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公平的阳光下,每个学生都应该有平等的机会去竞争和展示自己的才华。然而,河南省驻马店高级中学今年的“省级优秀学生”评选过程却引起了广泛质疑。家长和学生们纷纷提出疑问:为什么只有教师子女才有资格参与评选?其他优秀的学生又在哪里?
根据河南省教育厅的相关规定,驻马店高级中学这样的省级示范性学校应该提出至少6名候选人接受投票选拔。然而,校方却声称只有3人“够资格”参加评选,而这3名候选人都是本校教师的子女。更令人惊讶的是,其中两名候选人还有过留级经历。这样的评选结果不仅让众多优秀学生感到失望,也引发了家长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面对质疑,该校校长李刚坚称评选程序是严格按照教育厅的文件执行的,没有问题。然而,在校学生的眼中,省级优秀学生的评选已经成为了一种特权,一种只属于教师子女的福利。校长李刚也承认,在过去,学校获得的13个“省级优秀学生”指标中,只有两名非教师子女获评。
这种现象不禁让人质疑:教师子女是否真的就是最优秀的?还是说,在教师的投票中,他们天生就占据了优势?
更为滑稽的是,按照规定,只有参加今年5月的数学会考,才有资格参评省级优秀学生。然而,学校并没有安排数学考试,学生要考数学,必须自己去教育局报名。结果,在驻马店高级中学2800多名应届毕业生中,只有5人参加了数学会考。大多数学生甚至不知道有评省级优秀学生这回事。
这种暗箱操作的方式,如何能保证评选的公开和公正?
这种教师子女独享优秀学生指标的现象并不是个例。在公交、铁路、电力、电信、煤气、自来水、医院等行业,类似的特权现象屡见不鲜。垄断行业的福利特权已经成为了社会“潜规则”的一部分,而教师子女的这种特权,也在这种大背景下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理解。
然而,问题在于,当垄断行业的福利特权受到社会广泛诟病时,为什么教师还要坚持让自己的孩子独享优秀学生指标?这不仅损害了更多学生的公平教育权利,也影响了国家招生政策的贯彻落实,损害了教育部门的公信形象,挑战了社会公平,甚至可能影响社会稳定。
评选优秀学生,给予优秀学生加分、保送待遇,本身是为了更好地选拔人才。但由于评选制度设计上的问题,学校拥有较大的自主权和政策弹性空间,部分人便趁机钻了空子。操作程序的不透明和问责机制的缺失,让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形同虚设,导致了优秀学生评选政策的严重异化。
要解决这些问题,不能寄希望于校长和老师们的“良心发现”,而需要上级有关部门的严格问责和决心。一方面,要坚决打破教师特权,不能姑息迁就,不能有例外;另一方面,学校应该尊重所有学生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将评选信息透明化,接受社会舆论的监督。
在“潜规则”仍然存在的情况下,为舆论监督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也是至关重要的。
对于那些违规者,有关部门必须坚决予以打击。只有这样,教师子女独享优秀学生指标的特权才能被彻底铲除,教育公平的阳光才能真正照耀到每一个学生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