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1:学习历史方法
1.全面梳理教材
复习历史,先要对教材知识进行梳理,对历史事件及内在联系有所了解。
梳理时,先记住每一课的标题,确认主要内容和历史阶段;根据课本里的小标题建立本课的基础框架;在小标题下,将时间、人物、地点、事件等重要信息进行填补;最后对常见的考试内容标注,以便清楚看到哪个知识点经常出哪些考点。
2.科学归纳试题
梳理完基础之后,考生可在接下来的练习、考试中,抓紧时间整理试题。
在上面的教材笔记基础之上,根据每次遇到的试题,建立一个表格,附在每课之后,表格里清晰地展示你遇到过什么考查形式、考察角度的试题。其实,就相当于根据课本结构整理了错题本,一目了然,清楚知道哪道错题是对应哪个知识点。
3.养成答题习惯
平常,还要注意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确保考试拿高分。
首先,审题一定要仔细。历史题目往往都比较长,审题一定认认真真一个字一个字慢慢看。其次,作答要紧扣题目,清楚规范,注意关键的时间点、人物、事件不要混淆。最后,书写清楚,学会用小标题对答案进行分层,让整个卷面看起来整齐、规范。
篇2:学习历史方法
歌谣巧记法
歌谣记忆法就是把识记材料编成便于记诵的富有韵律和节奏的歌谣或口诀进行记忆的方法。还是以《夏商周更替》一课为例,编写三字经歌谣如下:
“夏有禹,商有汤。周武王,称三王。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周辙东,王纲坠。”
同学们在以后的历史学习中可以尝试将每课的知识重点归纳成歌谣,记忆起来一定事倍功半。
(二)同学们还可以拓宽了解历史的途径
1.读万卷书,阅读课外历史书籍,例如《明朝那些事》等,并写下读书笔记;
2.行万里路,参观文物古迹、博物馆和展览馆等,把世界变成教科书;
3.看纪录片,观看历史专题片和纪实的影视作品等,足不出户,亦可知天下事;
4.时刻思考,小到衣食住行,大到世界形势,都和历史息息相关。学会时刻思考为什么?
(三)历史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它厚重。历史是一门有趣的学科,它好玩。历史是一门需要不断思考的学科,它具有实证性,不能异想天开。历史和我们的距离很近,我们既是历史的参与者,又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是有厚度的,历史也是有温度的,让我们一起开启学习历史之旅吧!
篇3:学习历史方法
怎么背。
一段文字,必须要先分层、再标记、理解背。
先分层,也就是说这段文字表达了几层意思,一般是两种情况:
第一个情况:
1背景(原因)—2过程(发展)—3结果—4影响—5评价
第二个情况:
1政治-2经济-3文化-4军事-5关系
再标记,也就是标记序号、关键词(整句话的提炼),方便记忆。
理解背,历史就是两个方面:时代的客观和人的主观。一个历史事件,一段历史背景,要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去考虑、去理解、去联系,慢慢织成一张网,而不是死记硬背。
当你的学习深入到一定层次时,课本、笔记本、大事年表等等之类的东西就已经不是背的了,而是像字典一样用来偶尔查一下的。
篇4:学习历史方法
中国是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历史自然也是世界历史的一部分。只有将中国历史纳入世界历史的总体加以认识和比较,才能清晰地认识到中华民族所创造的灿烂文化对世界产生的重大影响,也能了解到中华民族又是如何善于吸收外来文化来丰富本民族文化的。在改革与开放的今天,这样的认识与比较更显得十分的必要。我们在平时常见到这样的现象,有些同学在学习中国历史内容时常对世界史内容茫然不知,反过来学习世界史内容又丢了中国历史内容。所以学习历史时常苦恼有关中外历史联系的问题,不懂得从何入手才好。
的确,怎样加强中外历史联系是我们学习历史的新课题。要想沟通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这两大块内容,理清它们间纵横交错的关系,可用联系比较的方法。下面拟从三方面谈谈。
学习方法
第一,在同一时代不同性质的中外历史事物之间进行联系比较。例如英国两次工业革命与同时期中国巨大的社会变化的关系。从18世纪中期开始到19世纪上半期,英国进行了工业革命,发展了巨大的生产力。它在全球到处夺取原料和商品市场,用鸦片加大炮轰开中国门户,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世纪代以后,工业革命进入了新时期,科学成就应用于工业,生产力迅猛发展,使世界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英国发动对中国领邦侵略的同时,也对中国的新疆、云南、西藏等边疆地区进行侵略,企图变中国为其殖民地,使中国产生边疆地区新危机。将这些历史事物联系起来加以思索,可以知道工业革命对中国社会带来了直接、间接的巨大影响,也认识到了“落后必定挨打”的深刻历史教训。此外,如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巴黎和会与中国五四运动的联系,如到世界性危机与日本侵略中国战争之间的关系等.都可以进行分析、比较。
第二,在同一时代相同性质的中外历史事物之间进行联系、比较。例如15世纪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首航美洲大陆之间,可以从时间、早晚次教多少、规模大小、航程远近、地区宽窄等方面加以比较,说明明朝郑和的远航在世界航海史上处于领先地位。再如可以将19世纪中后期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的戊戌变法从背景、改革力量、领导核心、改革方式、改革内容等各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二者成败原因及后果,由此探讨历史经验教训。还可以将发生于公元前5梭伦改革与中国鲁国初税亩进行比较。类似例子在课文中还可以找得到,这里不再枚举。
第三,在不同时代的相同性质的中外历史事物之间进行联系、比较。这是我们平时最常见的类型,多见于中外古代史的比较中。例如,中国开始进入封建社会是在公元前5世纪,而西欧进入封建社会是在公元5世纪后。相形之下,西欧显得姗姗来迟,晚了近之久。明中期以前中国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其疆域之广、国力之盛、经济之发达、文化之先进等均可与世界各国相媲美。
中外历史的联系繁芜复杂,时间跨度大,空间范围广,学习起来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希望上述介绍的方法,能帮助大家渡过难关。
篇5:学习历史方法
让历史释放出它的情感色彩
同学们可以通读历史课本,知道课本有前设部分——“目录”和“导言”。“目录”是教材知识体系的主干,能帮助我们总体上把握教学内容和知识结构。每个单元的“导言”和每一节课的课文“导言”告诉我们本单元需要掌握的内容和每节课的知识要求。课文还有旁设部分,分别是“相关史事”“材料研读”“问题思考”“人物扫描”“注解”和“插图”。“相关史事”起到对课文正文部分的补充或拓展知识的作用,“材料研读”有助于我们养成史料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人物扫描”有助于我们用唯物史观正确评价历史人物。课文后设部分的“课后活动”“知识拓展”则能复习巩固所学的知识,再现型思维活动得到锻炼,从而促进历史思维的发展。