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温馨的晚餐时光,当五六岁的孩童围坐在餐桌旁,一场别开生面的“微型演讲会”悄然拉开序幕。他们滔滔不绝,从与小伙伴的趣事到天马行空的想象,再到复述大人们讲述的奇幻故事,那份纯真与热情,仿佛能点亮整个房间。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兴奋的光芒,手舞足蹈之间,竟忘了眼前的美食。
这时,是否该打断这稚嫩的“演讲”,还是任由其自由流淌?
许多家长面对此景,或许会选择前者,冷冷一句“吃完饭再说”,试图维护餐桌秩序。殊不知,饭后的世界对孩子而言已不再是那个想要分享的瞬间,那些精彩片段如同晨露般,在不经意间蒸发殆尽。
然而,我们是否思考过,这些看似随意的“饭桌演讲”,实则是儿童智慧之花初绽的宝贵迹象?在这个年龄阶段,孩子们的智力正经历着飞跃式的发展,他们的每一次表达,都是心灵成长的足迹。作为父母,简单的制止岂不是扼杀了这份天赐的创造力与沟通欲望?
不,我们应当做的是引导与培育,将这股自发的表达欲,转化为有意识的口语表达训练。为何不尝试设立“家庭演讲之夜”、“周日小讲坛”乃至“邻里童声交流会”?这些平台不仅能锻炼孩子的观察力、思维力、记忆力,更能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让每一次的分享都成为一次成长的见证。
为了激发孩子的参与热情,不妨利用现代科技,用录音设备记录下他们演讲的每一个瞬间,随后播放给他们听,让他们在回响中找到进步的喜悦。这样的方式,无疑是对孩子努力的最大肯定,也是兴趣培养的妙招。
当然,起步阶段,孩子们的演讲或许显得生涩,充满了童言童语的不完美。这时,家长的耐心与鼓励便是最好的导师。引导孩子如何条理清晰地表达,如何用词精准,同时,也要留心纠正那些无伤大雅的语病,让每一次的指导都充满爱与理解。
记得,要让演讲的主题贴近孩子的世界,如“我眼中的超级英雄妈妈”、“爸爸的秘密武器”、“我的宝贝玩具车”等,这些话题既能引发孩子的共鸣,也能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此外,利用丰富的儿童文学作品、趣味盎然的故事磁带作为演讲素材,不仅能够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还能在无形中拓宽他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通过复述这些故事,孩子们在模仿中学习,在创造中成长,每一次的尝试都为他们日后自信的表达打下坚实的基础。
餐桌上的“演讲”,不应被视为干扰,而是一次次珍贵的教育契机。让我们放下成人的急躁,用心倾听孩子的每一次发声,用爱与智慧引导他们在语言的海洋里遨游。记住,每一次的分享,都是孩子心灵的一次绽放,每一次的演讲,都是通往自信与智慧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