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教育:从溺爱到粗养的转变

  • 经验畅谈
  • 2024-09-02

在澳大利亚的一所体操学校,每天傍晚训练结束后,都能看到家长陪伴着光头、赤脚、只穿背心短裤的孩子走出学校。尽管寒风凛冽,但很少见到家长为孩子拎鞋、戴帽、披衣。这种现象让我们亚裔父母不禁感叹:“澳大利亚人养孩子很‘粗’!”

这里的“粗养”指的是不刻意为孩子营造精心呵护的环境,不提供过分温暖和享受的条件,不让父母代替孩子去感受生活、接受挑战和经历挫折,而是将孩子视为具有极强适应能力的生命,培养他们与生俱来的自立和克服困难的能力。

在这样的教育方式下长大的孩子,从小就养成了独立思考、不畏艰难、能够忍受挫折并勇敢面对挑战的“雄鹰性格”,拥有了较高的社会情商和应对逆境的能力。

如果将这种“粗养教育法”应用在中国,必然会遭到家长和社会的强烈反对,他们认为这是一种残忍和不人道的教育方式,是对教育法则的不理解,是对孩子感受能力的忽视。

我们采用的“细养教育法”,父母用细腻的思维为孩子扫清成长道路上的所有障碍,用精细的想法剥夺了孩子承受苦难的机会,孩子的成长营养成分只有“细粮”和营养丰富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缺乏了黑色食品、绿色食品和五谷杂粮的滋补,导致营养结构失衡,造成人格缺“钙”,性格缺“钢”,事业缺“铁”,缺乏竞争力和战斗力,做事情畏首畏尾,谨小慎微。

“溺爱孩子根本不是爱,而是一种软暴力,实质是不把孩子当成一个真正的人。”让孩子经历一些困难,并不是错,而是一种智慧,为孩子创造敢于拼打的“粗放艳阳天”,让他们的人生拥有更开阔的境界。

在中国,溺爱孩子的现象普遍存在,家长们总...

在中国,溺爱孩子的现象普遍存在,家长们总是担心孩子受委屈,总是不让孩子吃一点苦。然而,这种过度保护其实是在剥夺孩子成长的机会。孩子们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学习、去探索、去犯错,然后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这样他们才能真正成长。

溺爱孩子会让他们变得依赖性强,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未来的社会中,孩子们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和竞争,如果他们习惯了被过度保护,他们将如何适应这个复杂的世界?

家长应该意识到,真正的爱是放手,让孩子自己去飞翔。我们需要给孩子提供适当的支持和指导,但同时也要让他们学会独立和坚强。只有这样,孩子们才能在未来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

让我们从现在开始,转变观念,从溺爱到粗养...

让我们从现在开始,转变观念,从溺爱到粗养,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坚韧性。让孩子们在成长的道路上,既有父母的关爱,也有自己面对风风雨雨的勇气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