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的心理健康

  • 家教心得
  • 2024-07-28
篇1:培养孩子的心理健康

  孩子的很多心理问题都源于12岁之前父母对子女的抚养方式

  一般而言,孩子出现行为问题或心理问题如:逃学、撒谎、网瘾、顶撞父母、离家出走、动辄自杀、还有打架伤害、参与抢劫等“发病期”多在12岁前后至18岁前后。但是,这一年龄段的行为问题和相关的心理问题都源于12岁之前,而且源于父母对孩子的抚养方式。心理问题的持续积压使孩子在叛逆期爆发出来。

  在做父母之前您是否想过下列问题

  你是否有足够的时间来陪伴孩子成长?

  你是否有足够的耐心来陪伴孩子?

  你是否知道孩子需要什么样的“心理抚养”?

  因为,现代社会你不教育,电视、网络会教育他(她),当你发现孩子身上出现种种“毛病”时,你再行动已晚——心理成长有关键期、敏感期。

  人有多种能力、多种情感,作为家长不能只注重”智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孩子的情绪、忽视孩子自我的表达、忽视孩子的独立性、观察力、想象力等等。

  孩子在依恋期里,最需要的就是父母的陪伴

  心理学研究发现,若是人在生命早期长期没有得到这种依恋的满足,就容易产生不满足感、从而产生烦躁、敏感、神经质等性格障碍。所以,专家建议,对于3岁以下的婴幼儿(尤其是1岁以内),应该保证1-2个固定的抚养人,而不应该总在变换照看者。

  鉴此,需要所有的父母明白:在准备怀孕、准备养育孩子时,一定要做好思想准备,在孩子出生后的第一年不管如何辛苦,一定要自己多带孩子!不要让孩子离开你,尤其是初生的第一年!

孩子言语发育需要爱的“唠叨”

  孩子幼小的时候(尤其1岁半之内)只有物质抚养是不够的,不管他是否有反应,也不管他能否听懂,抚养人在用照顾表达爱的时候还一定要多唠叨些……让他(她)耳边留下妈妈的细语,父亲低沉的音质,因为这时所有的唠叨声音都和你们照顾他(她)并让他(她)产生满足而形成的快乐记忆相联系。那是他(她)今后不需要理由而爱你们、恋你们的基础之一:熟悉的声音……

  在孩子六岁前对他说“不!”

  父母的养育之爱要有知性,不要给孩子一种误读的可能。那么,如何对年幼的孩子“说不”呢?方法是:

  第一,选择孩子早期表现出任性的时间,一般应该在3-5岁。

  第二,“说不”的环境要讲究,要让孩子单独面对你,而不要让他在众人面前、或在其他亲属而前面对你。

  第三,初次这样做,孩子可能会继续哭……,这时父母一不要打他,二不要骂他,三不要在这时给他讲道理,因为他还小,很多言语还不太明白;

  第四、不要走开,因为要让他一直感受你不让步的态度。

  孩子从依恋期逐渐走向独立需要一定的过渡期,3岁上幼儿园就是一个最好的过渡点,妈妈其实从2岁开始逐步导入独立的概念给孩子是比较科学的。

  孩子处在依恋期时间久了,很容易出现“任性”的小脾气,很多妈妈在孩子3岁后,仍然“放纵”孩子的这种“任性”,这会使孩子变得比较“调皮讨厌”,家长们一定要在孩子慢慢懂事时,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教会孩子自己尝试,教会孩子自主承担责任,因为这些习惯与性格养成将会影响孩子一生。

篇2:培养孩子的心理健康

父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引路人,他们的教育方式和关怀程度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有着深远的影响。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每个孩子都需要被关注和理解,而不是简单地被期望去独立。家长的忽视或不正确的教育方式可能导致孩子长大后出现依赖性强、攻击性高等心理问题。

因此,家长应该如何教育孩子,以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呢?

根据《健康时报》的报道,以下是一些建议:

1. 理解独立性的培养需要关注和引导:家长不应该固守“不管”孩子的策略,认为这样就能培养他们的独立性。长期忽视孩子的成长需求不仅不能帮助他们真正独立,反而可能对他们的心理造成伤害。相反,家长应该积极参与到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给予他们适当的指导和支持,以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尊重孩子的个性和选择:家长不应该简单地对孩子说“这样不好,就那样”或者“那样不行,那么就这样”。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他们的需求和选择也各不相同。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个性和选择,并与他们进行积极的沟通,帮助他们理解不同行为的后果,而不是简单地命令他们。

3. 给予适度的关爱和支持:孩子的成长需要适度的关爱和支持,而不是被期待去立即独立。家长应该理解孩子的内心需求,包括对关爱的渴望和对安全的需要。这种理解和支持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和安全感,从而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

4. 培养良好的沟通和情感连接:家长应该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倾听他们的想法和感受,并与他们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情感。这种情感连接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自己,表达自己,并学会处理人际关系。

5. 鼓励孩子参与决策和承担责任: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参与家庭决策,并让他们承担一定的责任。这样可以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决策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增强他们的自我认同感和自信心。

培养孩子的心理健康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需要家长的理解、关爱和支持。家长应该积极参与到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给予他们适当的指导和支持,以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和心理韧性。通过关注孩子的内心需求,建立良好的沟通和情感连接,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发展健康的心理状态,为他们的成长和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

篇3:培养孩子的心理健康

   心理学家普遍认为,儿童时期是培养健康心理的黄金时代,各种习惯和行为模式都在这个时期奠定基础,如果此时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卫生,对孩子以后的发展会造成不利的影响。为此,内蒙古心理卫生协会专家提醒,培养儿童心理健康,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不要过分关心

  孩子。这样做容易使孩子过度地以自我为中心,认为人人都应该尊重他,结果成为自高自大的人。

  二、不要贿赂孩子。要让孩子从小知道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不尽义务不能享受权利。

  三、不要太亲近孩子。应该鼓励孩子同同龄人一起生活、学习、玩耍,这样才能学会与人相处的方法。

  四、不要勉强孩子做一些不能胜任的事情。孩子的自信心多半是由做事成功而来,强迫他们做力所不能及的事情,只会打击他们的自信心。

  五、不要对孩子太严厉、苛求甚至打骂。这样会使孩子养成自卑、胆怯、逃避等不健康心理,或导致反抗、残暴、说谎离家出走等异常行为。

  六、不要欺骗和无谓的恐吓孩子。吓唬孩子会丧失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性。

  七、不要在小伙伴面前当众批评或嘲笑孩子。这样会造成孩子怀恨和害羞的心理,损害孩子的自尊心。

  八、不要过分夸奖孩子。孩子做事取得了成绩,略表赞许即可,过分夸赞会使孩子沾染沽名钓誉的不良心理。

  九、不要对孩子喜怒无常。这样会使孩子敏感多疑、情绪不稳、胆小畏缩。

  十、要帮助孩子去分析他所处的环境。帮助孩子解决困难,而不是代替他们解决困难。应教会孩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篇4:培养孩子的心理健康

篇4:培养孩子的心理健康

  随着孩子的功课的增加,如果不能很好进行掌握管理,势必造成生活学习的紊乱,增加了孩子的生活学习压力。下面我从四个方面 谈一些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

  1.心理压力

  如今,心理医生、心理老师逐渐被大家接受,哪怕是偏远地区的学校,也有了心理老师,说明学生的心理问题已经引起的广泛关注。

  相比之下,孩子在家里的心理问题,却没有引起父母们的重视。学校是专业教育机构,我们的家庭教育必须时刻关注学校教育的变革,跟上时代的发展,不能闭门造车,搞家庭作坊式的教育。

  孩子的心理压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害怕

  这种症状主要出现在吼叫式的家庭教育方式的家庭。因为害怕,孩子的性格一般比较内向,缺乏自信。面对父母的情绪失控,孩子的第一反应是保护自己,如沉默、抵抗、哭泣等。

  (2)说谎

  孩子最初的说谎,主要是因为学习退步、或做错了某事,害怕受到老师和家长的责备,而以说谎的方式来保护自己,是焦虑的一种表现形式。

  家长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孩子就会逐渐养成说谎的习惯,时间长了,就不好改掉了。

  此外,父母是孩子的榜样。在孩子面前,父母要以身作则,不说谎,说话算数,答应孩子的事情一定要兑现承诺。

  2.心理解压

  首先,父母要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孩子有什么心理上的压力,比如考试没考好,被批评,和同学争吵,丢东西,被同学嘲笑,感到孤立自卑等。

  其次,父母要帮助孩子面对压力和恐惧。因为孩子没有经历过,所以会产生压力和恐惧。父母要告诉孩子,压力是人生经常遇到的一种心理活动,要积极面对。可以通过转移孩子注意力的方式,缓解孩子的心理压力。

  比如,我周末经常带孩子去看电影,到广场放风筝,去表姐家玩耍,和同学聚会,一起做手工等。在辛苦地上了一个星期的课之后,适当的放松是非常有必要的。

  最后,和孩子一起分享自己的经验,也是一种不错的方式。大部分孩子在小的时候,都依恋母亲。所以,母亲可以和孩子介绍,当初自己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是如何应对的,结果是怎样的,这样,孩子就有了学习的榜样,压力就慢慢地缓解了。

篇5:培养孩子的心理健康

篇5:培养孩子的心理健康

  如何培养心理健康、素质全面的孩子?这除了靠家长的物质支持外,还要家长从人格、尊严等方面给孩子足够的尊重。孩子心理学家认为,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教育孩子的方法,对孩子的自尊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因此,父母多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掌握正确教育孩子的知识和方法,将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自尊。这些方法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点。

  一、关心和爱抚孩子

  多给他们一些微笑,多对他们的所作所为感兴趣。对他们的任何努力和成功都给予赞扬和鼓励,即使这种努力和成功是微不足道的。当他们学习或练习的时候,要允许他们犯错误,刚开始时也许做得并不好,但不要去指责他们,不要用成年人的标准去要求他们。当他们说“我不行”或“我做不了”时,要鼓励他们试一试再来一次,千万不要为了节省时间或缺乏耐心而半途而废。否则,一旦他们养成了做什么事都半途而废的不良习惯,那么,他们将永远不会体验到成就感,他们的自尊也会逐渐降低。

  二、让孩子学会独立、自主

  尊重他们的各种需要,尊重他们的兴趣和爱好,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遇事多跟他们商量,多听他们的意见,允许他们自己做选择和决定,容忍孩子有与父母不同的见解。放手让孩子接触社会生活,让他们在社会生活中经受磨练,增长才干,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三、让孩子感到快乐

  给他们提供游戏的时间、场所和玩具,对他们的爱好给予鼓励和支持。虽然孩子入学后,其主导活动是学习,但游戏仍然是他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方面。有些父母存在着一种误区,总认为游戏会浪费时间,会耽误孩子的学习,中国也有“玩物丧志”的古训,其实不然。因为游戏不仅可以给孩子带来快乐,而且可以使他们在快乐中增强体能,增长知识,提高自尊。

  四、正确对待孩子的学习成绩

  成就感,或者说成败体验,是影响学生自尊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学生经常体验到成功,那么,他的自尊将会提高;相反,如果经常体验失败,那么,他的自尊将会降低。作为学生,这种成败体验主要来源于学习成绩。但是,对于每个学生来说,并不都是学习成绩好、考试分数高,就一定体验到成功。是体验到成功,还是体验到失败,还取决于学生对考试成绩的态度。因此,父母应该告诉孩子,只要平时上课用心听讲,学习认真、努力,考试正常发挥,无论最后考试得多少分,只要比以前进步了,就都应该感到满意。

  五、给孩子留面子

  父母不要当着别人的面打孩子或训斥孩子,不要当着别人的面唠叨孩子曾经说过的话或做过的事,使孩子感到难堪。

  六、做孩子的朋友

  积极参与孩子的业余爱好活动,给孩子买些他们喜欢的书,安排他们去夏令营或参加俱乐部等,尽量使孩子的生活有意义和丰富多彩。

  总之是要家长给孩子足够的支持和关爱,把孩子当做成人平等地对待,这样才能培养性格完善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