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教育孩子应掌握的原则

  • 父母宝典
  • 2024-09-02

* 打孩子是否可行?*

在中国,许多父母认为打孩子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然而,在英国和美国的很多地方,体罚孩子被视为违法行为。《未成年人保护法》同样明确规定不得对未成年人进行体罚。然而,专家指出,适当的体罚可以帮助孩子明白做错事需要承担责任,并学会承受压力。那么,应该如何恰当地体罚孩子呢?以下是三条原则:

1. 适度原则

* 体罚孩子时,必须遵循“适度”的原则。常言道:“常骂不惊,常打不怕。”若经常打孩子,孩子可能会逐渐习惯挨打,甚至变得不在乎,这可能导致孩子形成顽固反抗的性格或暴力倾向。例如,我曾有一位同事的儿子,他经常逃学,沉迷于网吧,还与不良少年打架。同事常常痛打他,却没有任何效果,反而使孩子变得更加叛逆。

据同事描述,孩子在挨打时表现出一副无所谓的态度,眼神中透露着仇恨。自从我离开那个单位后,便再也没有听到关于这个孩子的消息,但我担心他的心理健康状况可能并不乐观。

* 如果家长确实需要教训孩子,建议仅用手轻轻拍打孩子的屁股,切勿使用任何工具。期望完全依靠打骂来教育孩子是错误的做法。过度的打骂只会导致孩子产生各种不良心态和心理偏差,无法达到教育的目的。

2. 及时原则

* 尽可能在孩子犯错后立即给予惩罚,因为孩子心中往往认为事件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因果联系,尤其在年龄较小时更是如此。如果几天后才惩罚,或者将多件事情合并在一起惩罚,孩子可能会感到困惑,不明白自己为何受罚。因此,惩罚应当及时进行,即在孩子犯错后立即指出错误所在及其后果。

3. 隐蔽原则

* “人前教子”的传统教育方式已不再适用。在对孩子进行惩罚时,应避免在公共场合或他人面前进行,以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胡适的母亲便是教育孩子的典范,她从不在人前打孩子。

* 惩罚后,父母应及时对孩子进行安抚和教育,让孩子明白父母之所以打他们是出于爱护之心。此外,在孩子改正错误后,父母应适时给予肯定和支持,避免让孩子感到被忽视或冷落。重要的是要让孩子意识到,他们之所以受到惩罚,并非因为他们是坏孩子,也不是因为父母不爱他们,而是因为他们做错了事。

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应该遵循适度、及时和隐蔽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孩子健康成长,培养出良好的性格和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