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必背知识点:自然地理(21-30)

  • 家庭礼仪
  • 2024-08-10

高考必背知识点:自然地理深度解析

在高考的征途中,自然地理作为一门基础而又重要的学科,其知识点繁多,理解起来也颇为复杂。本文将详细解析自然地理的21-30个重要知识点,帮助考生深入理解并掌握这些关键概念。

21. 风化作用与侵蚀作用的区分

风化作用主要是指岩石在外力作用下,逐渐分解成较小的颗粒或改变其物理和化学性质的过程。这个过程主要是静态的,通常受风、温差、降水等因素的影响。侵蚀作用则是指地表物质被外力(如流水、风力、海浪等)移动并带走的过程,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会导致地表形态发生变化。

22. 六大板块与地表特征

地球表面由六大板块构成,这些板块的边界是地壳运动的主要场所。例如,亚洲的阿拉伯半岛与印度半岛属于印度洋板块,而中南半岛则属于亚欧板块。红海位于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是板块张裂形成的。安第斯山脉南部则是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碰撞的结果。

23. 背斜谷的形成

背斜谷是指山岭在经历侵蚀作用后被侵蚀成山谷的地貌。从地形上看,它是一条山谷;但从地质构造上讲,它仍然保持背斜的特征。这种地貌的形成是由于背斜顶部的岩石较薄,容易被侵蚀。

24. 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

黄土高原是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但它的千沟万壑则是流水侵蚀作用的结果。风力带来的黄土沉积形成高原,而流水则不断地侵蚀高原表面,形成了众多的沟壑。

25. 断裂与断层的区别

断裂是指岩层沿裂隙断开,但断裂面两侧的岩层没有发生明显的位移。断层则是指断裂面两侧岩层发生明显位移的地质构造。断层通常伴随着地震的发生,是地壳运动的重要标志。

26. 河流与地下水的补给关系

利用等值线图判断河流与地下水的补给关系时,需要考虑两者的海拔高度和水位高低。如果河流水位高,河水会补给地下水;如果地下水位高,地下水则会补给河水。黄河下游由于河床高于周围地面,形成了“地上河”,这里的河水始终补给地下水。

27. 河流的汛期与气候类型

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汛期不一定都在夏季。例如,地中海气候区冬季为汛期,因为冬季降水量较大;而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则全年降水量丰富,汛期较为平均。

28. 湖泊的咸淡性质判断

利用河流与等高线的关系可以判断湖泊的性质,是咸水湖还是淡水湖。如果等高线向湖泊一侧弯曲,表示湖泊海拔高,湖水外流,一般为淡水湖;如果等高线背向湖泊弯曲,表示湖泊海拔低,河水注入,一般为咸水湖。

29. 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分析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时,需要注意判断南北半球。在南半球,北坡热量丰富,自然带分布位置较高;在北半球,南坡热量丰富,自然带分布位置较高。这种分异规律是由于山地的热量和水分随海拔升高而减少。

30.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与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主要分布在大陆东岸,对应亚热带季风气候。而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主要分布在大陆西岸,对应地中海气候。这两种植被带在分布地区和对应气候类型上存在明显差异。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自然地理知识点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考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记忆这些知识点,更要理解其背后的原理和逻辑。只有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在高考中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