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的观察力

  • 父母宝典
  • 2024-08-16
篇1:培养孩子的观察力

  你是不是位细心的父母?你有没有总结出孩子观察事物的一些特点?把你的心得和我们的介绍对照一下吧!

  1、幼儿喜欢观察活的、动的物体,不喜欢观察静的物体。如孩子喜欢看小鸡吃米、小猫玩球、小狗打架、小金鱼游泳……而对于静态的图画不喜欢去观察。

  2、喜欢观察颜色鲜艳的东西,如孔雀开屏、花园里的鲜花等,不喜欢看颜色单调的水墨画。

  3、喜欢看大而清晰的物体图像,不喜欢看小而模糊的东西。

  4、位置明显的物体容易被观察。如墙上挂的、桌上摆的、床上放的、身上穿的……位置不明显的,容易被忽略。

  5、物体的开头容易被观察,其他特征容易被忽略。例如,一堆物品中,孩子容易将形状相同的物品归为一类。

  6、差别大的物体容易被观察出来,差别小的物体,常常观察不到。

  敏锐的观察力,是想象力、创造力的源泉,对于孩子今后的智力发展十分重要,家长们可要抓紧喔!

  我们推荐的培养观察能力的最佳方法是:孩子看见什么,听见什么,触摸什么就应告诉他什么,用简短、清晰的语言说出事物的名称。例如:认各种玩具、餐具、家具、小动物等,从孩子感觉事物开始,使他认识的东西越多越好。

  只要能引起孩子的注意,衣食住行、鸟兽虫鱼、花草树木、日月星辰、砖瓦沙石,甚至生老病死都应当教,使他们认识的事物越来越多,表象越来越丰富,好奇心和求知欲越来越强。

  在培养孩子观察力时,父母应注意多提问题,有意识引导孩子去观察那些容易被忽略的方面,使孩子的观察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篇2:培养孩子的观察力

“处处留心皆学问”,这句古训简洁而深刻地揭示了观察力的重要性。观察力不仅是孩子认识世界的起点,也是他们丰富精神世界、激发内在潜能的关键。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培养其观察力是父母和教育者不可忽视的责任。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探讨如何有效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

一、明确观察的目的

观察应当是有目的的行为,而不是漫无目的的随意观看。父母可以引导孩子提出问题,设定观察的目标,这样可以帮助孩子更有针对性地去观察事物,从而提高观察的效率和深度。例如,带孩子去动物园时,可以让他们观察不同动物的特征、习性,并记录下自己的发现,这样不仅能增强孩子的观察力,还能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精神。

二、有步骤地观察

观察前,应确保孩子具备一定的背景知识,这有助于他们更准确地理解和分析观察对象。同时,教导孩子按照一定的顺序和系统进行观察,这样可以避免遗漏重要信息。父母可以鼓励孩子使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这样的多感官体验能够帮助孩子更全面地了解被观察对象。

三、保持好奇心

好奇心是孩子观察世界的内在驱动力。父母应该鼓励孩子对周围的事物保持好奇心,并引导他们提出问题,思考那些看似平凡的现象背后可能隐藏的奥秘。历史上,许多伟大的发现都是源于观察者对日常现象的好奇和探究。例如,科学家魏格纳通过观察世界地图,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这一学说对地质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将观察与知识相结合

观察不仅仅是感知,更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父母可以鼓励孩子将观察到的现象与已有的知识相结合,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这样可以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使他们不仅能够观察到表面现象,还能理解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

培养孩子的观察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父母耐心地引导和鼓励。通过上述方法的实践,孩子的观察力将得到显著提升,这将为他们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3:培养孩子的观察力

  孩子的眼睛总是很好奇,对很多事物的观察力也很强。说话、走路无一不是通过好奇的观察得来。但是,当孩子进入到学校之后,爸爸妈妈开始为孩子的成绩而心烦,不知道为什么孩子总是不能够表现出众,于是开始担心孩子是不是不如别人聪明?

  其实,观察力是孩子智慧的门户。科学研究告诉我们,人的大脑所获得的信息,有80%-90%是通过眼睛和耳朵吸收进来的。因此,有人说:观察是智力活动的门户。任何一个人,如果没有较强的观察力,他的智力很难达到高水平。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说过:“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观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在中人之上。”俄国生物学家巴甫洛夫在他实验室的墙上,写着醒目的六个大字:“观察,观察,观察!”

  观察力是什么呢?是指人通过眼、耳、鼻、舌、身感知客观事物的能力。观察,是人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感知活动,不是盲目的、随意的。人学习知识的过程,从观察开始。

  要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发展他的智力,不提高他的观察力是不行的。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曾经明确指出,学生学习成绩落后的原因纵然是复杂的,但普遍的特点之一是观察力差。

  提高孩子的观察力,既是教师的任务,也是父母的任务。父母应该怎样做呢?

  1、指导孩子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明确观察目的。

  在家里或外出,可以随时确定一种观察对象,进行有目的的观察。比如,观察一件工艺品的形态、颜色、特点、制作水平;观察做饭、做菜的全过程;观察山水、树木、花草;观察一座建筑……为了提高观察效果,还可以边观察边用语言描述。父母与孩子还可以互相评议,看看观察得仔细不仔细,描述得逼真不逼真。如能经常这样做,定会提高孩子的观察力。

  明确观察目的,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教育孩子在心里树立观察的意识,认清观察对于发展自身智能的好处;另一层是教育孩子在观察任何事物时,都要有明确的目的,即观察什么,为什么观察。

  2、培养孩子有计划地观察事物。

  观察活动有内容繁简、范围大小、时间长短的分别,但都需要有计划地进行。没有计划,效果不好,不利于提高观察的能力。观察有计划,是指在观察活动开始之前,先定好观察的目的。多少米,怎么淘,放多少水,大火烧多长时间,小火焖多长时间。先是观察父母怎样做,然后自己一边学着帮,一边观察。学会了做饭,也提高了观察力。

  有的父母支持、鼓励孩子自己种一盆花或其他植物,每天观察其变化,有的还写观察日记,不断给以指导。这样的观察活动,既有兴趣,又有丰富的内容,效果很好。

  3、指导孩子学会观察的方法。

  古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会获得不同的信息和感受。因此观察事物必须掌握不同的方法。

  常用的观察方法有:全面观察和重点观察;在自然状态下观察和实验中观察;长期观察,短期观察,定期观察;正面观察和侧面观察;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解剖(或分解)观察,比较观察;有记录观察和无记录观察,等等。观察不同的对象,出于不同的目的,应事先考虑用什么样的观察方法。有时候,需要几种方法配合使用。

  4、指导孩子遵循感知规律进行观察。

  观察事物是为了认识事物,感知是认识的第一步。而感知是有规律的,应该遵循规律去进行观察。

  强度律:观察的对象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观察得清晰、准确。因此,在观察前,对有可能提高强度的事物,应采取措施提高其强度。比如,观察人的肌肉,绷紧时看得最清楚;观察蒸气的特点,水壶里的水要满到一定程度,效果才好。

  差异律:被观察的对象与背景反差越大,观察效果越好。因此,要设法增加观察对象与背景之间的差异。比如,观察一种昆虫的形态、颜色,把它放在反差大的纸上,效果就会好。

  对比律:两个显著不同甚至对立的事物容易观察,因而在观察中把具有对比意义的材料放在一起观察效果好。比如,两种不同的苹果放在一起,比较形状、颜色、大小,再通过品尝比较味道。

  活动律:运动中的对象容易吸引人的注意,运动中的情况与静止状态有所不同。因此,观察某些事物,既观察静止的情况,又要看活动中的情况。比如,观察一个人,就应将静止状态与活动状态结合起来观察。

  组合律:把有关联的事物组合起来观察,既能把握整体情况,又能把握具体情况。比如观察一间房屋的布置,观察一个人的服饰就应该组合起来观察。

  协同律:观察任何事物都需要人的不同感官的协同配合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篇4:培养孩子的观察力

  孩子眼睛好、听觉灵敏,观察力就一定很强?不一定。观察力并不是如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其实,它是在综合了视觉能力、听觉能力、触觉和嗅觉能力、方位和距离知觉能力、图形辨别能力、认识时间能力等多种能力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并且它也是形成智力的重要因素和智力发展的基础。

  由此可见,培养孩子的这项能力非常重要,一般父母可按照以下七个步骤进行。

  第一步:从保护感觉器官开始

  大脑所获得的信息,有80%-90%是通过视觉、听觉输入大脑的。因此,训练孩子的观察力,要从保护感觉器官开始,尤其以眼睛的保护最为重要。如果任由宝宝在电视机前一连呆上几个小时,对眼睛是非常不利的。

  第二步:感觉训练全方位展开视觉

  1、带宝宝到大自然中多看美丽的风景;

  2、把房间布置得色彩柔和而又漂亮。

  1、让宝宝多听些动人的音乐;

  2、每天父母和宝宝对话多一些。

  触觉

  1、给宝宝洗澡时,用不同柔软度的刷子摩擦宝宝的身体。

  2、把宝宝包在床单里做大摇船的游戏,会使宝宝的平衡能力、方位和距离知觉能力得到培养。

  第三步:提醒和肯定宝宝的观察

  宝宝最初的观察活动,是无意识的。如果这时能得到你的肯定,他的观察行为就会得到强化。

  比如:你带宝宝到街心花园玩耍,宝宝在草地上发现许多好玩的东西,他的眼前有:绿绿的草、几朵小花、一小堆土、一群蚂蚁,还有一个满脸皱纹的老大妈。这个时候,宝宝可能会兴奋地扭来扭去,欢快地叫起来!你就可以问他:宝宝,你在看小蚂蚁吗?小蚂蚁好可爱啊!对小蚂蚁的强化,就有可能使宝宝的注意力集中在蚂蚁上更多的时间,增加注意的深度,观察得更认真、更细致。

  第四步:引导宝宝进行有序观察

  当你和宝宝在看一本大开本的图画书时,宝宝看到鲜艳的图片很开心,但他往往一眼看过去就着急地想翻到第二面看有什么更新鲜的。这个时候,需要妈妈细心地指引他注意:画书上左边有什么?右边有什么?大的是什么?小的是什么?藏在房子后露出一条尾巴的是什么?引导宝宝注意到局部和整体。

  第五步:培养宝宝观察的多感官化

  买菜回来,你不妨拿出一棵小菜给宝宝玩耍,让他仔细摸一模、看一看、尝一尝、嗅一嗅、举一举、折一折。其实,宝宝天生就是个能运用各种感官去探索新事物的小天才。

  第六步:给宝宝一份意外的惊喜

  只要父母肯动脑筋,就给宝宝的观察增加神奇的乐趣!小宝宝都喜欢玩躲猫猫的游戏。每当爸爸妈妈从一块毛毯后面探出头来说“喵!”宝宝总是开心地大叫。所以,在引导宝宝观察时,给宝宝一份意外的惊喜是增强宝宝观察力的好方法。宝宝观察色块时,当他发现一只藏在色彩中的小狗轮廓,他会从中体会到发现的快乐,从而能够长时间津津有味地进行观察活动。

  但是,父母切记:不要给宝宝“观察的成果”以外的奖励,因为,那样反而会影响宝宝喜欢观察这一爱好的培养。

  第七步:让我们一起观察吧

  爸爸妈妈如果和宝宝一起观察,那是再好不过的事了。但是宝宝眼睛移动的速度、注意的转移、注意的宽度是不如爸爸妈妈的,如果爸爸妈妈捷足先登,一下子就把东西看好看准了,然后开始指导,这不但会影响宝宝观察的兴致,也剥夺了宝宝观察的权利。如果你要做宝宝观察的伙伴,最重要的是:留一点时间和空间给宝宝,面对观察对象,让宝宝仔细地看一看,从中得到快乐。

  宝宝聪明可爱,自然是每位爸爸妈妈的希望。但是你知道吗,聪明宝宝是可以“订做”的,如果你在宝宝的日常饮食、运动和教育上早做规划、多加注意,就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轻轻松松,打造一个健康聪明的宝贝儿。

篇5:培养孩子的观察力

  观察能力,在心理学中属于知觉发展的范畴。观察活动的特点是有意义、有计划地去注意某一件事物。是较持久的知觉,也是知觉的最高级的表现形式。

  为了培养儿童的观察能力,家长要在辅导作业时,有竟识地引导和训练儿童认真、仔细地去观察,启发他观察的目的性。比如,要解一道算术题,就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较为持久地去观察那些与这道题有关的数字、公式。要抄课文,就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去观察每个字是怎样写的。总之,要启发、提示孩子在做任何一件事之前,都要先认真观察。儿童的观察能力,是成功地完成学习任务的保证。

  为了培养儿童的观察能力,家长还可以经常拿一些画有大象、熊猫等图画要求儿童仔细观察,并提示儿童:“大象是什么颜色?眼睛、耳朵是样子?鼻子是什么样子的?”儿童在这种提示下,学会有目的的认真观察,从学会观察并能区分大象和熊猫的形象到能够观察老师在课堂上所讲授的黑板上和书本里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