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家长们忙于工作,忙于为孩子们提供最好的物质条件,却常常忽视了孩子们最需要的东西——一个温馨的朋友圈。如果你的孩子总是闷闷不乐,在人际关系上无法获得幸福感,那么作为家长,我们或许需要停下来,关注一下孩子的人际交往问题。
佳芸的父母就是这样一个例子。他们从小就非常疼爱佳芸,经常为她买漂亮的衣服和最好的玩具。然而,由于工作繁忙,他们陪伴佳芸的时间并不多。因此,佳芸常常一个人看电视、玩玩具。上小学后,由于不懂得如何与同学交流、相处,也不懂得如何与他人分享,佳芸开始讨厌上学。
交朋友是一件复杂的事情,需要花时间学习、经营和维持。孩子遇到的人际障碍,往往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我们大致可以从“后天环境”和“自身性格特质”两大方面来剖析这些问题。
首先,“后天环境”方面,孩子可能面临“缺乏交友环境”的问题。由于家庭结构的变化,失去了过去大家族亲朋好友常往来、街坊邻居在外玩耍的自然环境,孩子们往往将休闲时间用在看电视、玩玩具上,缺乏与同龄小朋友互动的机会,无法学习应对进退、施与受,以及分享。
此外,“缺乏共同的话题”也是人际疏离的原因之一。由于家庭环境、父母要求的差异,孩子接触的兴趣也不尽相同,朋友间的话题开始产生歧义。在求学阶段,孩子最需要的就是同伴的肯定,最怕的就是“朋友会的我不会”、“朋友说的我不懂”的感觉,这种疏离感或多或少会影响人际关系。
除了后天环境,孩子遇到交友障碍的最大原因就是“自身性格特质”。个性是影响人际关系的主因。有的孩子害羞、缺乏自信;有的渴望获得肯定,却看不到自己的优点;有的孩子太强势、不懂分享、不肯妥协;还有的个性冲动、不能忍受挫折。此外,“观察力”也是人际关系的一大重点。
有些孩子个性上没有太大缺点,只是因为“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让人不开心的事”,常常无形中成为人缘不好的孩子。
那么,父母应该如何为孩子营造一个交友的环境呢?

在寒暑假期间,可以安排孩子参加夏令营、冬令营等活动。在竞争的环境下,孩子可以通过营队与来自四面八方的人相处,学习应对进退,与他人共同完成一个目标的团队合作。
此外,可以与几位有相近年龄孩子的亲朋好友轮流组团,固定一个周期,例如每周或每月,带所有朋友的孩子一起出游。这样,孩子不但能学习跟父母以外的长辈相处,也有机会接触不同背景的小朋友,开启另一层结交朋友的机会。家长间也有共同分享的话题,这种方法对孩子及家长的人际关系都有很大的收益。
孩子的生活圈狭小,父母的确需要花时间参与孩子的生活,帮助他们学习交朋友。建议家长有时要暂抛父母角色,不要只以权威态度叮咛孩子功课、健康等,有时必须化身为孩子的朋友,陪孩子一起玩乐,在玩的过程中,参与孩子的人际关系,让他们了解如何跟朋友应对进退、分享等。这种方法也能弥补儿童社交环境不足的缺憾。
想象一下,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你的孩子正在与一群小伙伴在公园里追逐嬉戏。他们一起分享零食,一起玩着捉迷藏,笑声在空中回荡。这样的画面,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是多么的珍贵和美好。作为家长,我们不仅要提供物质上的满足,更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为他们营造一个充满欢笑的朋友圈。

记得,每个孩子都是一朵独特的花,需要不同的阳光、水分和土壤。作为家长,我们要用心去观察,去了解,去引导,让他们的花朵在阳光下绽放,在风雨中成长。
让我们以轻松的心情结束这篇文章。希望每一位家长都能成为孩子最好的朋友,一起陪伴他们走过成长的每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