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儿童思维能力

  • 家教心得
  • 2024-08-16
篇1:提升儿童思维能力

  一谈到思辨能力,父母马上会想到是否需要做大量的,有针对性的思维训练才可以获得这种能力呢?可是我们的孩子才2岁,面对2岁的孩子如何来实现呢?是否只有专业老师才可以进行呢?

  哈哈,父母还没有忘记孩子的年龄,不错,面对只有2岁的孩子父母能做些什么呢?再大一些年龄的孩子父母又能能动的做些什么?

  我们说,所谓思辨能力,也就是逻辑思维反应能力,就是把不同种类和范畴逻辑思维里的信息,根据客观社会存在信息环境而修改、重组,从而形成新的“目的性逻辑思维”而呈现出的外在表现现象。父母可以从孩子2岁开始尝试用这样的方法对孩子进行主动培育。

  比如每月至少二次,有计划有规律的去水域面积较大的河、湖游玩。

  在孩子视野里,较大的水域会显得如此地辽阔且变化丰富。像或大或小的波浪,快乐飞翔的小鸟,偶尔跳跃的鱼和偶尔行驶过的船只等等,都会不断地引发孩子那本来就蠢蠢欲动的神奇莫测的幻想,而且这种幻想是那么地不拘一格。

  正是逻辑思维基本结构创建所引发的这种欲望,会使孩子对在这类“生动类信息环境”进行复制采集、收集和储存信息充满渴望和痴迷,从而自然、有效的形成了良好的“逻辑思维纵向延伸性”,最终实现良好的“逻辑思维反应能力”。

  主动思维思维能力之逻辑思维持久性的培育

  所谓编织“逻辑思维的持久性”就是指“逻辑思维的直线延伸性”,孩子只有获得逻辑思维良好的延伸性(逻辑思维的持久性)才有可能做到我们通常所说的在行事做事过程中所拥有的坚忍不拔的品质。

  可以每月至少二次,有计划,有规律的带孩子去看“山”。

  在孩子的视觉采集里,“山”是相对静止不动的,它们是那么高大威严、肃穆庄重,又因为它们不会每一次都进行着变化,这就会使孩子慢慢形成寂寞而持久的感觉,还因为孩子在这个时间段内还没有自主编织“目的性逻辑思维”的能力,因此,他们那丰富的幻想就会促使他们在这类“生动类信息环境”中把这份幻想实现在所能直观认识到的山的背后。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就会为了能够验证自己的幻想而坚忍不拔地攀上山峰去看看山的背后是否跟他们想象的一样。如果是相对连绵的“山”,当他们看到一样的“生动类信息环境”的时候,就会把这份幻想重新放置到另一座山的背后,为了验证这份幻想进行新的旅程,就会使他们逐步形成耐心和坚强的性格。这些性格形成的过程都会为“逻辑思维的直线延伸性(逻辑思维持久性)”的良好形成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

  通过简单的看水、爬山,我们就能有效的帮助孩子实现未来应该具备的能力。

  在此章节我们想让父母确立的是,任何一种所谓的“抽象”能力培育,都应该在孩子不同的成长阶段有非常具体的培育方式,然后依据自己孩子的个体特质和成长环境进行恰当的应用。

 

篇2:提升儿童思维能力

  1

  培养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儿童遇事多间几个为什么。有了好奇心和求知欲,才能发现问题,进行积极的思维。

  2

  在茶余饭后和孩子交谈讨论,以日常事例为题刺激孩子的思索力。当孩子问你“为什么”、“怎么办”时,不要急于给出谜底,而是耍让他思索,再引导他得出谜底。不受用权势巨子压制孩子,否则孩子会形成盲从性格,抹煞了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

  利用“一题多解”、“一字多组”、“一题多文”的练习,培养儿童的发展思维能力。

  4

  引导儿童突破自己的思维定势,培养儿童的创造思维能力。定势是指心理流动的预备状态,它给解决题目带来一定的倾向性。儿童有些题目解决不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受习惯的思维定势的影响,缺少创造性,因此难以找到谜底。如:“一张桌子4个角,锯掉1个角,还剩几个”就是减法思维定势的影响。所以,在家庭教育中也要引导儿童从侧面、多角度去思索题目。

篇3:提升儿童思维能力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拥有强大的思维能力对于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思维能力不仅是智力的核心,更是孩子未来学习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竞争力。家庭教育作为孩子早期教育的重要一环,承担着培养和塑造孩子思维能力的重任。本文将探讨如何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并提出具体的方法与建议。

一、激发好奇心与求知欲

好奇心是孩子探索世界的原动力,而求知欲则是推动孩子主动学习的驱动力。父母应该鼓励孩子提出问题,并对他们的疑问给予积极的回应。当孩子问“为什么”或“怎么办”时,不要急于给出答案,而是引导他们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来寻找答案。

例如,当孩子对星空产生兴趣时,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查阅资料,制作星座图,甚至可以利用周末时间带孩子去天文馆参观,让他们亲身体验宇宙的奥秘。这样的经历不仅能满足孩子的好奇心,还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促使他们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二、日常生活中的思维训练

家庭生活中的每一个场景都是提升儿童思维能力的宝贵机会。父母可以在餐桌上、客厅里与孩子进行讨论,以日常事例为题,鼓励孩子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解决方案。例如,讨论如何合理安排时间、如何解决与朋友之间的冲突等。通过这样的对话,孩子不仅能够锻炼表达能力,还能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

此外,父母还可以鼓励孩子参与家务劳动,如一起制定家庭预算、规划家庭活动等,这些都能帮助孩子锻炼决策能力和责任感。

三、多元化思维的培养

为了培养孩子的多元化思维,父母可以采用“一题多解”、“一字多组”、“一题多文”的练习方式。例如,让孩子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同一道数学题,或者用不同的词语组成句子,这样的训练可以打破孩子思维的局限性,促使他们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

此外,父母还可以鼓励孩子参与辩论、模拟法庭等活动,这些活动要求孩子从不同的立场出发,思考和表达观点,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四、突破思维定势,培养创造能力

思维定势有时会成为孩子解决问题的障碍。父母应该引导孩子意识到这一点,并鼓励他们尝试新的思维方式。例如,当孩子遇到难题时,可以启发他们从相反的角度、或者结合其他领域的知识来寻找解决方案。

此外,父母还可以通过游戏和活动来锻炼孩子的发散思维,如拼图、积木、科学实验等,这些活动可以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帮助他们形成创新思维。

五、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为了支持孩子的思维发展,父母应该为他们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包括书籍、杂志、网络资源等。鼓励孩子阅读各种类型的书籍,不仅可以拓宽他们的知识面,还能帮助他们理解不同的观点和思想。此外,父母还可以带孩子参观博物馆、艺术展览,或者参加各种兴趣班和夏令营,这些活动能够激发孩子的好奇心,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

六、鼓励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应该鼓励孩子独立思考,并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意味着要让孩子学会自己设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并在遇到困难时自己寻找解决方案。父母可以扮演指导者的角色,提供必要的支持和鼓励,但不要过度干预孩子的学习过程。

通过这种方式,孩子能够学会自我管理和自我激励,这对于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发展都是非常宝贵的。

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过程,需要父母耐心地引导和支持。通过激发好奇心、日常生活中的思维训练、多元化思维的培养、突破思维定势以及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父母可以为孩子创造一个有利于思维发展的环境。同时,鼓励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可以帮助孩子形成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

记住,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因此,在培养思维能力的过程中,父母需要根据孩子的兴趣和特点,量身定制适合他们的教育方法。

篇4:提升儿童思维能力

在教育的旅途中,我们常常追求孩子的技能和知识的积累,却往往忽视了思维习惯的培养。黄全愈博士的经历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当他的儿子在美国表现出惊人的绘画天赋时,黄博士意识到,传统的教育模式可能正在扼杀孩子的创造力。这个故事不仅是一个家庭的教育经验,更是对当前教育体系的一次深刻反思。

黄博士的儿子在3岁时就能画出布局协调、浓淡有致的国画,这无疑是一个惊人的成就。然而,当儿子到了美国,面对不教绘画技巧的教育方式时,他却感到困惑和挫败。美国的教育更注重启发式教学,鼓励孩子自由表达,但这与黄博士儿子的习惯和期望大相径庭。

他习惯了模仿和再现,面对没有既定框架的创作任务时,他感到无从下手。

黄博士意识到,儿子的问题在于缺乏发散思维的能力。发散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它鼓励人们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寻找不同的解决方案。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孩子往往被要求模仿和遵循固定的模式,这种模式虽然可以让孩子掌握基础技能,但却限制了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为了培养孩子的发散思维,黄博士提出了一系列建议。首先,父母应该鼓励孩子多提思路,不要过于重视答案的正确性,而是要注重启发孩子思考问题的不同角度。其次,对于作文题目,应该要求孩子列出多个提纲,这样可以帮助孩子更积极地思考,并在考试时迅速选择最佳的写作方案。

此外,家长应该鼓励孩子的奇思异想,不要嘲笑或打压他们的创意,而是要给予积极的反馈和奖励。

在家中设立“创意奖”是一个很好的做法,这样可以激励孩子提出与众不同的想法,并让他们意识到创新的价值。父母还可以与孩子一起进行思维比赛,通过趣味性的活动来提高孩子的思维活跃性,并逐渐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习惯。

此外,《脑筋急转弯》等书籍也可以成为家庭娱乐的一部分,通过这些游戏,孩子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锻炼发散思维的能力。

培养孩子的发散思维习惯和创新能力是现代教育的重要任务。父母和教师应该意识到,创造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可以通过培养和训练来发展的。通过鼓励孩子多角度思考问题,提供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以及奖励他们的创意和努力,我们可以帮助他们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挑战。

篇5:提升儿童思维能力

小孩子的理解能力与逻辑思维是如何被培养的?其实不难,只需要学好以下几门课程即可。

课程一:语文

1、理解问题和表达思想

学语文不是为了一点儿简单的文采,是要理解问题和表达思想。很多人讲东西讲不清楚,不仅是学生讲不清楚,很多老师讲课也讲不清楚。因为他们的语文太差了,不善于把自己的想法用合适的语言对合适的观众表达出来。

我们在职场中要做职业化的人,可是好多工程师写邮件写不明白,讲半天自己的意思也讲不清楚,这样会给别人的感觉是:这个人不职业化,希望我做什么,半天说不清楚。相比而言,美国人起草的一份比较正式的邮件信函,就能写得清清楚楚。

2、语文是职业化的基本训练

语文是你成为一个职业化的人必须具备的素质,把一个东西写清楚,正式地告诉他人,这就是一个职业化的训练。

我们都希望我们找的会计师、律师、医生等是个职业化的人,而不是业余的,如果你的语文不好,永远给别人一种业余的印象。

3、语文是进入上流社会的敲门砖

如果看一些美国原版电影你会发现,黑人说话就是这样的(模仿)。比如,在公对公的对话中,一个律师说话用词是不一样的,黑人就有一些“哈哈哈”的语言,不同阶层用词是完全不一样的。

学好语文是你说出来的话、用的词,能够达意准确。有的人为什么叫他“土豪”?因为他说来说去就是那些基本词汇,完全没有文采,这是语文的重要性。比如,很多人表达好就会一个词——好,没了。有些时候你都不知道他说好是真的好,还是他知道这件事了。

这也是语文的作用,你想进阶,往上走,语文必须好。高等教育在最早的时候,像哈佛、耶鲁这些大学只教拉丁文,为什么?三个原因:

读懂拉丁文的《圣经》。

那时的学术语言是拉丁文,就是要训练你做事的职业化。

你学会拉丁文,就学会了上流社会的语言。就像中国过去的读书人得会文言文一样:白话文早就有了,但只有读书人会写文言文,文言文就是你进入更高阶层的敲门砖。

课程二:数学

数学的重要性在于它培养科学的常识和基本的素养,讲究逻辑和方法。每一种解决数学题的法,都是可以用于工作和创业。当你遇到一个不会解决的问题,以前那些解数学题的逻辑全都用得上。

为什么很多人学不好、考不好数学?有一天,我女儿有些数学题做不出来。我把我自己的成绩单拿来看,我高中的数学平均99分,就是期中期末考试加起来平均分99分。后来我就在想,我俩在学数学上到底有什么差别:

1、读题。很多人题就读错了,或者是没读懂。那这是语文的问题,说白了数学不好是因为你的语文不好,这个因素占了三分之一。

2、基础知识。你真得学会一些数学知识,否则肯定不会做题。比如说勾股定理你不知道,好多几何题就都不会做。老师天天让你做练习题,只能帮助你解决基础知识的问题。

3、逻辑。把题读懂了,从已知到未知,读懂题就是知道自己现在的位置在哪儿,未来要去哪儿。分析和逻辑就是找到这条路,基本知识是你的工具。你的逻辑就是这条道路,你得自己学会把它走通了。

学好数学就是这三条,很遗憾,大部分人学数学只知道学第二条。仔细想想,数学竞赛题做不出来,并不是老师教得不好,老师把第二条全教给你了,关键是你题也没读懂,也没找到逻辑。

课程三:历史

中国老说以史为鉴,这件事其实不容易。真要是有以史为鉴,当年司马光写《资治通鉴》就是为了以史为鉴,让皇帝们不要做荒唐事,司马光之后的昏君照样数不胜数,比明君不知道多多少,所以为什么不能简单地以史为鉴呢?因为条件是在变化的,什么事都是在变化的。

举个例子,大家知道明朝的土木堡之变吧?就是明英宗去打蒙古,被人围在土木堡了,全军覆没,蒙古人就打到了北京城下,你说怎么办?当时大家说逃吧,于谦就说要坚守,结果一仗不但把蒙古人打败了,把明朝救了,而且从此蒙古的部落就完蛋了。

到了崇祯皇帝,他也这么干,李自成快打来了,说逃吧?不行,不能逃,要守,结果自己到梅山上吊死了。情况看上去差不多,以史为鉴并没有用,因为条件变了。

那学历史是为了什么呢?主要是这么几件事:

美国老师说最好把历史当做研究。那么怎么学历史才是做研究呢?就是给你一个问题,你把这个问题给解决掉,你自己去找一些证据,发表你的观点、证实你的观点,这就是做研究。比如,华盛顿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抄历史书是没用的,他是美国的国父,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等等,而且搞民主政治,那些都不是你研究的成果。

你要写这个,在美国的历史课是会不及格的。你可以说他是一个英雄,有什么什么证据,可以。你也可以说他就是一个白人奴隶主,也可以,只要你有证据。没有绝对的对和错,只有研究做得好和不好,所以历史是可以培养做研究的。

历史是美国的第二写作课。因为你做完研究后,还要写一个十页纸的报告(初三的学生),你自己要到图书馆查资料,要有自己的观点,结论还要和前提、论据能够自洽。历史没有绝对的对与错,但是有好与坏。这是历史训练你做研究。了解过去有助于我们变成一个更好的人。这个有点儿像我们中国说的以史为鉴。

因为历史是在一个很长的时间线看问题的,从历史出发,你有可能了解未来。

我在写《智能时代》时就讲,你了解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会造成什么结果,你发现第二次工业革命造成了一模一样的结果,第三次照样也是一模一样的结果,你就能知道第四次智能革命的时候,会发生什么。你不想成为被淘汰的人,应该怎么做就很清楚了,这就是能知道未来,让自己处于更优势的位置上。

中国人研究历史和美国人有一个很大的差别,中国人一般会分析一件事的真相,就是进行考古发现,当年光绪皇帝就是给毒死的,这个很重要,这是真相。当年朱允桑明朝的建文帝)就是没死,不知道跑道哪儿去了,研究出这个结论就是为了发表论文的。

回想到我刚才一开始说的,学习语文有什么好处,你把语文放到所有的学科里看有什么好处。语文你去年什么水平、今年什么水平?从长远来看学语文有什么好处?这样的思路是很重要的。

学历史你还会了解世界的多样性,会变得更包容。学了历史,你才知道这个世界是多样化的,并不像我们周围的生活这么简单。

课程四:科学

什么是科学的素养?今天看到很多说法,就是我们信仰科学,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科学从来不是信仰,科学是怀疑,宗教才是信仰。你说信仰科学,那是宗教,不是科学。科学是要不断被证伪的,今天看上去正确的结论,明天可能就会过时了。

但是你不能瞎怀疑,有时候我们在海外的时候讽刺一些人逢中必反,凡是中国人说的话他就一定要反,有些美国人是这样的,这种就是瞎怀疑,科学不是这样子的。

科学是说这个真理成立是有条件的,研究科学就要看在环境变化的时候,或者说过去对条件不够了解的时候,得到的结论在更大的范围内、更广的范围内是否还成立。

比如,过去是生活在比较慢速度的环境下的,自然觉得牛顿定律是千真万确的事,当你到了光速的时候,发现好像牛顿定律不成立了,这就是环境变化产生的变化。

最早的时候德国有一个化学家发明了两种药:阿司匹林和海洛因。这是一个人发明的,拜耳公司的。刚开始的时候海洛因是个不得了的药,为什么呢?它可以让人戒掉吗啡,后来发现它的危害比吗啡还大。

刚开始出现阿司匹林的时候,大家说这是一个坏得不得了的药,因为它的副作用太大,后来把它做成了肠溶片,不要在胃里溶解,到肠子里溶解就没事了。

所以,原来觉得很正确的事,换一个新的环境,就会有新的认知,科学就是这样不断地在进步的。

科学不是迷信,不是说某一个院士说的就一定是正确的。你要依照一定的方法来得到这个结论,这是你学科学的目的,学会了这套方法,可以使你成为一个不迷信的人、一个理性的人。

篇6:提升儿童思维能力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好奇宝宝,他们会给父母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怎么回答孩子提出的问题,这是个大学问。

  甜甜问妈妈:“为什么您总是妈妈,我总是女儿呀?我就不能当你的妈妈吗?”甜甜妈妈说:“那不行。妈妈就是妈妈,女儿就是女儿。”甜甜问:“为什么?”妈妈想了半天,回答说:“因为我和你爸爸结婚生了你,所以你是女儿。”甜甜说:“那我要和爸爸结婚,不就能当你妈妈了吗?”甜甜爸爸插嘴说:“打住!打住,等你长大了,就明白了。”看父母如此弩钝,甜甜只好自己宣布答案:“我明白了。是你跟姥姥商量好了,生出我来当女儿,生出你来当妈妈。”

  对于甜甜的发问和追问,甜甜父母采取了正确的态度。有些家长遇到此类情况,或者置之不理,或者哈哈大笑,或者简单敷衍,或者大发脾气,这些态度都是错误的。置之不理会挫伤孩子的好奇心,哈哈大笑会使孩子莫名其妙,简单敷衍会使孩子有不被尊重的感觉,大发脾气则会使孩子觉得自己是犯了什么错误。甜甜父母耐心细致地为孩子做了解释,虽然甜甜最后并没有弄明白,但是她的好奇心得到了尊重,思维和表达能力得到了训练,这样的教育,总的说来是成功的。

  那么,能不能做得更好一点呢?

  我要是甜甜的妈妈,会这样对她说:“我是你姥姥的女儿,你是我的女儿,因为我是你姥姥生的,你是我生的。我生了你,所以我是你妈妈,你姥姥生了我,所以你姥姥是我妈妈。等你长大了,生了孩子,你就是他的妈妈,我呢,就成了他的姥姥了。明白吗?”这样说孩子还可能似懂非懂,但是对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是有好处的。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儿童的时间观念只有现在,没有过去和未来,看来真是这样。在甜甜的心目中,她和爸爸妈妈姥姥是生活在一个固定的横坐标上,只要互换位置,就能互换角色,她不懂得各人的位置还受纵坐标的限制,这个纵坐标就是时间。甜甜提出这个问题,正是对她进行时间观念教育的好机会,不可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