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备考专家建议

  • 心里教育
  • 2024-08-18
篇1:中考备考专家建议

  例:考试成绩越来越好信心却越来越不足

  儿子二模考了620多分,是考的最好的一次,近来却突然对高考失去信心,总想着高考“我要考不好”。

  5月30日,家住城区的杨女士致电“蓓考热线”求助心理专家,希望专家把个脉。

  杨女士介绍,其子为高三年级的学生,在刚刚结束的二模中考出了620多分的好成绩,比一模成绩整整高了30分,她和丈夫倍感欣慰,并开玩笑地说“高考发挥好了说不定能考660多分呢”。

  没想到这一句话招惹了孩子,“你们会不会期望值太高了,光想让我考个好大学,万一考不好怎么办”。

  杨女士表示,从那天一句话没说了心里去,孩子回家就老发火,周末孩子回家更是跟她说:“自从你说了我能考高分之后,一直心情不好。”杨女士不明白的是,考的好本应该高兴才对,现在应该给自己加劲的时候怎么总给自己泄气呢,是不是孩子怕考不好不敢承担责任,将责任推卸到家长身上?

  专家解惑:家长要对孩子有接纳的心态

  潍坊市特级教师、国家级心理咨询师、潍坊幼教特教师范学校心理教研室主任刘艳菊认为,高考前,家长的心态很重要,因为家长的一言一行,会通过模仿、暗示和感染等心理机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孩子的状态。目前,很多高考生的心理压力,恰恰来自于父母。

  杨女士的儿子对于意外提高的二模成绩,内心是忐忑的,孩子知道自己的实力,知道这是偶然情况。可是杨女士和丈夫却感受不到孩子的忐忑,反而为此欢欣鼓舞,又在这样的偶然成绩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远远超过了孩子的能力,孩子的压力可想而知!孩子为什么发火?因为他害怕,害怕辜负了家长的期望,他知道自己做不到,家长的期望越高压力就越大,所以才会有烦躁、埋怨的表现。

  所以,考前家长要对孩子有接纳的心态。抛掉奇迹意识,也不要寄希望于超常发挥,实事求是地客观评价和接纳孩子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和孩子一起确定合理的目标。

  建议杨女士和丈夫,当务之急首先是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然后和孩子沟通,表示理解,同时给孩子减压,让孩子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告诉孩子:尽力而为,以平常心面对考试,把自己的水平发挥出来就行了。至于二模成绩的提高,可以简单分析一下原因,看看有没有好的经验可以借鉴,讨论完就把这件事情当做日历翻过去。

  归纳分析:四类考生应引起家长注意

  刘艳菊提醒考生家长,不同孩子应有不同的应对方式,要根据孩子的情况有针对性的疏导孩子,盲目疏导只会适得其反。

  动机过高型

  把高考看成是决定命运的大事情,给自己提出过高的要求,从而带来压力。针对这种类型的学生,“你一定要努力啊”、“你一定不要考砸啊”,这种要好好发挥的话家长千万不要说。应该以平常心对待孩子,告诉孩子就当一次普通的考试。

  丧失自信型

  模考成绩越来越低或者越来越高这两种情况,刘艳菊提醒,如果不通过分析明确相关原因的话,考生可能会因为对自己的实力不确定害怕成绩继续下滑,或者是担心万一发挥失常自己会考砸,而丧失信心。这类考生需要家长帮助分析考试成败的原因,客观评价自己的能力,从而减轻压力,重拾自信。

  患得患失型

  有的考生个性敏感,或者因为家长焦虑状态的感染,导致思虑太多,患得患失,吃不下饭睡不着觉,背上沉重的包袱,影响学习效率和成绩。家中有考生,一家三口都焦虑的情况不在少数。其实,高考就分值来说,一般容易题占30%,中等程度的题占50%,可以说,只要考生心态好正常发挥,考上大学甚至考上好点的大学都没问题。

  消极松懈型

  “我家孩子到现在反而不看书了,整天回家就看电视,也不复习,现在还有几天就考试了却完全不在状态”,热线中不乏有这样的家长打来电话。

  进入不了状态,没有适度的紧张,这类孩子就属于消极松懈型。刘老师说,过于松懈和过于紧张都是不行的,因为适度的紧张对考生的发挥还是有利的,过于松懈会让考生进入不了状态,不利于考生良好状态的发挥。要让孩子从现在开始按时起床,按照高考的节律来安排生活。

 

篇2:中考备考专家建议

  对于考生自己,心态要平和,同时乐观、积极地面对考试,其实中考只是无数考试中的一次。也要改变偏激想法,或者说非重点高中不读,或者高呼“中考无用”,干脆弃考。要以一颗平常心对待,像参加平时模拟考试一样。

  中考是学生人生中第一次比较重大的应激事件,对每位父母来讲也是较大的应激,要想让考生有超常发挥,学校、考生、家长三方需要共同努力。

  家长方面,除了安排考生合理的饮食、科学的作息时间外,更重要的是淡化中考的重要性,告诉考生多种选择的可能性;尽量少批评,多鼓励,让考生建立自信心。不要无休止地“唠叨”;饮食起居也可一切照旧,不要与平时差别太大,否则反添压力。

  从学校来讲不应再过多强调中考的重要性;适当召开家长会,向家长传达应注意的事项;为考生营造舒适、和谐、宽松的校园环境,如把标语“抓紧考前每一秒”,换成“相信自己,你可以”等有良好自我暗示的句子。

  老师方面,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不要按成绩对待;认真分析每一个学生的优势和不足,并与每个学生沟通,帮助其建立自信心;与学生一起指定努力可及、并为数不多的目标。

  考生方面,在学习时无法集中注意力,甚至烦躁不安时,可以让自己暂时休息,适当参加一些娱乐活动如听音乐、散步,短时间上网或者看看电视,还可以找家长或朋友聊聊天等等。如果非常紧张、烦躁,也可以采取一些放松的办法。如下几种:

  1、当心情紧张或学习累的时候,一是练习做深呼吸,吸气要深、满,吐气要慢、匀。另一种方法将全身所有能控制的肌肉从头至脚全部绷紧,然后慢慢吐长气,直至全身全部放松下来。

  2、当你觉得紧张时,想象美好的最开心的事物和情景,把自己最快乐的感觉找到,并陶醉在想象情景之中。可以是蓝天白云,或是一望无垠的大海。

  3、当你烦躁不安时,可以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音乐,不论你选择什么乐曲,只要你听了感觉轻松愉快就行。使自己安静下来。不要在烦恼时听过于热烈的音乐,这会使心情更加烦躁不安;也不要在沮丧时听过于缠绵、伤感的音乐,这么做反倒加深悲伤情绪,弄巧成拙,而应该听安静、平缓的音乐,给人舒畅和稳定的感觉,使紧张的心情趋于平静。

 

篇3:中考备考专家建议

  高考成绩发布后,有人欢喜有人愁。心理专家建议考生,理智对待成绩,学会自我调节。

  八一中学心理教师王培认为,如果分数不理想,考生应该接受事实,正确对待一时失利,高考只是人生的中转站,并不是通向成功的唯一途径。如果上本科没希望,考生应集中精力填报高职志愿,学习一技之长。

  北师大心理学博士郭召良建议成绩理想的考生也不要过分放松,耐心等待录取结果。考生和家长要相信录取的公正,不要存在侥幸心理,轻信传言,避免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失。

  考生还要避免焦虑情绪,可适当安排一些活动,缓解情绪。此外,考生从现在开始就可提前为上大学做准备,例如锻炼独立生活能力,规划大学生活等。

  等待考分的日子也是一种煎熬我该如何度过?

  等待考分的日子?等待考分也是一种煎熬

  南国心理援助热线:

  我是一名今年的高考(论坛)生,我一直是班上的数学尖子生,但我做梦也没有想到,我这次高考偏偏在自己最擅长的数学科目上发挥失误,我为此非常自责和懊恼。从考场一回来,我就躲在房间里一个人哭,不想让父母知道。但是高考完后,我的父母总是试探着问我“高考感觉怎样”,邻居和熟人一见面也问我考试的情况,我觉得很烦,我不喜欢别人老是问我高考的情况。所以,我干脆就不出门了,把自己关在家里。

  待在家里的时候,我一个人时总是控制不住去想与高考相关的场景,而且总是预感自己考不上期望的大学了。一想到那些自己认为“不应该”答错的题目,我就很自责,总是反复在想要是自己考试时再小心一点就好了。

  我不知道该如何度过这段等待考分的时间,我有时害怕面对结果,有时却希望奇迹会出现,这种内心的矛盾,让我觉得等待的每一分钟都是煎熬。

  闭门思过的考生:吴勇(化名)

  选择感兴趣的事情转移注意力

  海南省心理卫生协会秘书长、海南省人民医院心理科医师康延海表示,从小吴现在的状态中不难看出,他正处在非常内疚和自责的状态当中。小吴是一名数学尖子生,对于学生来讲,无论哪一门科目能保持领先都是非常不容易的,这需要比其他人付出更多的努力和心血,承载更多的压力和期望。但是,小吴要非常清楚地意识到,尖子生不是永恒的,随着环境和自身考试状态的变化,成绩也会发生波动。每次考试都是新的,尤其是高考时,考试场所、考试同伴、执考老师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对于一个考生成绩的正常发挥是一个很大的考验。尤其是有些考生考前不断练习知识技能,而忽略了自身心理状态的调适,面临大考,乱了阵脚,结果考试结果事与愿违。

  康延海指出,高考过后,考生要学会客观、合理地评价自己的考试及考试后的状态,自我感觉的不一定真实,毕竟成绩尚未公布,在这之前考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变化,我们无法杜绝这种变化,因为人的情绪是随着事件的发生和变化相应而变的。考生可在事前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此后在遇到任何变化时,考生都可以从容应对,从而使个人的负面情绪相应地减少。

  阻止自己不去想与高考相关的事也不现实,但是可以运用不同的方法来让自己度过这个非常阶段。我们可以在这段时间里选择一些转移注意力,并能引起自己兴趣的事来做做,比如和父母去旅游、与同学去打球、组织一些有意义的集体活动,专家提倡考生在这段时间去做一些公益事业,这样可以一举两得,既可以帮助别人,又可以让自己在一个愉快的氛围中度过考后焦虑期。

  康延海想对小吴说的是:你的父母、亲朋好友在这个阶段关注你的高考情况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这也是他们对你的关心方式之一,比如若是你现在正牙疼,而你父母始终不谈及你牙疼的事情,只谈别的,那么你内心可能又会觉得父母不关心你。所以你试着从亲情层面上去理解父母,这也显得尤为重要。如果你不想听到有关高考的内容,可以主动地、温和地去跟他们说明,相信他们完全可以理解你、支持你。

  康延海建议,小吴可尝试着走出户外,呼吸一下新鲜空气,去体验一下他人的生活方式和状态,会使自己受益匪浅,也希望小吴及其他类似的考生,能以一颗平常心,顺利度过考后焦虑期。

篇4:中考备考专家建议

篇4:中考备考专家建议

  冬季天气寒冷干燥,早晚气温差异较大,人体呼吸道黏膜脆性增加,加上冬季空气中的漂浮物明显增加,病原体更容易侵入呼吸道黏膜,导致上呼吸道感染病例增加。而中小学生的学习压力大,户外活动少,教室空气流通不畅,机体抵抗力下降等因素令疾病更加容易相互传染、传播。此外,干燥空气加上长时间用眼,忽视用眼卫生、眼保健方式等生活习惯,会使眼睛受损害程度增加,易引起眼疲劳甚至眼疾。

  预防感冒和眼疾,是考生应及早注意的问题。清华同方学堂为了广大考生的健康,特别邀请专家,并根据热心网友提供的经验,总结出针对中小学生尤其是中高考考生的感冒预防和缓解眼疲劳的日常保健方法。

  一、预防感冒,加强锻炼

  预防冬季传染性疾病最有效的方法是学生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自身机体免疫力。专家认为,冬季运动更适合进行耐力性项目,比如长跑、滑冰等。今年在教育部的号召下各地陆续启动了“阳光体育”计划,为中小学生冬季锻炼身体起到有效地促进作用。而大家熟悉的足球、篮球等球类项目属于对抗性运动,容易发生身体接触,在冬季比较容易受伤,因此并不推荐。

  另外,专家提醒,冬季进行体育锻炼时,嘴不要张太大,尽量采用鼻腔或者口鼻混合式呼吸方法,避免过冷的空气刺激咽喉与气管。

  二、日常生活需注意

  时刻注意气候变化,随时增减衣物;定时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生活有规律,保证充足睡眠;注意饮食均衡,保证每天适量的蛋白质、淀粉、维生素的摄入,注意饮食卫生,多食新鲜的蔬菜、水果,不吃变质的和过保质期的食品,以防病从口入,不暴饮暴食。除此以外,学生及家长还要时刻注意着学生身体状况,若感到不适,应及时就医,切不可因为怕耽误课程而拖延。

  三、食疗缓解眼疲劳

  中小学生课业负担中,用眼习惯不健康等问题导致眼疲劳极易出现,目前视力问题已经成为中小学健康的头号障碍。屈光不正或常感到眼睛累、干涩、疲劳的学生,可以尝试一下两种食疗验方:

  1.将黑豆500克,炒熟后待冷,磨成粉。核桃仁500克,炒微焦去衣,待冷后捣如泥。取以上两种食品各1匙,冲人煮沸过的牛奶1杯后加入蜂蜜1匙。早晨或早餐后服食。能增强眼内肌力、加强调节功能,改善眼疲劳的症状。

  2.取枸杞子、桑葚子、山药各10克,红枣10个。将上述四种药物水煎两次(分头、二汁)。服用时,头、二汁要相隔3~4小时服。视力疲劳者如能较长时间服用,既能消除眼疲劳症状,又能增强体质。

 

篇5:中考备考专家建议

篇5:中考备考专家建议

  各高校的特殊类型招生考试正在陆续进行。走进一些学校的校园,寒风中站立的一群群庞大的陪考大军成为人们视线中挥之不去的风景。笔者认为,这个阶段的孩子已经是成年人了,家长应该放手去爱,让孩子独立去参加考试,大可不必时时刻刻都为他们遮风挡雨。

  父母放手让孩子去考。孩子已经作好了充分准备,他们正在经历最重要的一段成长时光。父母要相信他们,让他们自己去应对,让他们通过考试锻炼和提高自己的能力。父母过度的保护非但没有必要,还有可能给孩子造成额外的心理负担。

  孩子在考场内考试时,家长一直守候在考点大门外,是没必要的。考场上的事,需要孩子独立面对,家长守在外面也帮不上忙,只能干着急。如果孩子在考场上遇到难题,再联想到寒风中焦急等待的家长,还可能增添几分愧疚感,压力更大,反而影响水平发挥。

  如果父母一直将孩子当成怀里的婴儿一样保护,不给他们自由飞翔的机会,孩子学不到独立生活的本领,到头来只会耽误了孩子。父母无意间剥夺孩子感受生活、独立生活、处理问题的权力,使孩子不懂社会规则、人情世故,不懂独立自主,又怎能自立于社会呢?

  许多孩子堪称学习上的巨人,却又是生活上的侏儒。再说,家长总不能与孩子厮守生活一辈子。孩子长大了,总是要离开父母独立的。家长要慢慢学会放手,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让孩子做自己该做的事情。让孩子独立参加考试,就是对孩子的一种锻炼,这样可以减少他们对父母的依赖性。

  另外,家长陪考容易给招生学校周边带来交通、住宿等方面的压力,还容易影响考点环境,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间接影响考试秩序,进而影响考生考试的心情和心态。

  因此,综合多方面情况,除非遇到特殊问题,家长还是要放手,相信孩子,让他们自己独立去参加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