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1:激发语文学习的热情
霍懋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霍懋征(中国现代百名教育家之一,全国首批特级教师)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是一种复杂的个性品质,它推动人去探求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朱智贤:《儿童心理学》第233页。)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兴趣是十分重要的。对于小学生来说,更有其特殊的意义。小学生年龄小,道理懂得少,各种心理过程常带有很大的无意性。因此,经常保持学生对某门学科的兴趣就成了他感知事物、发展思维的强大内动力。只有当学生对某种学习感到兴趣的时候,他才能积极主动而且心情愉快地去进行学习,才不会觉得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只有当学生有兴趣学习的时候,他才能集中注意,积极思考,对知识掌握得快,记得牢,学习效果好。语文课也是一样。如果学生对语文不感兴趣,“一上课就叹气”,“一做作文就头疼”,这怎么能学好语文呢?
对兴趣重要性的认识是一码事,在实践中能不能着力培养学生的兴趣又是一码事。兴趣不是先天的东西,它是在一定的社会生活和教育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问题的关键在于培养。
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觉得特别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01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特别是年龄较小的学生,这种感染作用更为突出。学生对老师是真诚尊敬的,充分信赖的。如果老师不尊重学生,不爱护学生,学生就会产生反感,或者望而生畏,或者厌恶。这种反感的情绪,也会直接影响到老师所教的学科上,从而引起他们对该门学科的反感。我对学生的要求是严格的,但从不发脾气,总是亲切地启发诱导他们,即使是对他们的批评,也使他们感到这是老师的关怀和爱护。
02
注意课堂教学艺术,善于设问,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勤思多练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过程的主要形式。因此,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特别要注意课堂教学的艺术。这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例如老师讲话,如果声音太高,学生受不了,但老是低音对小学生也不合适;快了学生听不清,慢了学生不爱听。要根据教学的需要,该高得高,该低得低,要高、低、快、慢适中。又如,有的老师讲话有语病,讲一句话“啊”一声,结果,老师在上面讲课,学生在下面数“啊”字,学生的兴趣被老师的语病吸引了。提问也要注意艺术,有的老师猛然提出一个问题,叫一个学生站起来回答,既没有让学生有思考的时间,也不是面向全班。结果,这个学生很紧张,别人看笑话;老师如果立即对这个学生和发笑的同学进行批评,一堂课就会全给搞乱了,怎么能培养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
在课堂教学艺术中,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教师要善于设问,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勤思多练。学生学习兴趣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对于有一定难度,但又不是太难的问题愿意自己想一想,亲手做一做,一旦当他想出来或者做对的时候,他就会体验到一种十分愉快的情感,这种情感反过来又会进一步激发他对学习的兴趣。因此,要让学生多想想,多练练。想什么?练什么?小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的能力差,教师要帮助学生设问,要为学生想想、练练提供明确的目标。当然,让学生想的、练的问题不能过易,也不能过难,更不能负担过重。过易学生不必思考,调动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过难学生无从思考,容易产生畏难情绪;负担过重只能使学生产生对学习的反感。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做到难易适度,多少适度。所谓难易适度,就是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通过努力能获得一定答案的问题。例如,北京市小语课本第九册《朱总司令帮助农民种稻》一文,说的是朱总司令与劳动人民心连心的事情。这件事情发生在什么时间,课文只写了一句“朱总司令住在河北建屏县柏坡乡的时候”。到底是解放前还是解放后,没有具体交代。我问学生,学生从课文里找不到现成的答案。于是,大家就积极地阅读、思索。有的说是解放前,因为书上有一句农民刘永久的话,说:“总司令,您只要把敌人打跑,把生产领导好就行了”,说明那时敌人还没有全打跑,是解放前。有的说是解放后,因为课文中有土改工作团,没解放怎么会有土改呢?各有理由,课堂上思想十分活跃。以后当老师说明朱总司令住在建屏县柏坡乡时正是一九四八年全国尚未解放而建屏县已经解放的时候,他们就恍然大悟,有的甚至后悔自己为什么不从多方面再往下想一想,觉得老师提的问题很有意思。这样的问题在课堂上不断出现以后,学生不但能从老师的设问中,通过自己的想和练激发起求知的欲望,而且还能在老师设问的启发下,激起自己独立设问的愿望,从而能更大程度地提高对语文的兴趣。
03
充分发挥学科本身固有的特点,用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来吸引学生
在小学阶段,学生对生动、具体的东西要比抽象的知识更感兴趣。语文学科较之数学、常识等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课文内容具体,语言生动形象。因此,充分利用语文课中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就可成为培养学生学习语文兴趣极有利的条件。例如,有不少古诗内容丰富,语言精练,诗中有画,情景交融,有声有色,十分动人。小学生记忆力强,十分爱学爱背优美的诗歌。三年级上学期,我给学生讲了一个曹丕迫害曹植,曹植七步成诗的故事,并教了曹植的《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学生很感兴趣。等我讲完,他们已经会背了,而且还要求多教几首。第二天我又教了一首《咏鹅》,相传是骆宾王七岁时的作品。学生更高兴了,有的说:“我们都九岁了还不会呢!”表示一定要好好学习。他们在家背,在学校背,上楼也要背一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把学诗、背诗当作精神上的享受。学生称它“是一种休息”、“娱乐”。又如表情朗读,它接近于朗诵,形象、具体、有感情。只要学生参与到这个活动中去,并且有所感受的时候,他就会迸发出学习语文的极大兴趣。开始,大部分学生都不会读,也不喜欢读,认为读课文挺枯燥的,意思懂了就行了。后来,我请演员给他们作朗读表演,让外校朗读好的小朋友朗读课文并录音,配合教学拿到教室里放,激发了学生朗读的要求。以后,我进一步给班上的学生录音。学生读得不好,我耐心指导,从不批评。录了音就拿到班上放。学生听了自己的录音,感到无尚光荣。大家受到了极大的激励,一个赛一个,很快,朗读的兴趣就培养起来了。我班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很高,这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本身固有的特点是分不开的。
04
要让学生不断地学有所得,学到真本领
心理学的研究证明:“只有当某种知识领域中的实际知识的积累达到了一定水平时,才能产生对这一领域的兴趣……教材内容过深或过浅都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都会妨碍学习兴趣的形成与发展。”潘菽主编:《教育心理学》第89页。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地学有所得,就能不断地体验到一种愉快的情感。反之,就会感到“没意思”。特别是当学校、家庭、社会对学生进行学习检查的时候,好的成绩赢得了表扬、奖励和荣誉,学生就会感到有了前进的力量,从而激起更大的学习兴趣去探求新的知识;相反,因成绩不好,得到的是责骂或讽刺,学生就会感到非常痛苦,甚至会失去对学习的信心。有时我们问学生为什么对语文不感兴趣时,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回答:“语文太难了,我不会分析,又不会作文”等等。“不会”就是没有学到真本领。没有真本领就不会有对该门功课的兴趣。兴趣与学习成果往往有相辅相成的作用。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要千方百计利用学习成果的反馈作用。我在教学中,尽可能做到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特别是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感到经过自己的努力,可以学到很多东西,有强烈的求知欲望。三年级上学期,我给学生教了九十五篇课文,以后每学期都教六、七十篇。学生学得多,听说读写能力提高很快,普遍受到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赞许,他们越学越爱学。学习的成果反作用于学习的兴趣,学习的兴趣也就更加巩固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形成往往还与其他各方面因素联系着,如,学习动机,对学科重要性的认识。我们还必须随时针对这些情况进行工作。
篇2:激发语文学习的热情
一、精心设计导语,培养自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场好戏要有好的开头,一堂好课也要有好的开端。好的开端往往能为一堂优质课打下成功的基础。小学语文课,一开始就要能扣住学生的心弦。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要精心设计导语,“兴趣是最好老师”,“兴趣是求知的前提”。好的导语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人入胜,使学生受到启迪,感染,激发他们的听课情系 ,诱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对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应用多种形式,如背诵古诗、朗读课文、写字比赛等,或者进行一句话的即兴演讲比赛,看谁说的好,说的在理,说的动人,这样让每个学生在活动中充分表现自己,并从中发现每个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闪光点,加以表扬和鼓励,久而久之,不仅帮助学生树立起了学好语文的自信心,而且也会进一步提高他们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二、重视师生情感交流,融洽师生关系,以情激趣
传统的师道尊严,是权威型师生关系的体现,无疑是扼杀儿童创造力与禀赋的凶手。而现代教育观则认为,人的本性是积极的、向上的,具有生长与进取的潜力,教育的目的是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健全发展。心理研究表明,每个人都有渴望得到别人理解、关心与认可等心理需求。人与人之间,得到了别人的理解、关心与认可,彼此就会对对方产生好感,相互信任。师生之间也不例外,师生间的友好沟通与交流会使学生对老师产生好感与信任,并由此而发展为对老师所教课程感兴趣,积极主动地学。因此,融洽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育教学效果。
要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就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从居高临下走向平等,不是把自己看成教学的主宰,而是把自己当作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与学生一起寻找真理,分享求索的艰辛和成功的喜悦;以真诚、民主、公开、公正、平等的态度关爱和了解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理念,加强师生间的沟通,形成爱的双向交流。只有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才能在语文教育教学活动中全面依靠学生,生动活泼地开展教学;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使学生想学、乐学、爱学,让语文课教学重新焕发生命的活力。
三、创设教学情景,活跃课堂气氛,以景激趣
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小学生的注意力是教学成功的关键,而这个“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创设教学情景,活跃课堂气氛,切实提高学习兴趣。教师要发扬民主,做到心中有学生。小学生有着爱说爱闹的孩子气,他们好动、无所顾忌、敢想敢说,求新求异的愿望强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自始至终保持充沛的教学激情,因势利导,不为盲目追求课堂纪律而打击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上课时尽可能采用多种激励手段和新颖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并配以抑扬顿挫的语言、丰富的表情和手势来组织课堂教学。教师有激情才能调动学生的情感;师生情感交融,才能创造活跃、欢快的教学氛围,顺利进入“情境”,唤起他们求知的兴趣。
四,在质疑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孔子早就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考和质疑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质疑是动脑思考的结果,也是学生创造的起点。而且小学生也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都喜欢问这问那,对什么都抱有好奇心。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在教学中,做为教师应该提倡让孩子们多问,更让他们敢问、乐问、善问。鼓励学生养成“问题意识”和“参与意识”,让学生懂得古今中外不少杰出人物是靠“突发奇想”、“异想天开”叩开成功大门的,要求学生大胆提出疑问。
在学生提问时,教师要耐心认真地聆听,不应不耐烦,不应态度冷淡,不应打断学生的话,更不应嘲笑、讽刺。不管学生提的问题正确与否,质量如何,教师都应该用赏识、鼓励的目光注视他们,保护他们的积极性。
五、开展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实践固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兴趣的源泉在于运用。”充满"乐趣"的活动,学生乐于参加。这一点对于小学生的学习尤为重要,因为它符合小学这个年龄段孩子学习的心理特点。因此,教师在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除了通过听说读写等常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外,还可以有意设计和组织各种难易适度的充满"乐趣"的课外活动,比如让学生用五彩笔,画出对课文的理解等。
在教学《草原》、《卖火柴的小女孩》等课文后,我就布置学生课外描画出作者描述的大草原的美景和卖火柴的小女孩幻想的美好幸福生活。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一幅幅画画出了学生的向往和心声,这其中的快乐只有学生自己能深深体味到。因此,让学生在欢乐中游弋,用乐趣来激发思维活动,这既能使学生认识自我,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就感,增强其自信心,又增添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和乐趣,真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进而长久地保持其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学习语文的能力。
六、做好学习评价,增进学习兴趣
学生在通过艰苦的学习劳动之后,总想早一点知道其学习结果如何,还特别希望得到教师的评价。因此,教师可利用课堂提问,当场给予小评;作业送来后,及时予以批改;考试后,对试卷尽快地作出分析。同时,还要利用墙报,作业展览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作公开评价。另外,评价还要注意学生的年龄特征与个性特点,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比如,对个性偏弱、性格内向的学生,要多表扬少批评,尤其不应严厉批评。教师还要教育学生对教师评分持正确态度。要使学生认识到分数不是唯一的标准,要避免单纯分数观点。否则,就有可能出现抄袭作业、考试作弊等不良现象。教师还应该将评价向家长通气,把学生微小的进步直至取得的优秀成绩及时通报家长,发挥家长对学生的鼓励、促进和教育作用。
篇3:激发语文学习的热情
如何才能真正激发和培养起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呢?
三探究借鉴
(一)、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引发兴趣tu
1:努力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了解每一位学生,相信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关爱每一个学生。首先要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有自主学习的发展潜能。像著名教育家周弘,作为一个普通父亲,一个工厂的技术员,却用赏识教育,使又聋又哑的女儿婷婷,不但进了普通小学,还连跳两级,成为“全国十佳少年”。
像山东安丘四中大力推行成功教育,赏识教育。大量实践证明,学生的潜能如同空气,可压缩于斗室,可充斥于天地,就看我们把学生放在多大的自由空间。
2:适时表扬,激励学生上进
学生有一个重要的心理特点,就是希望获得教师的表扬和同学们的赞许,通过表扬和赞许产生心理上的补偿和满足感。因而在课堂教学中,十分注意调动每一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尤其是“差生”。
而大多“差生”性格活泼,爱说爱动,平时在家里无话不说、无所不谈。但上课时,变得羞怯、拘谨,他们害怕说得不好,受到老师的批评,同学的嘲笑。针对学生这一心态,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应注意运用各种方法提高他们说话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这样,班上各个层面的学生都能显示自己的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都有充分表现自己的舞台。
(二)、改进教法,激发探究,培养兴趣
1:从教学内容入手,充分挖掘现有教材内容,创设教学情境、加强情感体验。
充分挖掘现有教材,还要鼓励学生不迷信老师和文本,大胆将适合学生“胃口”、具有时代感、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资源充实到教学中,使文本更适应学生。像组织同学们诗歌朗诵、演讲、音乐欣赏、小品剧、母亲节、教师节征文等活动,进而感染、触动、震撼学生的心灵,激活思考与创造的灵感,丰富学生的情感,激发学习兴趣。
2:创新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学生乐于表现自己,有想优于别人和得到集体赞许的愿望的心理特点。因此,教学过程中要力戒“填鸭式”教学,可因文、因生设计教法,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通过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动情,让学生在多种感官协调合作下感悟新知,获得广泛的经验和成功体验。
其次,要勇于打破陈旧的教学模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为学生创造搭设敢学、敢辩、敢发表见解的环境和舞台,让学生通过读、思、说、议、讲、辩、演、练等多种形式参与教学活动,在生理、心理上得到某种程度的愉悦和满足,使课堂变得静中有动,动中有静,高潮迭起,从而达到教与学有机和谐的统一。
3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减少学习的压力
幽默是教学的得力助手。幽默可以使语文学习化难为易,幽默可以使课堂气氛和谐融洽,幽默可以使师生心灵对接沟通。
于永正老师说,笑着看学生,学生就会笑着看老师。
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减少学习的压力。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在教学中是实施教学的主要手段。教师有声有色的讲解,幽默风趣的语言,能化枯躁无味的内容为意味盎然,学生愿听乐听。教师文彩飞扬的语言会使课堂如一首流淌的音乐,洋溢着轻松、愉悦的氛围,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激发,在快乐中达到教化的目的,于轻松中完成知识的传授。

篇4:激发语文学习的热情
语文课堂教学,是在大量的循环往复中使学生逐步积累知识,逐步掌握语文工具,逐步提高写作能力,这就容易给学生造成“不过如此”的感觉,学起来感到索然无味,被动消极。教学是一门艺术,我们要靠艺术的魅力吸引学生,讲授知识,力求新鲜有趣。比如说,学生阅读课文后,容易产生“没啥学头”的错觉,这时可引导学生去发现自己的思想见解、抱负情怀、表达手段跟课文作者的差距,启发学生自省:讲述道理时自己为什么仅有几条结论?抒发感情时为什么只能空喊一些“啊!”“呀!”。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再讲出课文说理、状物、抒情等方面的特色和长处,就会使学生承认不足,从而希望填补不足,变被动的“要我学”为主动的“我要学”,从而提高教学的效果。

篇5:激发语文学习的热情
教师和学生的感情对教学的成败起着重要的作用。师生感情不仅是师生交往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对教与学的内容发生兴趣的关键。所以教学中教师应对学生有浓厚的感情,高度重视师生感情的交流,防止消除感情上的隔阂,使学生能“亲其师而信其道”。
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既应是师长又要是朋友。这种积极的态度应表现为对学生思想品德、智力水平、学习成绩、性格等全面而深入的理解、诚挚的关注。学生期望教师注意并留下美好的印象的心理若能得到满足,期望表现自己的愿望在教师的引导和鼓励下若能得到实现,那么学生将产生积极的思维、良好的心境。同时,这又是发生兴趣的重要条件。
学生对某教师的好感,往往会由此发展成为这位教师所教的课程感兴趣,积极主动的学。如果教师能和学生建立一种友好的合作关系,而且共同解决和承担任务,那么这种相互之间的交往会增进感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