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常常忽视了非言语行为在孩子教养中的重要作用。这些无声的举止,如面部表情、手势、身体姿态等,往往比言语更能传递一个人的内在品质和教养水平。本文将探讨非言语行为在儿童教养中的重要性,并提供一些实用的建议,帮助家长引导孩子培养良好的非言语行为习惯。
非言语行为的多样性与感染力
非言语行为是人际交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研究表明,面部表情就有2万5千种之多,每一种表情都能传达丰富的情感信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曾说过:“面部的表情是多少世纪培养成功的‘语言’,比嘴里讲的语言更复杂到千百倍的‘语言’。”这充分说明了非言语行为的复杂性和重要性。
非言语行为在传递信息时的真实性往往超过口头言语。因为它们常常是下意识的习惯性动作,很难完全伪装。如果孩子的非言语行为习惯中存在瑕疵,这些瑕疵很容易在不经意间暴露出来,给他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影响他人对孩子教养水平的判断。
引导孩子识别和实践有教养的非言语行为
识别哪些非言语行为是有教养的,哪些是无教养的,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一课。这些习惯和行为往往是社会约定俗成的文化现象,需要孩子通过观察、模仿和学习来掌握。家长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他们有意识地传授和教育孩子,是孩子掌握教养行为的重要途径。

家长应该指导孩子避免在公共场合做出无教养的行为,如并排横行、踩踏剧场座椅、对着他人打喷嚏等。同时,也应该鼓励孩子做出有教养的行为,如收拾自己制造的垃圾、帮助他人恢复被撞掉的物件、参与环保活动等。通过一件件小事的积累,孩子会逐渐明白,尊重和照顾他人和集体的利益是有教养的表现。
帮助孩子将良好的非言语行为转化为习惯
培养孩子的教养行为习惯需要家长的持续关注和鼓励。家长应该对孩子的有教养行为给予肯定和赞赏,同时以温和的方式指出并纠正孩子的无教养行为。通过这样的方式,孩子能够逐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他们的非言语行为自然地体现教养和文明。

在公共场合礼让和关照他人是非言语教养行为的典型表现。家长应该教育孩子注意到这些细节,并在日常生活中实践。通过实际的锻炼,孩子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有教养的非言语行为,并最终将其转化为自己的习惯。
非言语行为在孩子的教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家长应该意识到这一点,并采取积极的措施来引导和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通过有意识的指导和教育,孩子能够在成长过程中形成有教养的非言语行为,这将有助于他们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获得更多的尊重和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