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1:情绪对孩子的影响
什么是“情绪污染”?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每个成员都会不自觉地觉察、体验其他成员尤其是主要成员的情绪,然后改变自己的情绪状态,这就叫做“情绪污染”,也叫“情绪移入”。
儿童的生活基本上都是在家庭和学校中度过的,而情绪则是特定环境下的整体,每个成员都受到整体情绪的影响。
未成年人的心智发育尚未成熟,因而作为家长和教师就更应该杜绝情绪污染给孩子带来的危害。
案例1
小丁的父母刚签订离婚协议,抚养权归小丁妈妈。当天,小丁妈妈便一直在数落前夫,要小丁努力学习为妈妈争气,不要让爸爸笑话他们等等。夜晚,才读学前班的小丁怎么都睡不着,因为他想不通为什么爸爸很疼爱他,妈妈却说爸爸坏呢?到底是谁对谁错呀?
分析:父母之间的矛盾很多时候小孩子很难明辨是非,也不清楚个中原因,只能从父亲或母亲的话中,靠自己幼稚的想法加以解析,因此极易受家长的情绪污染,使他们从小产生偏激的性格,以致长大成人后对人、对事甚至对婚姻都失去信心。
措施:父母尽量不在孩子面前提及对方的不是,要告诉孩子:虽然父母不在一起了,但大家还是会很疼爱孩子的;对方有困难的时候,大家都会互相帮助,以此消除孩子心头的疑虑。
案例2
读小学三年级的东东,家里阳台上的衣服被楼上的张叔叔浇花时弄湿了,东东爸爸立即冲上去理论,并骂骂咧咧地走回来,嘴里还不停地数落邻居的不是。到了周末,对屋陈叔叔的猫在东东家门口玩,东东看见后立即破口大骂,说猫把他家的门口弄脏了,非要他们洗干净不可。这让邻居哭笑不得,也令东东爸爸大吃一惊。
分析: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他们的一举一动都被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日后若有类似情况发生,必然会以父母的行为为准则,依葫芦画瓢,有过之而无不及。
措施:如果对方实在不对,最好能避开孩子与对方理论;若实在无法避开孩子,那父母的语言必须要有所收敛,注意用语文明,别“教会”孩子骂人的“本领”,污染他纯洁的心灵。事后,还可向孩子分析事情的对错,同时教育孩子别犯对方刚才所犯的错误。
案例3
廖老师因为父亲刚去世,心情非常沉痛,但为了不影响教学进度,强忍着悲伤回校上课。课堂上,比比见老师上课没表情,教室很沉寂,就故意捣乱,至于后果,可想而知,比比被廖老师狠狠地批了一顿,下课后还到教导处写检讨。从此以后,比比上课都不敢吱声,呆呆地坐在座位上,成绩一落千丈。
分析:廖老师家里出了事,情绪低落是可以理解的;小学生喜欢引人注意,这是小孩子的天性,也是无可厚非的。如果只凭一时之气,“借题发挥”,把情绪“污染”给孩子,那会对他的成长不利,同时也会令老师的形象受损,在孩子面前失去威信。
措施:老师要有忍耐和克制能力,尽量把不良情绪化解掉。遇到故意捣乱的学生,应先平静自己的情绪,若是在很激动的情况下,老师可以选择沉默不语,只用眼光盯着他,有时候,沉默比语言更具说服力和“杀伤力”,从而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来源:39健康网
篇2:情绪对孩子的影响
有句俗语说:菜花黄,痴人忙。意思就是:随着春夏秋冬季节的变化,人们内心的心理状况会出现不同的变化。林黛玉的伤春悲秋是有原因的,事实证明,每个人在季节转换的过程中,都会出现情绪上的不同程度的波动。
而在每年的3-4月份,是心理科和精神科医生最忙的季节。这就说明,在晚春初夏时节,一些成年人的心理状态,会趋向于一个负面的发展过程。
大家要清晰地看到这一点,了解更多关于心理变化的知识,让自己及时觉察,有所防备,以免因为成年人自身的情绪波动,带来孩子的心理创伤和心理问题。
春天心理病多发,在咨询中发现,常见的疾病有抑郁症、强迫症、精神分裂症,双向情感障碍等等。家长出现心理问题,对孩子的影响很大,对于孩子的正常的教育养育有负面影响,甚至会带来孩子的创伤反应。
那么在春天,成年人的心理会有哪些负面的变化呢?“照镜子”看看以下这几个现象你有没有。
失眠疲倦
暮春时节,天气转暖,万物生机勃发,人的内分泌系统也会跟着气候的变化而有所调整。这种调节在有些人那里,就会引起一些身体上的症状。比如:失眠等睡眠问题,比如容易感觉疲倦,就是俗称的“春困、秋乏、夏打盹儿”。春困,就是我们身体机体的自我运转带来的一种休养生息的正常表现。
当家长出现失眠、疲倦等等身体症状,对孩子的照顾就会感觉精力不足,可能会忽略孩子的情绪感受,家长要注意,不要因此而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避免因为春困的生理现象,带来更多失眠和疲倦的症状,需要我们对此有所觉察,积极调整身体,规律作息时间,让自己的休息时间稍微延长一些,允许自己可以少做一些事情。同时,在陪伴孩子的时候更用些心思。
健忘
春天,很多人都表示,记忆力怎么忽然下降了,不记事儿,大脑转得很慢,这也是因为气候变化引起的身体变化,为了适应外在环境而做出的调节。
家长记不住事情,对孩子的影响很大,假如家长发现自己有一些爱忘事的现象,需要告诉孩子有需要的时候及时提醒家长。
健忘,可以有很多办法来弥补。比如,我们随手用手机备忘簿记录,比如我们随身带个小本,比如我们用smart法则,给自己每天的事情做一个提前的规划。有一个规划的法则叫“三只青蛙”,就是在每天睡觉之前,把明天必须要做的三件最重要的事情写下来。有效的规划和记录,可以弥补健忘带来的后果,以免漏掉孩子的事情。
情绪低落
情绪低落,可能出现在一些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症状当中,如情绪低落、落落寡合、不想出游等等行为。
家长的情绪低落,会给孩子带来温度比较低的家庭氛围。因为孩子对于家长的情绪感知能力很强,当家长说懒得动的时候,孩子感觉到家里的气压是低的,是压抑的。容易让孩子也产生某种不自觉的愤怒情绪,从而引发不当的行为。
觉察到自己情绪低落,就要给自己一些积极的暗示,努力去接触生命力更强的事物。比如,带着孩子一起去做他想做的事情,去大自然中探索;比如和家人来一次短途的旅行;比如用一些铿锵的音乐,例如大鼓乐等等来激起自己情绪当中的高亢部分;比如运动,也是对抗情绪低落的有效方式。
兴奋
春天容易出现兴奋的状态,春回大地,万物生机,像惊蛰的节气中,人也有着一种莫名的冲动。这种兴奋如果适度,可以刺激人奋进做事,然而过度兴奋,就会让人有一种看上去“全能”的感觉。这就是病态的呈现了。
过度兴奋,不仅影响对外界事物和自我能力的认知,而且影响正常的人际交往。这些人往往不觉得自己麻烦别人有什么问题,以一种小孩的状态面对外在世界,引发一些不必要的矛盾。
兴奋型的家长,对孩子的影响就是夸夸其谈,使得孩子的认知也随之不恰当,情绪状态也不稳定。
觉察到自己的兴奋状态,就要有意识地思考某件事情是不是可行?自己能做到多少?需要如何完成一件事?怎么请求帮助是恰当的?这时的觉察能力非常重要。
易怒,好冲动
很多朋友表示:老师,为什么我在春天总是很想跟人吵架呢?我觉得自己最近的火气好大啊,动不动就和人怼起来。是这样的,因为每个人体内都有力量,有生机在转动,春天万物生长,我们人的身体内部也有生长的力量。这些生长的力量如果引导向积极的创造和奋进上,就可以发挥正向积极作用。
家长的冲动情绪,容易把内心的无明火随意向家庭中释放,孩子是家庭中的弱者,首当其冲地受伤害。
当我们觉察到自己有冲动、易激惹(一言不合就急眼)的情绪状态时,我们需要进行更多的个人成长,让自己能够合理地管理和运用情绪,去做自己该做的事情。
注意力不集中,工作效率低
很多朋友反映:春天啊,我没有办法集中精力做事情,工作效率也非常低,这可怎么办?
这种对自己精力的影响,有时会出现一些低落情绪等行为,造成我们的注意力无法集中,工作效率相应低下,我们就需要少规划一些事情,同时把规划出来的这些事情,按部就班地完成。你可以应用番茄时间法,也可以用一些其他的心理学技术,提升自己对某件事情的关注和集中处理的执行能力,相应地提高你的工作效率。这样信心好一些,相信你的情绪也会往上走,积极、正向起来。
说了这么多,事实上,家长的心理变化,对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在春夏交接期间要格外地注意,不要因为某事的刺激,让自己做出不当的行为,对孩子的身心造成伤害。
而当出现心情低落、持续的行为迟缓、不愿意出门、不愿意说话等现象的时候,或者说,很暴躁、浮躁、做事情逻辑性不够,这就需要警惕:我们是否已经有心理疾病发作的征兆了,在这个时候一定要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尽快走出负面的心理状态,减少对家庭、对孩子的影响。
学会经营自己的心情,是一个人生功课,很有趣的过程呢。
篇3:情绪对孩子的影响
孩子有情绪后,通常有两种表现:
1、随意发泄出来,伤害别人,最后导致别人排斥他,人际关系出现问题。
2、用生命力来压抑情绪,导致孩子的成长和学习受到干扰。
就像其他任何生物一样,人是跟着自己的生命本质去发展的,而原本所具备的生命力一定会提供足够的能量,供他展现自己生命的本质。
但如果情绪太多、内在干扰太多,生命力的消耗就会太多,这就意味着,孩子不能用他所有的生命力来学习、行动、跟人交往、调整自己、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特别的是,0~6岁是孩子自然而然社会化的阶段,是五官最敏感的时候。单从别人的声音里,他就能够分辨出这个人的情绪,以及自己的一些话语是否恰当,他会思考如何表达怎样才恰当。
情绪好的孩子有能力调动五感来找出一些蛛丝马迹,然后知道怎样的言行举止在和别人的互动中是有分寸的,是被接纳的。
相反,孩子的情绪太多,内在很乱,他就没办法在最好的年龄里锻炼这些分辨能力。
这些能力当然还可以在以后的日子里通过头脑去学习,可无论爸爸妈妈怎么教,或者自己怎么学知识,那个尺度的把握依旧很困难,从长期来看会大大影响孩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化能力。
篇4:情绪对孩子的影响
方法1:诉说也是一种宣泄
如果孩子的马虎是由情绪不佳所造成的,家长的理解和疏导远比批评重要得多。因为过多的批评可能会适得其反,孩子就有可能走向厌学。因此,家长应引导孩子以合理的方法来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
家长要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这样能及时让他们化解烦恼,很多事情可能并不一定需要解决,孩子只要吐出心中的不快,知道有人理解他,他的情绪就会平静很多,有的孩子的烦恼甚至会就此烟消云散。家长听孩子诉说的时候,应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体会他们的感受,不要摆出一副挑刺的架势,听孩子诉说的目的就是想找到理由说明孩子不对,或者目的就是要驳倒孩子的“谬论”,经历几次这样的谈话后,孩子就什么都不会再对父母说了。所以家长要多听少说。当孩子心平气和的时候,对孩子确实需要调整的地方,结合孩子的个性加以分析,供孩子参考,孩子的情绪才不会因为和家长谈话变得更加糟糕。
家长要善于观察孩子,当他有不良情绪时,应多问问“最近你是不是有什么不开心的事儿?讲给我听一听吧?”这样可以促成家长与孩子的谈话,达到帮助孩子的目的。孩子也可以在倾诉的过程中释放自已的不良情绪,并在诉说的过程中,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进行重新认识,从而做好自我调整情绪的工作。孩子的情绪调整好后,家长要及时地提醒孩子:“好了,我们现在要去做别的事情了。”
方法2:帮助孩子找到宣泄的途径
很多孩子坐在写字台前,依然被坏情绪缠绕着,此时做作业一定会出错,不如先解决情绪问题再学习。有时候,我们不妨给孩子一个独立的空间,不去打扰孩子,看见他没有做作业也不要批评,让孩子自己宣泄一下,等待他平静下来。如果孩子一直不能够平静,家长可以试着分散一下孩子的注意力。一个方法是,和孩子聊聊天,另一个方法是,让孩子做一些其他的事情,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比如:电视台播放孩子喜欢的动画片,不妨和他商量好时间,让他先看电视再学习;让孩子在自己的房间里吼一吼,叫一叫,当然玩一玩也行。不管怎样,家长事后一定要与孩子谈心,了解孩子的烦躁到底是由什么引起的。如果上述办法还不能解决问题,我们建议家长当天不要对孩子有过多的干涉,可以等到第二天孩子情绪好转的时候,再对孩子提出认真学习的要求。
方法3:让孩子学会理解自己的情绪
孩子长大了,遇到不顺心的事情,不愿意对别人说,更不愿对家长说,家长对此要理解,孩子可能有自己的理由,比如:有时是孩子怕你为他担心,不想说;有时是孩子自己知道不是大事,只是自己控制不了情绪绪,不想对家长说;有时是孩子认为和家长说了,家长也没有办法,不如不说;也有时是孩子知道对家长说了,只会招来家长的批评,不如不说。在这些情况下,家长越想知道孩子为什么情绪波动,孩子就越不会说,还不如不追问。不追问是不是就意味着不管孩子了呢?不是,请你试着指导孩子自己化解自己的情绪。
家长可以对孩子说:“你长大了,一定会遇到很多烦心事儿,妈妈真的帮不上你,靠你自己想开了。该忍的忍一忍,该放的就放下,该忘的就忘了。只有你自己了解你自已,要学习自己开导自己。”或者说:“其实每个人都有很多没有解决的烦心事儿,不要因为烦心误了正事。如果有需要解决的问题,你可以想想办法,需要我的时候你说话,我尽力帮助你,好吗?”孩子都知道学习的重要性,家长这样一说,很多孩子就明白了。如果过了一段时间还解决不了问题,你就需要细致了解情况,必要时也可以去和老师谈一谈,看看能不能从老师那里了解孩子究竟出了什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