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1: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1,家长自己要放手。
家长不可能永远陪着孩子,如果总是替孩子处理问题,孩子就无法独立,一旦离开家长,他们就会很容易产生不安情绪;家务活不搭手,不会煮饭炒菜,衣服不知道怎么洗等等,他们为此非常发愁。所以,家长一定要学会自已放手,让孩子去完成自己的事情。当他学会自己照顾自己,自己做一切能做的事,甚至独立操作和解决一点疑难时,独立和自信就能自然发展。
2,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琐碎小事,对孩子进行独立性的培养。
如买衣服时,家长应尽可能把自主权交给孩子,让孩子自由选择,并能尊重他的选择。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让孩子为家庭做一些小事等,提供锻炼他们独立性的机会。
3,让摘子做点家务事。
让孩子帮助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如:为家长洗个苹果,拿杯水;吃饭时,发发碗筷;家长在扫地、洗衣时,可以帮忙拿拿簸箕、肥皂之类的东西。这些看上去虽是很小的事,但实际上是一种很好的生活教育,无形中培养了孩子的勤劳习惯,为孩子日后的独立生活打下了基础。不过孩子处于青春期,父母就要针对青少年的行为习惯来制定家务活了。
4、鼓励和表扬你的孩子。
当孩子完成一项工作后,家长要能够给予孩了适当的肯定和赞赏。孩子的存在价值被肯定,他们会感到无比的兴奋和快乐,在增进自信和独立的同时,很大程度上也增进了孩子与家长的感悄。
篇2: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美国对孩子独立性的培养。 一是练胆教育从幼儿开始。美国家长深知,人之初胆本小。要想孩子长大后胆子大,就必须从幼儿练起,因此,美国家长从婴儿时期开始,就让孩子独居一室。等孩子长到三四岁,有了害怕的心理,家长就给买一种很小很暗的以驱逐对黑夜的恐怖。晚上睡觉前父母到孩子卧室给孩子一个吻,说句:孩子好乖,晚安。然后就回自己的房间睡觉去了,孩子在自己的房间里拿着布娃娃或塑料枪之类的玩具甜甜地进入梦乡。 二是从小就让孩子接受自立训练。普天下的父母谁不爱自己的孩子?同样,美国家长也很爱自己的孩子。但他们的爱不是在表面上,而是体现在内心。六、七个月的孩子就让他自己抱着瓶子喝水、喝奶,大一点就自己学习用刀吃饭。孩子常常把食物撒在桌上、地上,但父母决不喂,让孩子自己吃。孩子看到父母做事,或跟小朋友一块做,不支缠着父母做。父母外出游泳,把幼注的孩子就交给爷爷奶奶带,或寄放别人家,请人带几天。参加别人的宴会,也看不到家长牵着自己的孩子。 三是让孩子适应环境接受锻炼。美国家长等到小孩子到6岁以上时,便会带他们到山区旅游。每每遇到山涧需渡过时就叫孩子观察水势。寻找最浅、水流最快或最慢的地主,然后由父母决定是否可行。如果选择不当,就对他们讲明道理,并教孩子怎样识别水深及流速。上山时,他们从不乘坐缆车,总是让孩子自己走。途中遇到陡崖峭壁,就让孩子判断决定有无危险,是否攀登,并问孩子应该怎样保证安全。经过多次跋山涉水的实践,幼儿遇到山高水急,也敢冒险了。 四是指导孩子使用工具,有句俗语说得好:“艺高人胆大。”美国家长也深知这个道理。为了让孩子获得一些生存技能,美国家长从小就教孩子认识工具和电器。父母经常对孩子说:“你应学会用这些工具,有什么东西坏了,你就可以自己动手去修理。”工具包里有榔头、螺丝刀、板手等。父母教给孩子这些工具的用途、性能,让孩子掌握操作要领,并鼓励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它们。五、六岁的孩子就让他们学会使用煤气灶、高压锅和洗衣机。家里物品无论哪里出了毛病,父母都鼓励孩子大胆尝试自己修理。 五是教孩子进行自我保护训练。美国家长一方面鼓励孩子在人生旅途中要胆大,无拘无束去创新,去开拓进取。同时,也告诉孩子社会上也有骗局和陷阱。因此,要学会保护自己,避免受到各种各样的伤害。父母带孩子上街时,随时随地都会教给孩子交通规则及其它注意事项,指明那样走容易出现危险,只有这样走才会安全。为了让孩子在遭遇突发情况时避免受到伤害,更好地保护自己,同时,还让孩子牢牢地记住必需的电话号码,譬如父母单位的电话号码、警察局电话、消防电话、医院的急救电话等等。在野外迷了路时,父母训练孩子利用树叶的疏密来判断方向,如何区分哪些是可以食用的野果,野菜。
篇3: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很多成人认为,独立性是培养出来的。更有人认为,把孩子在很小年龄全托出去是培养独立的一种方法。
实际上人从出生那天起就开始走向了独立。最早的独立首先是功能上的独立,儿童不断地使用自身的每一个功能,以达到独立——口、手、腿……最后逐渐走向内在的心理、意识……的独立。
婴儿脱离母体就意味着他不再依赖妈妈的身体而存活。
6个月时,婴儿的胃里开始产生消化食物的酶,在独立之路上婴儿又向前迈进了一步,他不再依赖母乳而生存。
1岁时,婴儿开始独立行走。
2岁时,婴儿开始对他人说“不”,在意志上想把自我和他人区分开来。这个“不”是人生中第一个独立宣言。
3~6岁期间,儿童逐渐形成了一个真实的、区别于他人的内在模式和秩序,自我基本成形,在心理、意志、情感、思想上奠定了人格独立的基础。
6~9岁期间,儿童建构了属于自己的有关生活的常识和艺术的品质,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文化特质,自我的形成加进了人类文化的特质。
9~12岁期间,儿童开始有了有意识地学习心智,他的认知不再受环境的限制,而是能扩展到整个宇宙。此时儿童的道德感开始形成。这个时期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第二个时期(第一个最重要的时期是0~3岁),他未来对智性方面的兴趣视这一时期环境提供的机遇而定。这就是为什么小学要给孩子尽可能提供机会,让孩子接触各种学科。我们的小学开设了11门课,除传统课目外,把科学实验课细分为:力学实验、光学实验、电磁学实验、气象学实验、地质学实验、化学实验、工程学实验、天文学实验。把自然学科细分为:天气、夜空、人体、昆虫、有壳生物、哺乳动物、海滨、岩石和矿物、沙漠植物、树、花朵等。音乐课也细分为:乐器、芭蕾、欣赏等。还有社会实践课、讨论课、陶艺课等。有了这样一个宽泛的知识基础,一个人就容易发现自己的兴趣,并决定将来在哪一个领域内进行深度探索。理想就是在这过程中自然产生的。
12~16岁,青春期到来时,心智开始转向外面的世界,开始对人和事有了兴趣;在学科上也有了倾向性。人的基本的成长形成了。自我形成,人开始有了离开父母、家庭的内在动力,自身的独立从内到外完成了。
18~28岁后,开始为过渡成为社会的人而努力。走向社会的基本的独立形成了。
28~40岁,实现社会价值。
由于我个人更倾向于人的生命是在40岁成熟。就好比是一个圆,作为社会的价值完成之后,人会回归自我,重新考虑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所以,真正走向身心的独立是在40岁。
但所有独立的基础,是儿童的早期独立的雏形,没有它,任何独立都无从谈起。
篇4: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经常听到家长说自己家孩子不独立,什么事情也不会做,还容易急躁,没有耐心,那么孩子的独立性格需要什么呢,怎么培养呢,孩子不独立有多少原因出在了家长的身上呢?没有一个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出色、优秀的,但是当孩子没有达到你的期望,你生气了吗?
1家长不要太较真现在的家长都非常的重视孩子的教育,甚至从怀孕开始就认真的开始胎教,婴儿时期就开始给孩子报各种能力训练班,希望自己的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但是当孩子一旦没有达到你的期望值,你是不是一味地要求孩子在努力一下,在试试等,哪怕是堆积木的游戏也是。你的较真会磨灭孩子的耐心,让孩子产生挫败感。
2学着放手让孩子自己尽情的玩耍玩就要玩的尽兴,孩子真是玩乐的时候,如果玩的时候都被家长赋予某种教育的目的,达不到目的就被一次次的否定,一次次要求再试一次,试问孩子的耐心能坚持多久,会不会产生厌烦的情绪,如果是你,你在认真完成一件事情的时候,一旁总有人指指点点,你会好受吗?所以玩就要尽兴,学会放手,让孩子尽情的玩。
3让孩子自己完成他力所能及的事情从小就应该让孩子去独立完成他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穿衣,洗漱,洗袜子等。不要包办孩子的一切,不要总是觉得孩子的首要任务就是学习,其实生活能力也是需要学习的,让孩子自己完成,不仅可以让孩子增强自信,还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和性格。
4不要让孩子承担你的梦想孩子是我们带到这个世上,但是他没有义务要成为你未完成的梦想,我们应该帮助他去完成他自己的梦想,不要去给他规划他的未来,他的未来,只能让他自己来创造,不然他复制的是你的梦想,他不会快乐,也不会独立。
5教会孩子表达自己每天睡前或者放学路上和孩子聊聊天,问问他有没有什么开心的事情,有没有什么困难,有没有需要妈妈帮助的,发生的事情,问问孩子的想法,耐心的听孩子讲完他的想法,并且认真的和她交谈,不要敷衍。孩子的提问一定要认真回答。
6一定要让孩子独立进餐经常看到有些家长给孩子,带孩子去游乐园也会切好小块的水果装盒,一块一块喂着吃,甚至7、8岁的孩子也是这样,甚至有些家长,在孩子很大了还追着喂饭,试问孩子的独立从何谈,难道他自己不会吃吗?孩子自己吃饭可以锻炼孩子的手部动作的精细度,也有有助于养成独立性格。
篇5: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笔者曾在虹桥机场遇到一个来接孙女的老人。老人告诉笔者,他的孙女独自一人从美国佛罗里达州来爷爷家度假。从美国佛罗里达州到上海,光是飞行就需要十多个小时,还要在中途换机。而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小女孩才8岁。
笔者问老人:“孩子这么小,出远门你们放心吗?”老人说:“孩子要放养,因为毕竟以后他们还是要到社会中去经历风雨的。父母再不放心,也不能替孩子解决所有事情。生命是他们的,生活也是他们的。我们可以爱他们,但不能代替他们生活。”
这位老人温文尔雅,一看就是受过良好教育的。很快,他的孙女出现了,拖着一个比她自己还大的箱子,一点也不娇气。她看到了爷爷,高兴地跑了过来,看到笔者的时候,很自然地打招呼,“Aunt,NicetoseeyouoIamSantt)ro”看来这个孩子的独立能力真的很强啊。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曾说:“教育首先要引导孩子沿着独立的道路前进。”美国教育家罗伯特博士也提出,现代孩子教育有十大目标,其中最重要的便是独立性。一个孩子在长大后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具备独立性,要具备能够独立思考、选择、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以这些为基础,才能应对各种生活的挑战,否则是很难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
老鹰把自己的孩子推下山崖,推到风中,这是一种大爱。因为这是培养小鹰独立性的前提。在小鹰嗷嗷待哺的时候,老鹰不辞辛苦觅食喂食。当小鹰的翅膀能够抗击风暴的时候,老鹰就毫不犹豫地将小鹰赶出家园。因为老鹰明白,爱不能代替生活。物竞天择,这是人类社会和动物世界都遵循的真理。没有独立性就没有参与竞争的条件。父母可以爱孩子,为孩子的成长创造尽可能多的有利条件,但是父母不能代替孩子去竞争。所以说,父母一方面要给予孩子爱,另一方面父母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性。爱和独立性不能画等号,独立性比爱更重要。
孩子的独立性不是立等可取的,而是在生活中逐步培养起来的。要培养独立自主的孩子,父母就应该多为孩子创造锻炼的机会,不要事事包办,也不能在关键时刻舍不得放手。一般来说,孩子在两岁后,父母就应该帮助孩子逐步学会自己吃饭、穿衣、收拾玩具等,通过做这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帮助孩子逐渐树立独立意识。可惜的是,很多父母没有意识到培养孩子独立意识的重要性,他们自愿成为孩子延长的“手”“脚”“眼睛”和“嘴巴“,不愿意放手。
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父母千万不能操之过急,不要因为孩子没有做好某件事就让孩子重新回到自己的羽翼下。对于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对于孩子任何独立的尝试,就要坚决放手,只要孩子付出了努力,即使结果不理想,父母也要给予及时的认可和赞许,让孩子的独立性得到肯定和加强。
另外,孩子需要一定的空间,去锻炼自己的独立能力和应对生活变化的能力。当一个孩子得到充分锻炼后,独立性得到提高,他就会有信心去处理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坦然面对生活中的风雨。
专家支招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和成年人一样,他们需要有机会来自己作决定,来锻炼自己的决策能力,体会自主选择的快乐。所以无论父母怎样担心,也应该给孩子充分的选择权,从小就培养好孩子的决断能力。例如,父母可以让孩子自己决定穿什么样的衣服,而不要根据自己的喜恶来强迫孩子;可以让孩子选择自己的业余爱好,而不要根据自己的愿望和理想安排孩子参加各种各样的培训班……
篇6: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相信很多父母在关注孩子学习和生活的同时,也希望孩子能快快长大独当一面。每一位家长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希望孩子能尽快养成独立自主的好习惯,学会自己能对自己的事负责。可是望梅止渴对培养孩子独立性是没有作用的,家长所说的培养独立性也只是三分钟热度。因为家中老人、社会因素、其他因素等种种原因,家长计划虽然美好。但是没有丰富的教育经验,孩子怎么会一下子就懂事起来呢?因此想要真正地让孩子独立起来,就要从父母自身做起。
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一、尽早培养
有的家长会认为孩子年龄太小,有些东西过早交给孩子没好处。这种想法未必正确,孩子再怎么说也是有独立意识的,从小给他们树立正确的观念未必不是件好事。孩子的独立性的培养越早越好,趁孩子还小的时候培养良好的习惯,对孩子来说是十分重要的。适当地对孩子进行思维感染,这样孩子长大后更容易对自己负责。
二、用爱陪伴
让孩子原因独立意识,需要家长循序渐进。如果父母急功近利、急于求成,那么就会对孩子造成不良影响。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要用爱去陪伴孩子,在必要的时候给予孩子一些帮助。家长要学会与孩子交流,让孩子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自主选择。在问题面前,父母可以帮助孩子去分析和理解,从而锻炼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做好本分事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该做的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父母不应过度溺爱孩子,尝试让孩子做一些的生活小事,例如:吃饭、扫地、穿衣服、收拾碗筷等。当孩子完成任务后,父母可以给予孩子赞赏和鼓励,使孩子获得成就感,提高孩子的责任感。这样做不仅能锻炼孩子的生活能力,还能够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四、学会放手
身为父母都愿意为孩子做任何事情,但是如果事事都包办,就不能培养出独立自主的孩子。想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性,父母就需要学会放手。孩子总有一天会变成大人,家族不可能保护孩子到永远,孩子的未来生活还是要靠自己。所以父母不能时时为孩子操心,让孩子有一点自己的私人空间。
篇7: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家长心得:给孩子独立做事的机会
作为家长,我们总是希望孩子能够健康成长,学会独立。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不自觉地剥夺了孩子独立做事的机会。前天,我回家后像往常一样,催促儿子洗手,但他却像一阵风一样冲回了房间,小手黑乎乎的,怎么叫都不听。那一刻,我的耐心被耗尽,对着他大吼了几声,他才不情愿地来到洗手池边。
然而,洗手的过程并不顺利,他坚持要自己洗,却洗不干净,香皂水弄得到处都是,我忍不住抱怨他不会洗,浪费水,浪费香皂。我甚至开始怀念小时候抱着他洗手的时光,因为现在看着他笨拙的动作,我感到既心疼又疲惫。
这样的场景并不是第一次发生。每次我打扫卫生时,儿子总是想要帮忙,但出于安全和效率的考虑,我总是拒绝他。他的反应通常是哭闹,而我则会因为他的不懂事而变得急躁,结果往往是两败俱伤。然而,昨天我突然意识到,也许我可以尝试着放手一次。
于是,我递给了他笤帚,尽管他弄坏了我刚刚扫好的地,但我发现他眼中闪着兴奋的光芒,那是一种成就感和满足感。我意识到,我的阻止和抱怨不仅挫伤了他的积极性,也剥夺了他学习独立的机会。
更让我惊讶的是,儿子在处理垃圾时展现出的创造力和积极性。他不怕脏,用手抓垃圾,还用两张牌巧妙地将垃圾搓起来。这一刻,我意识到,孩子的潜能是无限的,而我们作为家长,往往过于急切地去指导和干预,忽略了让他们自己探索和尝试的重要性。
回顾这一切,我意识到自己作为家长做得并不够好。我总是以保护和效率的名义,拒绝给孩子提供独立做事的机会。然而,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有权利去尝试、去犯错,并在这些经历中成长。作为家长,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的意愿,鼓励他们动手实践,给予他们充分的自由去探索和发现。
因此,从今天开始,我将努力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我会更加耐心,更加尊重孩子的选择,并为他们提供更多独立做事的机会。我相信,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才能真正地成长为独立、自信的人。
篇8: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据新华网(3月12日)报道: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状况调查”显示;有52.5%的家长“为孩子安排课余学习内容”;26. I%的家长“经常检查孩子的日记或通信”;37.1%的家长“总是照料孩子洗澡.整理床铺或收拾书包”等;34.6%的家长“经常陪着孩子做功课”;20.4%的孩子明确表示“缺少生活自理能力”;18.3%的孩子“做事依赖别人”;28%的孩子“很少帮家长干活”;15. 1%的孩子“缺少自我保护的能力”。
现实生活中,许多家长视以上管和服务,是对孩子的爱,对孩子的负责,对孩子的关心。殊不知,如此周到的管和服务既剥夺了孩子独立承担困难与挫折的机会,又养成依赖的毛病。人的成才主要依靠两个因素:
一是智力因素;
即聪明才智和学习能力的强弱;
二是非智力因素;
属于人的心理品质,它大致包括道德、意志、性格、兴趣、爱好、悄感、勤勉刻苦,对事业的理想、信念,对前途的信心,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认真细致的态度和较强的适应能力。
一些调查研究证明,非智力因素对人的成长影响相当大,因为他是智力发展的动力,起着促进智力的作用。许多专家学者和有识之士都认为,要把孩子培养成“能适应社会的竟争去生存和发展的人,首要的条件和内容必须特别注意开发孩子的非智力因素”。
鲁迅先生在20世纪代给许寿裳先生的信中钟写道:“孺子弱也,失母则强。”大意是说,小孩子的自主能力是比较差的。但是,一旦离开大人的庇护,就会变得坚强起来。
让孩子学会生活自理,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好处;她缺了了自信心,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随之增强。遇到难题总是自己想法设法去解决,学习成绩也一直很好,做事有计划、有步骤、有责任感,组织能力随之增强。
生活自理的磨砺更使得孩子知苦识甜,晓得好歹,平时借鉴,待人富有同情心。从小让孩子生活自理,会让孩子各个方面都会表现得很优秀,孩子也得到了劳动的换了和健康的汇报。更重要的是,孩子从此树立了自立有为的人生价值取向。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要让孩子学会经历磨难
孩子的人生之路更长的一段,需要他自己独立前行;要像让孩子自己挑起明天的重担,,必须把自立这把人生的交钥匙交给孩子。它虽然不是金山银山,却可以终身受益,是花钱买不到的财富。
管孩子父母首先要学会解放孩子
独立性的培养要从小抓起,从日常小事抓起,并坚持不懈,否则等孩子长大就难培养了。家长一定要明白:家庭教育无巨细,寓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之中。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有意识地在孩子心田中,播下自信、自强的种子,如让孩子自己穿衣、吃饭、叠被、洗漱、整理图书、上学等。
然后让孩子自己想到要按时做什么;甚至宁可让孩子迟到一两次,也不要天天按时叫醒孩子,使他们自己感到羞惭,然后再告诉孩子自己的间题要靠自己解决,不能全分摊给大人!不能退缩,使孩子逐步树立起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意志和能力。应像陈鹤琴先生所说的那样:对孩子“最好只有一只手”。
只用一只手去帮助、照料,孩子自己能做的,尽量让他们自己动手去做。在这个过程中教孩子学会自强、自立,并逐步过渡到父母完全放手。
什么是解放孩子?老师这里主张“六”个解放:
一是解放孩子的头脑,使他们能想、把束缚孩子的紧箍咒撕下来。
二是解放孩子的双手,使他们能干力所能及的活儿,让孩子自己去做,父母不要包办。
三是解放孩子的眼睛,使他们能着,多看有益的书报,多观察周围的新鲜事物。
四是解放孩子的嘴,使他们能谈会谈,让他们有提问的自由,以发挥他们的想象力。
五是解放孩子的答问,不要把他们老关在家中,让他们到大自然、到社会中去开阔视野。
六是解放孩子的时间,不要用功课占满他们的时间,要给孩子一些空闲时间,消化学问,干他们自己感兴趣的事,绝不能让孩子失去学习人生的机会。
篇9: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面对21世纪社会变化更加剧烈,科技发展更加迅猛的大背景下,一个缺乏独立性的孩子是无法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家长要树立现代教育观,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养:
一、放手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
孩子的独立性是在实践中逐步培养起来的。从两岁开始,随着他们身体的发育,大小肌肉群的逐步成熟,心理能力的不断提高,孩子已经可以在家长的帮助下,逐步学会自己吃饭,自己穿衣,自己睡觉,自己收拾玩具等良好习惯,逐渐树立独立意识。
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要认识到,年幼的孩子总是在反反复复中感受着劳动的乐趣,独立做事的快乐。从不会做到逐步学会做,从做的不象样到逐步象样,这是必然的规律,也是必经的过程,从中孩子也获得了自身的发展。正因如此,家长就应放手让孩子锻炼,不要怕他们做不好,也不能求全责备,更不能包办代替。对于孩子独立去做的事,只要他们付出努力,无论结果怎样都要给予认可和赞许,使孩子产生自信。“我行”这种自我感觉很重要,它是孩子独立性得以发展的动力。孩子自己做事常常做不好甚至失败,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应该鼓励孩子再去做,绝不能动辄就说“我说你不行吧,就会逞能”,更不要见孩子做不好就动手代劳。当他们执意去做那些难度较大的事时,家长应予以鼓励并给予帮助。这样会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增加他们的锻炼机会,养成独立的行为。
二、培养孩子初步独立思考的能力。
我国著名的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 想。”遵循这样的原则教育孩子,就能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
幼儿具有好奇好问的天性,对待他们所提出的问题,家长应启发他们自己动脑去想,去寻求答案。陈鹤琴先生在提出上述原则时曾举了一个实例:有一天,一个9岁的孩子问他:“竹管里有空气吗?”陈先生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拿了一根两头有节儿的竹管,放在水盆中,在竹管上钻了一个洞,孩子们见一个个小泡从洞中冒出,便纷纷说道:“空气!空气!”这样,他们自己得出了答案,显得格外高兴。
我们有的家长很注意丰富孩子的知识,也常常耐心地回答他们提出的问题,但往往忽略培养他们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例如,我常见家长给孩子讲故事,一页页的讲,一本本的讲,孩子只是静静地听。其实,给孩子讲故事,家长也应适当提出问题让他们自己参与,培养孩子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创造机会,培养孩子自己拿主意作决定的能力。
我国传统家教中十分注意培养孩子“听话”,“顺从”,却不注意倾听孩子的意见。小到生活上的事,大到孩子的发展方向,一概由父母决定,孩子缺少自己作决定的机会,这就不能培养他们的抉择能力。然而,自我抉择能力也是独立性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现在,随着家教观念的更新,有一些具有现代家教观,教子有方的家长,不仅注意从小培养孩子独立生活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也注意创造机会,培养孩子自己作选择和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在此仅举一个小小的实例:一个假日,我在公园里见到一位父亲,带着他大约四岁的儿子,在走道三叉路口时,他弯下腰去问儿子:“你说,咱们走哪条路,到哪儿去玩?”孩子认真思索了一会说:“咱们走这条路吧,去看小猴。”父亲随着儿子,向他所选择的方向走去……我非常赞赏这位父亲。首先,他很尊重孩子,体现出父子间一种平等的关系。同时,他又是个教育的有心人,能抓住机会从小培养孩子自我抉择的能力。这看似家教中的一件小事,却反映了他培养孩子具有现代人素质的教育观念。
四、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精神。
家长在培养孩子独立性时,往往同时需要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精神和毅力。对于幼儿来说,自己穿脱衣服,整理和收拾玩具等,是需要他们付出很大的努力和克服一定的困难的。因此,家长的作用就是对孩子们作出的努力给予充分的肯定,并鼓励和要求他们克服困难,尤其是那些依赖性较强的孩子,家长更要坚持要求。
在家庭中培养孩子独立做事时,最关键的是家长自己要战胜自我。我们常见有的家长一见到孩子碰到困难,不是鼓励他去克服困难,而是立即代劳。还有的家长明知应要求孩子克服困难,坚持自己去做事,但只要孩子一哭一闹,立即“心软”而“妥协”,依顺孩子,从而前功尽弃。因此,为了孩子的未来,家长应下决心甚至下狠心,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精神和毅力。
未来是属于孩子的,孩子未来的路要靠他们自己去走,未来的生活要靠他们自己去创造。这一切都不是父母替代得了的,深爱孩子的父母们,让你的孩子从小学着自己走路吧!
篇10: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理想状态的亲子关系应该是既,彼此关爱、支持,又保持各自的独立性;关注而不过多介入,尊重而不干涉和操控,和谐而不强求一致。中国中小学生既希望亲子关系平等但又不喜欢独立,体现出较强的依赖性,与中国父母的教养方式有很大关系。
父母不仅应该为孩子提供安全的情感联系和可信赖的支持,同时也应该为孩子提供体验独立的机会。培养孩子的独立性,父母要放手让孩子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可以有所监督但不要直接管束,更不要因为害怕孩子犯错误就包办代替,应把犯错误的权利还给孩子;父母还要提供机会让孩子自己作决定,尊重孩子的选择,让孩子为自己的选择结果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