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1:考试心理调节技巧
1.调整考试动机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动机的强度与应试能力之间呈现倒“U”字形的关系。动机过弱,把考试看得无所谓,当然不能激发积极的考试行为;但动机过强,把考试看得过分重要,要求自己必须得多少分,反而会影响考试情绪的正常发挥。所以,在考试前一定要确立正确的恰当的应试动机。
2.消除考前疲劳
有的考生习惯于考前开夜车,搞得人很疲劳,这是不科学的应试方法。人越疲劳,记忆能力较差,发生暂时遗忘的可能性越大。而且,人在疲劳状态下,容易出现种种引起大脑迟钝的生理反应,这些都会加重怯场现象的发生。
因此,考前一定要注意加强营养,保持正常的饮食和睡眠,避免过度的紧张和劳累,以便能够养精蓄锐去迎接考试。
3.做好考前知识及心理准备
考试之前,要全面系统地认真复习,弄清不懂的问题,不打无准备之仗。那种“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的做法,自然会使人在考试时产生过度的焦虑,引起考试的紧张心理。
考试时,对自己要有充分的自信心。要从容不迫、豁达开朗,多想自己是全面系统复习了的,自己有把握考好,多想教师、父母亲友鼓励自己的话等等。从而抑制考试的紧张心理,产生积极情绪,提高大脑的工作效率。
4.进行自我暗示
暗示语要具体、简短和肯定。如“我早就准备好了,就等这一天,我喜欢考试,喜欢同别人比个高低”。“我今天精神很好,头脑清醒,思维敏捷,一定会考出好成绩”等。
通过这样的听觉渠道、言语渠道,反馈给大脑皮层的相应区域,形成一个多渠道强化的兴奋中心,能有效地抑制你的紧张情绪。
5.转移刺激
考生都有这样的体会,有时明明知道试题的答案,由于紧张,一时想不起来,可事后不假思索,正确答案也会“油然而生”。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叫“舌尖现象”。
遇到“舌尖现象”,最好是把回忆搁置起来,去解其它问题,等抑制过去后,需要的知识经验往往会自然出现。考试时,一时想不起某道试题的答案,可以暂停回忆,转移一下注意,先解决其它题目,过一定的时间后,所需要的答案也就可能回忆起来了。
篇2:考试心理调节技巧
学生在备考中和考试前经常会出现心里压力大、情绪变化快等问题,其实这些问题也难免的。其中的关键是在于学生如何尽量避免学生考前造成的不良影响,来保证学生可以在考试中发挥出自己的正常水平。
下面我给大家介绍几种比较实用的考试心理调节技巧的方法供同学的考虑,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自我提醒
学生在复习和考试前或者考试中如果心情急躁不安,可以慢慢放松心情自我提醒一下。
当你失去信心时,自己默念:我要成功、我要成功、我一定行。
当你情绪烦躁时,自己默念:平静下来、平静下来、我一定行。
当你情绪紧张时,自己默念:慢慢放松、慢慢放松、一定能考好。
穴位调节
学生用自己的右手大拇指按摩左前臂上的内关穴,在同学自我按摩时用力一定要适当、按摩的次数在20次以上,按摩次数越多越好。
想美事放松
当考生心里压力过大或者浮躁时,可以想象一下自己喜欢做的事或者人,也可以想象一下自己考完后可以去自己想去的地方或者是考完后可以或者什么讲评等等,总之就是想美事,把事想的越美越好。
篇3:考试心理调节技巧
抑制法:有许多学生在临考前总担心怯场,怕自己会紧张。对此,考生可用抑制法来避免怯场或走神。其原理是,当大脑中一组神经元受到刺激后,会发出兴奋去刺激大脑皮层,产生思维活动。同时,它又会发出另一种兴奋,去抑制其他神经元的活动。运用抑止法的具体方法是,当考生拿到试卷后,只需冷静地思考试卷上的题目,勿需多久,这种怯场或走神的心理干扰就自然会被抑止,进而调整机体步入最佳状态来完成考试。
睡眠法:有些考生一接到试卷,由于昨夜的睡眠不足,身体欠佳,或者因为怯场,导致发挥失常。此时不妨即卧在桌上,休息3至4分钟,以达到镇静的效果。这样做有利于中枢神经的协调,还能消除疲劳、紧张,使情绪稳定,思路敏捷。结果,使机体竞技状态从低谷走向高峰。
翱翔法:有一些考生拿到试卷后,便忧心冲冲,导致植物神经系统紊乱,使交感神经系统过度紧张,迷走神经过度抑止。这时,考生可让思路象牧羊一样,任其在大草原上畅游。这样,有利于植物神经协调,从而摆脱因境,顺利迎考。
化简法:以往,有很多优秀的考生一拿到试卷,就先把简单的试题消灭掉,再一步一步地解决化简疑难的问题。因为一旦把简单的试题完成后,就能有效地稳定情绪,活跃思路,迅速提高反应能力。
篇4:考试心理调节技巧
紧张的期末复习考试又来临了,每当此时,我们常常听到同学们说自己的头脑发“木”,不太灵了,什么也记不住,为什么会这样呢?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造成这种心理状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考试引起的高度情绪紧张,引起急躁、烦恼。这种因素极易导致大脑皮层机能失调,注意力无法集中在备考活动上,使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记忆能力大大降低。于是出现了“刀枪不入”的发“木”状态。
2、学生对应考缺乏信心。这种心理状态使大脑对信息的接受、加工、贮存和提取能力大大下降。
3、用脑不得当。部分学生为了取得优异的成绩,拼命复习功课。表现为开夜车、无视体育锻炼、放弃文娱活动等。这种做法会造成大脑缺氧,头脑晕沉,降低了学习效果。
4、复习方法单一。部分学生长时间只钻研一门功课,使大脑皮层的某一部位长期兴奋,引起保护性仰制,造成头脑不清。
5、暗示。在集体学习的场合当中,一个人或几个人声张自己头脑发“木”,什么也记不住,就会暗示其他人,造成连锁反应。
那么,怎样才能防止和克服这一现象的发生呢?我认为可以采用以下几种做法:
1、加强思想教育。
教育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考试观,敢于正视压力,卸下"考分就是学生的命根"这样沉重的思想包袱,不搞"命运大决战","无私才能无畏",这样就不怕考试了。
2、充分利用高效记忆时间。
依据人们的记忆规律来看,早晨起床后1小时,上午八点至十点,下午六点至七点和临睡前一小时,是一天当中记忆效果最佳时期,我们应学会善于利用这些时间提高我们的学习效果。
3、复习方法应合理、多样化
我们应对所学内容做到及时复习,文理应交叉进行,以避免单调机械的重复。
4、合理的休息和保证充足的睡眠。
考试前就注意休息。每学习一二小时要有短暂的休息,可以简单地做个操,散散步,多吸收新鲜空气,使大脑尽快消除疲劳。此外,考试前还应保证充足的睡眠。不要开夜车,不要“临阵磨枪”,将自己搞得太疲劳,以免影响学习效率。
篇5:考试心理调节技巧
一、小学生考试心理紧张的表现形式
小学生考试心理紧张这一现象有多种表现形式,常见的有:频繁上厕所、心跳加快、心慌、手哆嗦、出汗、全身颤抖、甚至会对考试出现怯场,大脑一片空白,反应迟钝,对平时会解答的问题也会感到束手无策,严重的甚至无法坚持考试而晕场。
二、小学生考试心理紧张产生的原因
不仅是小学生,成年人也会产生紧张现象,无事时不紧张,有事时紧张,当人们遇到大事时,如:考试、做手术等都会产生心理紧张,这是正常现象。对小学生而言,考试本身就是一件让人紧张的事。社会的竞争辐射到学校是学生的竞争,学生的竞争焦点是学习成绩的高低。每一个学生,他的学习成绩如何,都要面对家长、老师、同学,甚至是亲朋戚友。他们心里感到,成绩好的脸上就有光、父母高兴、老师喜欢、亲朋戚友称赞,在同学面前能昂起头做人。反之就低人一等,没脸见人。有一种自卑和负罪感。所以考试成绩高低,家长、学生都看成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故此,每个学生考试前都产生或大或少的紧张心理。
小学生考试产生紧张心理和父母有一定关系,但不是全部原因。这有两层含义,首先是每个人的神经类型不一样,先天因素不同,有人容易产生紧张心理,而有的学生的紧张心理就轻一些;其次,与每个学生的家庭教育有关,如果父母对学生要求较高,比较看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学生考试时就容易产生紧张心理,反之,学生就不易产生紧张心理。
小学生考试产生紧张心理和自己的心理素质有关,这有先天遗传因素,也和后天的教育锻炼有关。如航天员杨利伟,他的心理素质非常过硬就是先天的,在神五升空的前几天他的心跳非常稳定。后天的培养锻炼也很重要,有意识的把考试的重要性淡化,平时多培养自己临危不乱的心理素质,有助于克服考试产生的紧张心理。
三、小学生考试心理紧张的利与弊
小学生考试产生紧张心理有利也有弊,关键是心理紧张的程度。在考试时适度的心理紧张,是非常有利的,此时记忆状态佳,思考问题敏捷,解答问题又快又好,能够发挥出较好的水平。考试时过度的心理紧张是非常有害的,会使学生产生怯场现象,头脑一片空白,反应迟钝,整张试卷全成为难题,束手无策,严重影响学生水平的发挥。考试时学生心理一点也不紧张,这时也不好,人不紧张时思维也不敏捷,也影响自己水平的发挥。这与现代生命医学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
四、对小学生考试产生紧张心理应采取的对策
作为小学生,应采取哪些措施使自己的考试紧张心理适度而不过分,更好的发挥出自己的水平呢?我们认为有这几点方法:
1、积极的应考态度
考试是为教师改进教学、学生改进学习提供依据的一种手段。如果学生能把考试看作是检查学习、改进学习的一种手段,把考试看作是进入新的学习阶段之前的必要总结,那么考试就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进取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积极的态度对待考试,认真及时复习,进一步熟练地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因而也容易获取好成绩。如果学生把考试看作沉重的负担,讨厌考试,或者对考试持无所谓的态度,那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差,平时对学习不抓紧,考试时对复习不重视,势必难以获得好成绩。因此,考试态度直接影响学生的考试结果。所以老师和家长应启发和引导小学生树立积极的应试态度。
2、不要过分施加考试的压力
在临考前,教师和家长要设法给学生多增加一些轻松愉快的活动,尽量减轻其临考前的心理压力,使他们像平时一样地生活,切不可人为地制造考试前的紧张气氛。否则,如果学生在考前准备阶段思想压力大,负担重,精神处于紧张状态,那么考试就往往容易发生怯场,即使不怯场也会影响他们正常水平的发挥。
3、帮助小学生增强自信心
要鼓励小学生对考试充满信心,由于他们的学习水平各不相同,要帮助他们确立适当的期望值和正确的应试态度,争取在考试中能把自己的实际水平充分地发挥出来。反之,信心动摇,则势必难以发挥自己应有的水平。
4、关心小学生的生活
教师和家长应关心小学生在迎考期间的生活与作息,保证他们有足够的休息与睡眠。复习期间,教师与家长应引导督促小学生适当休息,巧妙安排一些户外活动,以调剂他们的生活。如果长期休息不好,睡眠不足,则考试时会体力不支,精力不足,容易产生怯场。
5、帮助指导学生掌握自我调节的方法
考前教师与家长可向小学生介绍临考时的自我调节方法。如首先使肌肉放松,缓和紧张心理。学生接到试卷一看题量大或有不熟悉的题目,就会紧张,这时可自我暗示:要有信心,不要慌张,坐姿尽量舒适,使肌肉放松。如四肢还在颤抖,可进行深呼吸,反复几次,也有助于缓解紧张心理。其次,答题应先选容易的做,顺利解答一些试题后,可增加自信和增加积极的情绪体验,使大脑皮层处于良好的兴奋状态,从而有利于发挥最佳的应试水平。此外,考完一科后,可总结经验教训,不要因乐观而掉以轻心,也不要因一科失误而丧失信心。考试期间,教师和家长的情绪也很重要,要平静、自然,对小学生充满信心,切不可因学生的一点失误而斥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