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1:培养儿童的时间管理意识
大清早毫无意外的又听到楼下妈妈在连声高呼:“儿子快点儿,又要迟到了!”过了好一会儿,才听到孩子磨磨唧唧下楼的声音、妈妈斥责的声音、启动车疾驰而去的声音……是啊,从何时起,“快点儿”成为了越来越多家长的口头禅,而孩子似乎在这样一声声的催促中更加磨蹭;如此恶性循环下来,亲子关系紧张不说,孩子的逆反心理也更加严重。
其实,孩子是完全可以守时的。而这种守时的观念,也是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逐步被灌输、培养,最终成为孩子自己的一种好习惯。从此家长省心省事,孩子从容自若。
养成守时的好习惯,一定要从家长和孩子双方共同开始,并循序渐进依次进行下去:
一、从孩子方面入手:
1、当孩子开始幼儿园生活,就开始逐步由概况到具体导入时间概念
还记得我家儿子刚入幼儿园的时候,虽然他并没有体现出很多对新环境的不安与排斥,也没有我担心的那种激烈的歇斯底里般哭闹,但是每天晚上他都会不住的和我碎碎念:“妈咪,我明天不想去幼儿园。”“妈咪,明天不去幼儿园好不好?”
这个时候,我开始给他导入星期的概念。让他知道每周有七天,从周一到周五是小朋友去幼儿园、家长上班的时间;而周六和周日,是全家在一起休息玩耍的时间。很快,他就可以扳着自己的小指头数着:“再过两天就是周六了!”就这样,儿子从对时间的懵懂一无所知,到开始逐步有星期的概念,并且知道了在什么时间需要做什么事情。
随后很自然的假期的概念、上学的概念他都通过实际的经历去了解和感知。然后我又开始给他导入一年的12个月份;用诗歌来讲述春雨、夏阳、秋收和冬雪的四季变迁;以及一些特殊的日子:比如我们全家人的生日,每年都在期待的圣诞节还有春节等等,这些日子一年只有一次,是因为一年有365天,但是每一天都是不一样的。
概括的时间概念导入给孩子之后,就可以具体到每一天的时间。
我是在儿子5岁的时候送了他第一块手表。手表上面有电子显示的时间、日期还有正常的时针、分针、秒针。我们一起在大的钟表上研究这三根细细的针转动带来的变化,让他自己发现时间的变化与流失。我记得他当时有所感触的告诉我:“妈咪,我再也回不到四岁了,对吗?”这对于一个五岁的孩子来讲,已经难能可贵。他知道了时间的珍贵,知道了失去的时间是永远无法再重现,因此,在他心中就会有一个珍惜时间的概念。
渐渐的,有一些固定不变的时间就逐步渗入到儿子自己的生活,到他6岁的时候,他已经清楚的知道每天早上几点起床,几点出发去幼儿园,放学回家是几点钟,从几点钟到几点钟他应该做什么事情。
2、教给孩子管理时间的方法,并引导他逐步自我实施
孩子知道了时间的具体概念,也清楚了时间的重要性,下面就是要渐渐的引导他去有序的管理时间,有效的利用时间。
我通常都是采取倒推时间的方法来和儿子一起精确的做计划。比如他每天早上需要7点钟起床,为了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晚上就要10点钟入睡;想要10点钟入睡,就要21:30准时上床;想要准时上床就需要21:00开始洗漱;如此以来,20:40之前必须完成所有的事情;那么放学的时间是18:00,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等等,一般正常到家的时间是19:00;从19:00到20:40这一百分钟的时间,儿子需要做作业用去30分钟,再用30分钟来听英语,用20分钟弹电子琴,……就这样,我们一直倒推着时间,用简单易行的方法来灵活做计划,我一般一边计划一边给他画简单的思维导图,从这个时间点到那个时间点需要做的事情,因为他还不识字,所以我就简笔画来替代。一张图纸下来,时间清晰,儿子也看的明白。
儿子逐渐了解并掌握了这样的方法。从他6岁开始,如果有临时的活动或者安排,都是他自己来计划并主控时间的。假期里他和小朋友们之间约着玩,定到了早上9:00钟在公园见面。儿子自己拿出纸笔开始涂涂画画,并喃喃自语:想要9:00见面,就要8:40出发,就要8:10吃饭,就要7:50起床……吧啦吧啦自己忙的不亦乐乎,最后把一张画的满满的纸放在我面前:“妈咪,我们今天晚上要10点半之前睡觉哦!”
3、给孩子可以灵活掌握的时间,让他感受到守时的快乐
在教给儿子管理时间的时候,我一直提醒他要给自己留出充足的时间来应付突发事件。同时,我带着他做出的所有安排都留有可以适当调整的时间空间。比如小朋友们约着在公园玩,那么玩到什么时间就由实际情况来定就好。玩就玩的开心痛快,没有必要纠结于什么时间要做什么事情。而在约定时间内准时或略微提前到达,是我们应有的礼貌,也是我们必须要做到的事情。
另外我和儿子已经习惯于把每天的事情分类:哪些事情是必须要做的事情,那些事情是可以调整的事情等等。必须要做的事情他和我提前商定好之后会重点规划、坚决执行;而除去必须要做的事情之外的时间,我一般都由着他自己来分配,做他愿意做的事情就好。当他提前完成了计划时间内要做的事情,空余出来的时间也有他自己来安排。
这样儿子懂得了时间的重要性,以及在既定时间内节约了时间,对于他来讲有什么样的益处,他自然就学会了抓紧时间、集中注意力去完成必须完成的事情。
二、从家长方面入手:
1、适可而止的提醒胜过无休无止的唠叨,以身作则很有必要
对于家长来讲,我们最好能够做到的是“点到为止”,而非“唠叨不休”。一遍又一遍的“快点儿”并不能够让孩子真正的快起来,相反这样的催促极有可能会引起孩子的逆反:“我偏不快又如何?”因为孩子心中清楚,作为催促的家长是不可能让他最后不守时,即便他自己不努力,还有家长可以想方设法为他借力,何乐而不为呢?从另一方面讲,家长不停的反复的无效的催促,又何尝不是在浪费时间呢?
现在工作生活压力都比较大,所以很多父母回到家中后,也会让自己彻底放松下来。放松没有问题,怕的就是懒散、拖延与言而无信。比如答应孩子一起出去玩,自己因为很累的原因总是爽约或不遵守时间,那么如何要求孩子守时守约呢?
2、学会放手让孩子自己去承担结果是训练孩子守时的关键
在训练孩子守时的问题上,家长学会放手很关键。最怕的是家长一边催促着急,一边直接动手去帮助孩子做本该他自己去做的事情。过去有一种家长的无奈是认为孩子作业太多总是影响休息,干脆家长动手替孩子完成千篇一律的抄写好了。似乎是站在了孩子的立场上,但其实做法真的很有问题。替孩子写作业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会教给孩子不满现状。不如做的调查,看看同班同学的作业情况都如何,是否都是影响休息的在抄写?如果别人不是这样,那么就要先找孩子是否写字慢或注意力不集中等其他方面的原因。即便是最后没有做完,让孩子自己去承担后果吧,老师布置作业如何她心中最清楚,如果真的是过分多,也不会拿孩子没有完成作业很做文章的。
儿子曾经出现过因为自己没有遵守时间而导致的一系列事情都往后推迟的情况。在他最开始拖延的时候我提醒过他,并且给他讲了结果,但是他依旧我行我素,我就开始做自己的事情,随他自己去把控。结果那天晚上他推迟了一个多小时才睡觉,而第二天中午早早的就没有了精神。他很快就清楚过来自己没有守时的后果,从而也会很认真的对待自己的时间与安排。
3、耐心等待而不一味斥责,有助于帮助孩子养成守时习惯
等待孩子成长就像等待一朵花开的过程,它总是会悄无声息的为绽放做准备,当天时地利都具备后,花朵会在不经意间绽放出自己最美丽的容颜。孩子的成长亦如此。
没有不犯错误的孩子,也没有完美的家长。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也需要不断地调整自我,配合孩子的成长的轨迹,跟上孩子的脚步与心智发展特征,慢慢来。
让一个天性自由璨漫的孩子一步步踏上人生的征途,需要的是耐心等待、悉心引领而非焦躁与斥责。家长的态度决定着孩子的未来,对于孩子能否守时的问题也同样,焦虑的家长自己都无法好好平静下来认真做事,又如何要求孩子守时、守信、从容自若的面对每一天呢?
篇2:培养儿童的时间管理意识
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
常听一些家长抱怨孩子做事情拖拖拉拉,起床、穿衣都要半天,刷牙、吃饭总是磨磨蹭蹭。做事情的时候边玩边干,大人明明告诉孩子再过十分钟要迟到了,可孩子不配合,照样在一边磨蹭,大人干着急也没办法。
且不说孩子做事没有时间概念,我们身边的大人也常出现办事拖拉散漫、约会不守时等现象。为什么在快节奏生活里忙碌着的大人,还会缺乏时间管理能力呢?这些跟他们幼年时的生活有关系。年幼的孩子生活在比较宽松、自由的环境中,时间观念往往被忽视,如果大人不刻意培养,慢慢地就习惯成自然了,长大后自然就缺乏时间管理能力。
我们该怎样帮助孩子们建立良好的时间观念呢?对孩子来说,时间是很抽象的概念,没有可视可触的形状与颜色,看不见、摸不着,让他们来掌握抽象的时间概念难度很大。所以发展孩子的时间感必须与日常生活的具体事件联系起来,使之有可以感知的具体内容。
一分钟能干什么
我们可以通过具体事情让孩子认识时间的长短,比如一分钟、十分钟。我们可以先问:“你知道一分钟有多长?”孩子可能回答不知道,或很长。这个时候我们先把时间量化,告诉孩子一分钟等于60秒,也就相当于从1数到60。然后再把时间具体化,填充进具体的生活事件,即让孩子来猜想一分钟能做成哪些事情。孩子可能会回答:喝水、上厕所、洗手、穿衣服、画画、搭积木等等,我们就让孩子把自己的猜想付诸实践,看看这些事能否在一分钟之内完成。实践后家长和孩子一起分析:喝水、说一句话这些事情能在一分钟之内完成,而上厕所、洗手、穿衣服、画画都没有完成。通过这种实践,孩子对一分钟就有了具体的认识。我们继续让孩子猜想十分钟能做什么?通过实践体验,孩子又会对十分钟有新的认识,知道十分钟可以完成哪些事情,不可以完成哪些事情。通过这些体验,孩子们慢慢就知道了一分钟和十分钟大概多长,并且也知道哪个长、哪个短了。
制定“活动时间表”
我们可以帮助孩子制定自己的“活动时间表”,让孩子感觉到时间的流逝以及时间与自己某些活动的联系。比如,孩子晚间在家的作息时间,几点钟看动画片,几点钟玩游戏,几点钟洗漱,几点钟上床睡觉。家长可以制作一张简单的表,在表示时间的地方画上生动、直观的时钟,并且在家里放一个真正的时钟当参照,帮助孩子有序的活动。刚开始按表执行时,家长需要在某个活动快要结束或开始的时候,提前几分钟告知孩子,让他有心理准备。时间长了,家长就可以不告知,取而代之的是让孩子自己去看时间、把握时间。如果孩子能按表活动,家长应给予鼓励,这有助于引导孩子在规定时间内积极主动地完成任务。
培养时间观念小阶梯
出生没多久的孩子吃喝拉撒睡都跟着感觉走,家长不必刻意调整其作息,尽量满足。
1个月大时,帮助孩子形成按时睡眠、按时吃奶的“生物钟”。
1岁左右,着手调整活动时间,如安排固定的玩耍、午睡时间等。
2-3岁,用数数感受时间流逝,可以把“等一下”这样抽象的概念换成数几个数。还可以让孩子看时钟指针,并告诉孩子当指针转到某一位置时,表示某些活动该进行了。
3-4岁,认识时间词汇,使时间具体化。通过日常琐事,加强对白天、中午、夜晚的印象。
5岁至学龄前,简单了解“过去”和“未来”。家长可以利用故事书中事件的进展来讲解时间。
篇3:培养儿童的时间管理意识
对于刚上小学的孩子,家长应辅导些什么呢?小编认为家长应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因为上小学的孩子已懂得了昨天、今天、明天,认识了年、月、日,并随着年龄的增长,时间观念也不断增强。 但他们还没有真正懂得“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道理,没有时间的紧迫感,没有学会安排和利用时间。
因此,父母应帮助孩子克服淡薄的时间观念所造成的不良习惯,增强孩子的时间观念,使孩子养成惜时、守时的良好习惯,帮助孩子合理地利用时间。家长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
一、和孩子一起制定时间表
时间表的内容应该包括在家什么时间起床、什么时间上学、什么时间放学回来、什么时间休息,睡觉、复习功课用多长时间等。父母应该通盘考虑、合理安排、 忙而不乱,还要教育孩子认真遵守、持之以恒。
二、时间安排要有张有弛
父母不应该让孩子把时间都安排在学习上,连星期天也不许玩,要让他做到有张有弛、劳逸结合;要照顾到孩子爱玩的天性,允许他们较多地安排玩耍的时间, 以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让孩子学会在最佳时间学习。
孩子的大脑发育尚不完善,比起成人来容易疲劳,他们记忆力好,但不宜进行过长时间的学习。一天最佳的学习时间是在上午9:00—11:00和下午3:30—5:30,但在中午应让孩子有两个多小时的休息时间。另外,晚上做作业、复习功课时间不宜过长,否则会影响孩子的睡眠,也不利 于孩子的身心健康。
三、利用零碎时间
茶余饭后的零碎时间是最容易被人忽视的,不过让孩子合理充分利用这些零碎时间背记一些单词、诗文是很有益的。
四、教育孩子有责任感
让孩子为自己在什么时间干什么事确定一个明确的目标,并且力争在规定的时间里做好规定的事情,不要拖拖拉拉。
五、要及时检查孩子对时间的使用
孩子制定了一个时间表,可以使他学习、生活有秩序地进行,但很多孩子毅力、耐力欠缺,这就需要父母及时检查孩子的计划执行情况,督促们完成预定目标。
有了良好的时间观念,孩子的生活、学习将会是一片坦途。因为谁能把握住时间,谁就能有效利用时间,谁就可能触摸到胜利的果实。
篇4:培养儿童的时间管理意识
如何培养孩子珍惜时间、合理利用时间的观念,是家长教育孩子的必须课。那么该怎样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呢?
一、制定严格的时间表
做作业时,家长不妨与孩子商量好做作业的时间和休息的时间,比如早晨6点到8点,头脑清醒,体力充沛,是学习的黄金时间;晚上6点到10点,不利于记忆,可安排完成复杂计算的作业。一旦定下来就严格执行。这样做使孩子具有一定的紧迫感,加强了注意力,最终使其学习效果得以提高。
二、保持良好环境
孩子的书桌上尽量不放平日他最感兴趣的非学习用品以免分心。既然有了规定,家长就不必陪读或监督,只需做自己的事情即可,但家中不要有过多的噪声,如搓麻将、看肥皂剧等。一定要在家里给孩子提供相对安静的学习环境。
三、做到奖惩分明
当孩子按规定去做取得初步成效时,家长必须及时给予肯定和奖励,这种奖励应以精神奖励为主也可辅之以必要的物质奖励。反之则必须给予应有的惩罚。
四、让孩子有自由支配的时间
把每天孩子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进行一个时间预计。一定要给孩子留下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如一共要一个半小时,那么孩子一个半小时(甚至提前保质保量地)完成了,余下的时间就必须由孩子自己支配,让他做喜欢做的事情。养成这样的习惯以后,孩子会抓紧时间完成作业,因为早写完就有更多时间玩了。
五、从生活习惯训练
通过训练缩短孩子生活自理行为的时间。比如和爸爸妈妈比赛穿袜子,看谁更快。家长在比赛时,可以故意放慢一点,让孩子觉得有取胜的可能。甚至有时候不经意输给孩子,让孩子觉得自己能做得快。让孩子在生活中做事快,在学习中才会快起来。
篇5:培养儿童的时间管理意识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时间管理成为了一项重要的生活技能。对于孩子们来说,从小培养良好的时间观念不仅有助于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还能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将以周贝的故事为例,探讨如何有效地帮助孩子建立时间观念,并通过制定时间表来提高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
周贝,一个刚刚步入小学的活泼孩子,和许多同龄人一样,面临着时间管理的挑战。早上起床困难,晚上玩耍时间难以控制,这些问题让周贝的妈妈感到担忧。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妈妈决定和周贝一起制定一个详细的时间表。
时间表的制定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妈妈和周贝一起讨论并确定了每天的基本活动,如放学回家、做作业、玩耍、洗漱和睡觉等。然后,他们一起规划了每个活动的时间段,确保每个环节都有足够的时间,但又不会过于紧张。
时间表的执行初期,周贝在妈妈的提醒下能够遵守规定。然而,第一个周末的到来打破了这个规律。周贝在外面玩得太过投入,直到晚上8点半才回到家中。面对妈妈的询问,周贝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承认了没有遵守时间表。
妈妈没有立刻责备周贝,而是用学校课间休息的例子来教育他。通过这个对比,周贝理解了即使在周末,也应该遵守时间表的重要性。妈妈还提出,如果周贝能够坚持遵守时间表,就可以在周末适当放宽玩耍的时间。这个小小的让步激励了周贝,他承诺下次一定会遵守时间表。
从那以后,周贝确实做到了遵守时间表。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养成了良好的习惯,不仅能够按时起床上学,还能在回家后主动完成作业,不再需要妈妈的催促。周贝的转变不仅归功于时间表的制定,更是因为妈妈坚持不懈地执行和监督。
周贝的故事告诉我们,通过制定合理的时间表并坚持执行,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时间观念。同时,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对于孩子的习惯养成至关重要。在执行过程中,家长要保持耐心,不断鼓励和表扬孩子的进步,这样可以帮助孩子逐渐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此外,家长还应注意保持家庭生活的规律性,避免因为临时事件而打乱孩子的作息时间。只有坚持原则,孩子才能认识到规则的严肃性,从而更好地遵守时间表。
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因此在制定时间表时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家长应该与孩子一起参与这个过程,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是时间管理的主人,从而更加主动地参与到时间管理中来。
篇6:培养儿童的时间管理意识
1.多教孩子一些惜时名言。
父母要让孩子意识到时间是每个人最易拥有也是最易失去的个人资源,而把握时间最重要的就是要珍惜时间。有谚语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莎士比亚警示世人说:“抛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抛弃他。”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经常向孩子灌输一些这样的名言,让孩子对时间的重要性有基本认识。
2.利用好孩子的大脑兴奋时段。
每个人的大脑都有一个兴奋时段,这个兴奋时段是因人而异的。比如有的学生喜欢挑灯夜战,有的学生喜欢晨读,有的学生通宵学习也乐此不疲。有的人晚上记忆力最强,有的人清晨头脑最清晰,总之,把握好孩子的大脑兴奋时段,就可以实现最大效率的学习。父母如果开始找不准孩子的大脑兴奋时段,可以通过定期与孩子交流,看看在哪一段时间内孩子最爱学习,记忆力最好,大脑思维最活跃,那么这段时间就可以作为孩子的大脑兴奋时段。
准确掌握孩子的大脑兴奋时段,一天中比较重要的学习任务就可以让孩子在这一时段完成,不但效果最佳,学习效率也最高。这样花较少的时间完成较多的学习任务,时间得以高效利用,孩子才会获得学习的快乐和成就感,具体方法可查看相关《提高孩子的学习效率 家长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时间观念?》
另外,父母要有意识地将孩子放松的时间放在大脑非兴奋时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减少孩子因贪玩而浪费时间的作用。合理安排时间就等于节约时间。长此以往,可以培养孩子高效利用时间的好习惯。
3.督促孩子严格遵守作息时间表。
父母要根据自家孩子的实际情况,配合学校教育,在充分尊重和给孩子适当放松时间的基础上,为其制订出一份合理的时间表,并督促孩子遵守作息表。这样做可以培养孩子遵守时间、树立守时的意识,培养孩子良好的时间观念。
4.引导孩子学会按照事情的轻重缓急来做事。
即使作业太多、时间太少,也用不着紧张和苦恼,父母可以引导孩子首先冷静地想想:先做哪些事,后做哪些事,把最难攻破的任务放在最后一起解决,这样有条不紊地做事,结果才能又快又好。孩子面前摆着一大堆学习任务无从下手该怎么办?父母可以告诉孩子,先不要着急做题,把要做的事情记在一张纸上,根据轻重缓急来逐步完成,不要一会翻这本书,一会儿做几道数学题,让自己陷入混乱。
5.不浪费时间,才能赢得更多时间。
培养孩子节约时间,就是让他学会珍惜时间,不把时间浪费在无意义的事情上,比如,父母要告诉孩子,即使有些事没有完成也不要有太长时间的内疚和不安,更不要把时间浪费在后悔、失败的事情上。同时逐步养成一种习惯,那就是努力让自己不要去浪费别人的时间,从而也为自己节约时间。
篇7:培养儿童的时间管理意识
我们经常收到爸爸妈妈的留言:孩子没有时间观念,怎么破?
前几天我们在留言区不问不知道,一问吓一跳,居然有3300多位家长需要引导孩子建立时间观念的文章!
于是我们邀请到一位教育学硕士、小学语文老师来为大家解疑释惑,对于帮助孩子建立时间观念,悦老师有两个小妙招。
——凯叔
闺蜜的女儿今年4岁,聪明伶俐,惹人喜爱。前几日聊天,闺蜜却为女儿苦恼。
「每天晚上8点开始叫她洗澡,收玩具就要半个小时,有时候十点多还不睡觉。早上起不来,洗漱也慢吞吞,上幼儿园总是迟到。」
「没有时间观念,以后上学了怎么办?」
闺蜜有些焦虑。
图片来源:《小鞋子》
她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
我的班里共有51名学生,今年大多10岁左右。其中十多个孩子没有时间观念,他们的画风是这样的:
全班坐定,老师正欲开讲,小军悠悠站起:
小军:「老师……我想上厕所/接水。」
老师:「下课怎么没去?」
小军:「玩去了,没来得及。」
除了来不及上厕所或者接水,像小军这样的孩子也常常来不及吃早饭、来不及完成作业、来不及参加活动……就算匆匆忙忙完成了任务,质量也要大打折扣。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没有时间观念带来的影响和危害会更大。
红遍全球的流行天后麦当娜就有一个别称——「迟到天后」。
在英国曼切斯特开演唱会时,她迟到了50分钟才现身,刚一上台便遭所有观众狂嘘,还有歌迷提早离席,社交网络上也是一片争议,不少网友认为他不尊重粉丝,没有职业精神。
在之前的台北小巨蛋演唱会上,麦当娜更是迟到了两个多小时,导致演唱会到晚上10点以后才正式开始。
生活中,虽然迟到误事的后果可能不会如此严重,但也是职场和人际交往的大忌。
没有时间观念,还可能会给人留下不负责、不靠谱的印象,错失人生中许多重要机会。
因此,在幼年时期,帮助孩子树立良好的时间观念尤其重要。
篇8:培养儿童的时间管理意识
孩子做事拖拉怎么办?
人有很多个性是天生的,但后天养成的一样也多。
没有时间观念的父母会培养出做事拖拉的孩子。
一、父母应当多反应自我
每天主要的事情,该什么时候完成的,不能因其他次要事情拖累,千万不要因为娱乐、喝酒而把该做的事情搁置拖延。
做一件事情务必干脆利索,切忌拖泥带水。
因为这些时间长久了,发生的次数多了,自然会让孩子受到你的影响。
二、父母要多督促孩子。
今天的事情今天做,无论课业还是家务父母除了用行为影响孩子外,也得督促孩子执行,加强他们的时间观念。
三、改正从每一天开始。
孩子已经养成了做事拖拉的毛病,那发现问题就要开始着手改造。用日志的方式来监督和让孩子自我约束。
当然抓住主线也要做到循序渐进,把每天的事如期完成问题就得以解决。
父母除了表扬孩子的进步外,也能点出做事拖拉与不拖拉的弊和利,让孩子学会权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