

  要帮助孩子克服畏难情绪,家长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在励志故事中,汲取战胜困难的勇气。

  常言道:讲一小时大道理,不如读一分钟小故事!每天睡觉前、吃饭后,都是讲故事的好时机。讲故事时,家长的“目的性”不要太明显,会让孩子感到压力,反而影响效果。要尽量为孩子营造一个宽松、舒适的氛围,让孩子在温暖的怀抱中,在跌宕起伏的情境中贴近故事、感受故事;同时家长还可以和孩子边读故事边讨论,例如:

  问题1:“故事中的小朋友遇到了什么困难?你认为他能解决吗?”如果孩子说“不能”,家长一定要耐心倾听其理由:“为什么?”,从而了解在遇到困难时孩子的真正想法,便于以后更具体的指导;如果孩子说“能”,家长要适时追问“你觉得他会怎么解决?”了解孩子的思维方式和独特见解。

  问题2:“如果你也遇到了和他一样的困难,你会怎么做?”提及孩子自身能让孩子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表达的过程其实就是孩子自我学习和明确自我意识的过程。

  问题3:“我们来看看他是怎么做的?你觉得他是个什么样的孩子?你喜欢他吗?”读完故事后,尽量让孩子自己总结出故事蕴含的道理和做法,这样他才会感触深刻,家长只需进行适当的补充和辅助。以后当孩子再遇到困难时,以此进行自我激励“我一定能行……”拥有了战胜困难的勇气,积极行动自然不在话下。

  二、在完成任务中,感受成功带来的快乐。

  成功练就自信,自信赢得一切。实践证明:过度溺爱使孩子缺乏责任心,过度保护使孩子胆小懦弱,过度帮助使孩子平庸无能,而过度压制使孩子丧失自信。因此家长要学会给孩子做事的机会,让孩子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感受成功带来的快乐,从而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学着做个有心人,一改往常“你干活,孩子置身事外”的行为,让孩子也参与到家庭任务中来。例如:打扫卫生时,请他拿簸箕(培养合作能力)。用餐前,请他摆餐具(学习数量与对应关系)。外出购物时,请他拿一件东西(学会分担)。尤其是你下班回家,别忘了请他帮你拿拖鞋(感受爱、传递爱)……

  在此,家长要注意:赞扬是孩子做事的不竭动力,刚开始无论孩子做得怎么样,家长都要及时的给予认可和表扬,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和责任感:“真没想到你的家务做得这么好!”“有你一起干,这些活一会儿就完成了。”;在得到孩子帮助时,成人应真诚的表示感谢,让孩子觉得自己就像个大人一样,受到了尊重:“谢谢你给我帮了个大忙!”;给孩子的任务要让他“跳一跳,够得着”,并且任务的难度要循序渐进,让孩子在体验成功来之不易的同时也能获得成功的快乐;选择的任务注意安全性,家长可以和孩子讨论:什么活可以干,什么活不能干。

  三、在学习反思中,提高家长的引导策略。

  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没有学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里的老师,应该也包括了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长。因此在教育过程中,不断改善和提高自身的教育引导策略尤为重要。

  1、“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代替孩子做事不如教会孩子做事的方法。接到任务时,首先要让孩子明确任务内容:“我们要干什么?”然后引导孩子开拓思路,寻求方法:“我们都有些什么办法?”同时家长要注重培养孩子制定计划的好习惯:“我们先干什么?后干什么?”在做事过程中如果遇到了困难,告诉孩子成功其实很简单,只要找出问题的根源其它都会迎刃而解:“出现了什么问题?”再次找策略,在孩子看书、上网、查资料的过程中,知识和能力便会得到提高。带着方案解决问题:“我们来试一试!”在引导过程中,家长要多用“我们”这个词,让孩子从心里感到自己不是孤军作战,家长只需做一个傻同伴,学会提问和认可。

  2、提供一些的线索。例如:当点点只绘制了前两页内容时,家长可以提供一些简单的线索:“你的书名是《我的朋友》,你画的乐乐和笑笑都是你生活中的朋友,那你还有没有其他朋友?像动物朋友?植物朋友?物品朋友?它们都是你喜欢的,或者对你很重要的……”。

  3、先做简单的事情。例如:当点点的思维受到局限时,家长可以转变角度,先和点点聊聊天“你和朋友之间发生过什么事情,后来怎么样?”当孩子结合自身讲述时,思路开阔起来,书的内容也就丰富了很多。

  4、调整任务的难度。例如:当点点讲述时滔滔不绝,呈现到书上时却不尽人意,画得人不像人,动物不像动物,家长就应降低任务的难度,改绘画为粘贴,贴图片、贴照片……这样有益于孩子操作。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但不是说做了父母就自然能胜任教师的。教育是有规律可循的,但用在每个鲜活的孩子身上时,教育的具体方法却是不可复制的。因此,家长要多读关于育儿方面的书籍,多听一些专家讲座,从中汲取科学的育儿理念和方法辅助于家庭教育。同时,家长还要多和老师沟通,了解孩子的情况,了解幼儿园的课程理念,学习老师的教育方法,积极做好家园共育。

篇3:疏导孩子情绪的技巧与策略

  身体力行教孩子学会情绪疏导

  ●李玲,北京慧源心理与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首席心理咨询师

  人生是长跑,而非短时间内抉择出什么,要均匀用力才能胜出。一个人信心的支柱是多方面的,如果爱很充分,环境温暖,和小朋友的关系不错,也有其他优秀的地方,成绩不好可以往上追。如果家长每天恨铁不成钢,心灵的营养全部被剥夺,会导致孩子的自卑。

  首先,要让孩子知道,无论你怎么样,我对你的某种行为不满意,但对你这个人是接受的。一个温暖的家庭非常关键,让孩子知道他在这个世界上是安全的。

  第二,要告诉孩子一些情绪疏导的方法,最重要的是父母以身作则,孩子会模仿父母处理问题的方式。如果心情不好,可以安静一会儿,出去走走,这些孩子都会学到。

  第三,让孩子有一些业余爱好,但不是功利性的,这个爱好可以成为他生活中的一个支撑点。让孩子有自己的精神世界非常关键,任凭外面风吹雨打,至少有一个精神的小屋可以休憩。只要是无危害的兴趣,就要支持,而非要拿到什么成绩。

  第四,关注孩子的情绪。当出现某种信号时,家长如果通过交谈去了解原因,孩子就知道父母是接纳我的,有成人的支持很容易想开。

  第五,家长和老师要有畅通的交流,让老师感觉被理解,家长也能获得孩子在学校的信息。

篇4:疏导孩子情绪的技巧与策略

  Lucy有一次期末考试没有考好,回家后坐在沙发上闷闷不乐,不说话,也不吃饭。

  Lucy 是个非常要强的女孩,学习成绩也是非常出众,是老师眼里的小红人。可是这次期末考试的时候Lucy 身体不舒服,所以没有发挥好,考了班里的第三名。平时她每次考试都是班里的第一,这次的退步,在她的心里产生了极大的落差,任凭妈妈怎么劝,Lucy 都听不进去。

  妈妈不停唠叨着:“哎呦,不就这一次没考好嘛,有什么大不了的,至于吗?要是真有本事,下次再考个第一不就完了嘛!这么小家子气!”

  Lucy 一听,火了:“我没本事,我小家子气,怎么了!我乐意!你管得着么!说的比唱的都好听,你去考一个试试呀!”说完,摔门把自己关进房间!接下来的几天,Lucy 一直赌气不跟妈妈说话。

  其实,只要当时Lucy 妈妈能够理解一下女儿的心情,好好开导一下,告诉她人生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人生总会经历挫折的!让孩子放平心态,学会用更平和的态度感受人生的风雨,或许更为有效。

  谁都会有心情不好,失落的时候,这个时候最需要的就是多一些理解与宽容,孩子更是如此,孩子的心灵往往比成人更加脆弱!

  所以,当孩子心情不好闹情绪的时候,父母们一定要多一些理解,换位思考一下,最大限度的缓解孩子的坏心情!

  尤其是对于Lucy这般进入青春期、心理要强的孩子,在“发脾气”的时候,父母一定要避免戳到孩子“软肋”,多多观察孩子的心理变化,用心开导,而不是一个劲打压孩子,让孩子在挫折之后又受到父母的埋怨,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不得不说:理解孩子,做比说要难得多!

篇5:疏导孩子情绪的技巧与策略

  很少有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受过委屈。有时,孩子会因为不被他人理解而感到委屈;有时,孩子是遇到一些不合情理的事情,难免觉得委屈……

  当然,除了引起委屈的原因之外,感受委屈的深浅程度是由孩子的性格决定的。

  有的孩子性格开朗、心胸开阔,不太容易感受到委屈,即使受委屈了,也会用有效的办法排解心中的烦闷。有的孩子性格内向、敏感脆弱,很容易因为一点小事感到委屈,自己也没有办法从心灵的阴影中尽快走出来。

  那么,无论出于什么原因,无论孩子的性格如何,当受到委屈的时候,最需要的就是父母的理解和安慰。

  此时,父母应该同情孩子的委屈,感受孩子内心的无助,并及时疏导他心中的不快情绪,让他尽早回复平静和轻松。

  那么,父母如何成为孩子心灵的港湾呢?

  1.敏锐地察觉到孩子的心情变化,并耐心听孩子倾诉委屈。

  孩子受到委屈时,最想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对最亲密的人倾诉。此时,父母不要打断他,更不要还没听完就擅自发表意见,而是应该认认真真地听孩子的讲述,让他把所有的委屈倾吐得干干净净。

  孩子只有把心中的不快毫无保留地说出来,才会感到轻松。

  当然,听的过程中,父母的表情和眼神都要流露出对孩子的体谅,而不是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否则将会进一步影响孩子的情绪。

  2.当孩子倾诉完之后,父母不要马上给孩子讲道理。

  而是对孩子的委屈表现出同情和理解,可以说:“是让人感到不舒服哦。”或者说:“也别太难过了,一切都过去了。”这样温暖的安慰会让孩子感到心有所依。

  等孩子心情平静了,父母再给孩子分析一下事情发生的原因,以后该怎么样处理等。父母“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会促使孩子尽快走出阴影。

  3.弄清孩子受委屈的真实原因,而不是想当然地误解他。

  有的时候,孩子表现出的委屈是为了掩饰自己的错误。所以,父母弄清孩子受委屈的真实原因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孩子的委屈中一定会涉及其他人,如果父母没有弄清原因,很有可能误解对方,也不利于孩子改正缺点。

篇6:疏导孩子情绪的技巧与策略

  没有永远明媚的天气,也不会有永远快乐的人。

  每个人都会有负面清绪,哪怕是小孩子也会有。负面情绪的出现就像在白纸上沾染了墨点,如果没有得到合理的宣泄,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威胁,面对孩子不会正确发泄情绪的问题,家长应该如何引导呢?

  一、引导孩子倾诉心声,并为其提供心理支持

  孩子在遇到失败或挫折出现不良情绪时,家长应予以关注,问一问“孩子你怎么了?有什么不开心的事情吗?可以给我讲一讲吗?”引导孩子将事由或心中的感受说出来。这样不仅有利于了解孩子的想法,孩子在倾诉的过程中也提高了他们的情绪表达能力,并释放了不良情绪。

  同时,家长可以站在孩子的角度去体验孩子的感受, 先表达对他们的理解,给予同情和安慰,然后再有针对性的给孩子提供心理支持和帮助。

  二、帮助孩子转移注意力

  孩子年龄小,好奇心强,特别容易被新奇的事物吸引。当孩子出现不良情绪时,家长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心理特点把他们的注意力从不愉快的事情上转移到新奇有趣的事物上。

  三、适度宣泄

  家长不妨为孩子的消极情绪创设一个宽松的环境,给他们一个具体的空间,一定的时间适度宣泄一下,情绪自然就会好转。比如,孩子生气时,可以给他/她一个枕头,供其宣泄怨气。

  四、营造良好积极的家庭氛围

  如果我们自己都无法正确地发泄情绪,一遇到不顺心的事就大吼大叫,又如何让孩子学会正确表达情绪呢?一个和谐温暖的家庭,有家长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在面对同样事情时应对表现也会更加积极乐观。可以说,家长的一举一动直接影响着孩子,你现在是什么样子,你的孩子长大后就是什么样子。

篇7:疏导孩子情绪的技巧与策略

  一位妈妈之前看一档育儿栏目,当女主持人聊到她的先生教儿子把不良情绪转移到一块石头上,没想到效果很好,儿子通过紧握石头泄愤慢慢学会了管理自己的情绪。

  她觉着挺有意思,就想如法炮制,治一治性子急的女儿。

  于是,她把一块小鹅卵石交给女儿,很郑重地跟她说:“这块神秘的石头有妈妈的祈祷,你带在身上,当生气或者没办法控制自己情绪时,就用力紧紧握着它,把自己的不良情绪传给它,它会通通吸收掉,你的内心慢慢会变得越来越平静。”女儿瞪大双眼,半信半疑地把石头装进口袋里去上学了。

  下午放学时,她高兴地说:“妈妈,我试过了,好像挺管用,我今天没有因为着急发火了,我们以后管它叫‘愤怒的石头’吧。”

  所以,情绪不是什么洪水猛兽,当孩子遇到情绪不佳的状况时,家长们不应该马上训斥孩子“不要哭”,而是应该接纳孩子的低落情绪,引导孩子正确疏通。

  问问自己,你和孩子是朋友吗?

  “好爸爸”黄磊曾经这样说过:“我从未把她当作孩子,她是一个有思想的人,她有她的秘密,她的想法,她的人生。她不属于我,我们之间是彼此独立的个体,我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她,我们像朋友一样相处。如果她不要做一些事情,她就要承担不做的结果,为自己负责。”

  一位妈妈分享的故事正印证了这个道理:有一天,天气转冷了,孩子不想穿棉鞋,他坚持要穿凉鞋上学,对妈妈的建议不予理睬。

  于是这位妈妈带他到阳台感受北风呼呼吹的寒意,还端来一盆冷水示意他把脚放里面试试,对他说如果穿凉鞋脚就会冰成这样。他马上把脚缩回乖乖选一双棉鞋穿上。

  有人可能会觉得多此一举,哪有时间跟他们磨叽,狠狠教训两句就搞定了,的确,这样大人更省时省心了,但孩子不是能任由摆布的娃娃,他只是个急着长大想证明自己的小孩儿,为何连个小小的试错机会也不肯给他?没有人喜欢被控制。

  孩子生气的时候最不希望被“劝阻”,最需要的是被“理解”。理解孩子的情绪,为孩子留出“静一静”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